分享

校园生活 | “勤朴博学”,制定校训的四中首任华人校长胡儒珍

 人文武汉 2022-03-17

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

——马克思

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名字已经透露出祖辈对他的厚望和祷祝,古训有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他就叫胡儒珍,武汉四中(博学中学)首任华人校长,也是四中的第二任校长,还是四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长达二十五年之久(1928—1952),如果算上他在私立博学中学堂读书六年的时间,那就是30多年的校龄了。1928年(民国十七年)他到任校长开始,博学中学才真正实现了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自主办教育,“教育救国”的梦想。

4中体育场

以教育良知制定校训

胡儒珍先生毕业于香港大学,后取得英国伯明翰舍里欧研究院教育系博士学位。在到任四中之前,他曾任湖北省外专代理校长,省立文科大学教务长,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吸纳了世界先进的办学思想,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办学经验。

1928年,民国汉口市政府从传教士手里接管了汉口市的教育主权,经请示民国政府教育部同意,任命胡儒珍出任“私立汉口博学中学“校长一职。当时35岁的胡儒珍校长正当年富力强,从首任校长马辅仁教士手里接过办学重任以后,他意识到在中国大地上,中国的学校就应该姓“中国”,中国的学校就应该为培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优秀人才,于是,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学校制定校训,为学校文化定基调。他批阅群书,结合创校人杨格非为学校亲拟的“博学”校名,深刻领悟杨格非的现代教育理想的国际视野,提炼出了极富中华文化精粹底蕴的四个字作为校训,即“勤朴博学”。这一校训被一代代博学学子铭记并践行至今。

“勤”为常,为恒,为毅,不言苦,不言厌,乐教乐学。“朴”为实,为廉,为静,为谦,不狂妄,不浮躁,不计得失名利。“博”为广,为多,为争,不坐井底,不作短视,不服输。“学”为敏,为钻,为成,不迟钝,不浮浅,不独学。这个校训对于老博学人、新四中人的德行素养的训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胡儒珍校长的学生袁隆平,当今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回忆起当年从学胡校长的时候,深情难抑。他说,我的校长胡儒珍博士所制定的校训,最为要紧的就是传承了“博学”学校精神。2009年,袁隆平回母校参加百年校庆,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秉承博学文化,弘扬博学精神,创建全国名校”的学校发展观,他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广博的知识,练就百折不挠的精神。

以教育忠诚艰苦创业

1931年,教育部核准立案,去掉了“私立“两字,博学中学以完中的规模,完成了办理理念制定,学校课程调整、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在占地246亩的辽阔校园里,有三个足球场,两个篮球场,乒乓室,图书室,游泳池,总之一切他能想到的,有利于学生多元发展的,都有。在胡校长的治理下,学校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与大江对岸的文华中学,博文中学三足鼎立,并驾齐驱,引领其它中学校建设发展,构建了武汉市中学教育最早的格局。

1934年,博学中学足球队挑战英国水兵足球队,张学良将军亲临比赛现场,为足球比赛开球。在四中校史中的这一笔历史记录,是胡儒珍博学时期办学影响的华丽缩影。

1938年,大好的教育局面被动乱的时局断送。日寇侵华,武汉沦陷,博学中学被迫迁移到四川。博学中学被日军占领,四角修建了四座碉堡,变成了日军的战地医院。多少年后,那里的土堤下尸骨累累,据说都是当年没有被医治好的日军伤病员。

胡儒珍遭遇了他办学以来最困厄险峻时期,这一迁移,就是整整八年!不仅没有了校园,他们还居无定所,为了躲避日军飞机轰炸,他们餐风露宿,四处辗转。没有了教室,他们就因地制宜,树荫下,山谷里,祠堂中,庙宇里,甚至砍伐竹子割下茅草自己搭建的草棚,都成了他们的临时教室。没有了课桌,他们就发明了一种可以背在背上的课桌,可就地装卸,放到地上拼装就是桌子,拆开合拢就是木板。敌人来了,拆解合拢,背起就走;敌人走了,拼接装好,席地听课。

从汉口撤退出来,胡儒珍带上了国民政府划拨的3500银元。先是迁移到四川江津一带,后来因战火延烧,日军轰炸频繁,又奉命迁移到重庆,才算是相对安定了下来,不再东躲西藏了,也不再有时时发生的性命之忧了。师生们的生活非常艰苦,吃的是糙米饭,点的是桐油灯,两个星期打一次“牙祭”;穿的是由国民政府统一发放的灰色的布装,每年一单一棉两套,布鞋时有时无,所以穿着磨破鞋底而“脚踏实地”是常事。在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胡校长亲自带领全校总务职员,用自己的双手,拿起锄头,开垦荒地,种菜养鸡。

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大家都非常珍惜,师生们的学习精神更是充实,学习气氛更是浓厚,教员工作更是努力。

胡儒珍校长带领他的教师团队,在民族危难之际,谨奉“教育救国”理想,把教育学生爱国救国报国放在首要位置,为反战抗战培育优秀人才。他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国防教育内容,将战地军事常识、救护常识、防御常识、消防常识、国际关系、群众指挥法等内容进行搜集整理,自创新课程。同时联系时局,增设了新的选修课程,诸如国民训练、民众教育、中国地理险要、日本侵略史、日本外交史、日本政治大纲、军事化学、生物学与国防、军事工程等。在课程内容上作了实用性知识结构调整,增加了战时体验学习,如美术课程,教学生描绘及剪贴忠勇战士的形象图,防空图、防毒图、救护图,后方工作图和战事经过的连续画等;劳作和化学课则教习战时模型、战壕模型、军械模型、障碍物的制造,简易防毒面具及口罩的制造,防毒药水的配制,地窖的建造,绷带的缚法,慰问品的调制,军用水瓶的制造等。

