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训 我楚狂人 走进鸟语花香的苏州市第五中学校园,就可以见到南首有一堵厚重朴实的花岗岩照壁,上面镌刻着四个隶书的鎏金大字“诚仁勤朴”。这就是苏州市第五中学传承百年的校训。1911 年萃英中学创始人海依士博士年事渐高,退任教员,由美国人白本立继任校长。19 13年国民政府为争取教育主权,明确国人长校的原则,于是蒋文达先生成为萃英中学第三任校长,也是第一任华人校长。就在蒋文达先生长校期间,提出了“诚仁勤朴”为萃英中学的校训。从此百年来“诚仁勤朴”四个大字,就成了萃英人和五中人的立身之本。 1998年皇甫志新校长和郁松灿书记为首的学校新班子,提出了学校“从传统历史名校向现代化名校跨越”的目标,其工作的切入口就是发掘历史名校的宝贵精神遗产,于是百年校训如尘封的明珠,拭去历史的尘埃,重新闪耀出璀璨的光辉。于是请校友苏州著名书法家李大鹏先生书写了校训,并勒石立于校门之侧,时时警示全校师生。这就是校门之侧这座照墙的由来。紧接着,学校又开展了学生的校训演讲活动,让校训这份精神财富深入人心。今天保存在学校图书馆的《校训演讲录》,记载了当时宣讲校训的盛况。如今,百年校训的传承在五中已呈细水长流的喜人景象。 “诚仁勤朴”简单四个字,含义深远。所谓“诚”,就是真诚,诚信。对人以诚,人必以诚待之。人无诚信而不立,所以萃英校训首先提出“诚”,这是做人的基石。所谓“仁”,就是要有爱心。孔子曰:“仁者,爱人。”要爱我们的人民,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亲朋好友,爱我们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朋友们。孔子把“