当年的老校友回忆说:“生活很紧张又很有节奏,早晨6时响起床铃声,10分钟后在操场集合做早操。”胡校长的得力助手,训育主任胡必达老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胡必达主任“总是在起床铃一响的时候,就马上赶到宿舍查睡懒觉的,手里拿着一根竹片,敲打那些还在睡觉的学生的铺盖,逼他们起床。一天,几个顽皮学生捉弄老师,把几个枕头塞在被子里,装成一个学生在蒙头睡懒觉。胡老师走进来,用力敲打那铺盖,但没有反应,掀开一看,才知道上了当。当时,我们几个既高兴又害怕,不敢出声,生怕老师追究而受处分,但胡老师只是朝我们笑了一下。”

在那艰苦的创业岁月里,博学精神激励着所有人,随时准备上前线为国效力。学生社团活动也蓬蓬勃勃开展起来,励德会、小伙子会、抗日救国会、演说会、游艺会、英语会等组织,凝聚人心,进行抗战宣传,进行自我教育。

以教育自觉发展学校

抗战胜利后,胡儒珍校长立即写了《复校报告书》。无奈汉口博学中学的校舍先被政府征用,后被军方占用,从史料中得知,好不容易盼到了抗战胜利,等到了汉口校园复校的大喜日子,整整八年没有与家人有任何联系的全校师生,是怎样眼巴巴地望着胡校长,希望胡校长带他们回汉口啊。而迟迟不能带着师生返回汉口的胡校长,震怒了。据说,当年从重庆一路拍桌骂娘到南京,多方疏通,多方敦促,最后由教育部出面,向占用校舍的军方提出,借用校舍三个月,开办大学选修班,迂回委屈,总算让军方从校园撤出去了。睿智的胡校长又趁势向教育部提出,大学选修班结业后,要将300多件教具留下作为交换条件。

1946年8月,博学中学终于由重庆迁回了汉口原校址复校

校风、教风与学风的三风建设,是胡校长复校成功后千头万绪工作中,抓的一个教育文化建设的重点。所有学生都在学校住读,所有教师职员也都住校,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食堂进餐。传说进餐时的纪律严明,令人咋舌。几百学生在食堂排队领餐,就餐桌进餐,餐后收拾餐桌,送餐具到回收点,走出食堂,整个过程无一点声响,好像食堂根本没有人一样。每周有一次礼拜活动,师生自愿参加。礼拜现场,也是一样,除了赞美诗与钢琴如同天籁一般回荡以外,听不到任何一点杂音。全校在大操场上举行全体集会,从入场到退场,如无人一般。老校友们回顾说,那时候,主席台上只要出现了胡校长以及任何一个学校领导的身影,所有师生的头都昂了起来,自始至终看着主席台。博学的这个校风一直保持到文化大革命前,作为市重点中学的武汉四中,作为一所男校,铁一样的纪律,铁一般的勤苦,美誉远播。

有了抗战时期的艰难困苦的再创业经历,胡校长复校以后,第二个最大的动静,就是将一个偏僻的足球场开辟出来,连同周边的空地,一共70亩地,每块地划分到班级,作为学生从事劳作练习的基地。可以种植各种农作物,也可以作为农业技术试验的试验田,实践体验教育。1949年以前的几年里,由于忙于内战,国民政府无暇顾及教育,学校虽然有英国教会的资助,但依然经费拮据。听说还有员工因为薪资太低,怒而辞职离校。所以70亩地中,还有一部分由后勤组织工人耕种管理,让学校食堂天天有新鲜时蔬供应给师生,自给自足。

第三个最大的动静,就是不改学校国际化多元办学的初衷,从为民族崛起读书,到为国际和平事业做贡献,引导和鼓励学生继续研习英语和其他外国语,为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为开展国际交流,储备人才。杰出校友袁隆平先生回忆起来:1947年,“我在汉口读高一时,就有三名老师讲解传授英语”,袁老回想,当初老博学对学生在学习上的严明要求,实在令学生受益匪浅。“一如既往地重视英语教学,是胡儒珍校长的坚持。在博学中学几乎全是英文的环境中学英语,我当时达到了看英文电影百分之八九十都听得懂的程度。我现在之所以能在频繁的国际学术活动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诸如学术讨论会、合作研究、技术指导和宣读论文等等,主要是母校给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52年,继军管会接收了其他私立学校以后,新成立的武汉市教育局接收了所有的教会学校。胡儒珍校长结束了他的校长生涯,永远离开了四中,以“留洋博士”学历到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做了一名普通教授,担任了“九三学社”湖北分社副主席。元亨利贞,天地一机立校训;仁义礼智,儒珍青史留英名。如今,走上有一层楼高的阶梯,在新矗立起来的四中行政大楼大厅里,一进去就可以看到与墙壁等高的胡儒珍校长的巨幅壁画。四中人永远铭记胡校长亲立的校训,永远缅怀胡校长的丰功伟绩。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武汉四中老照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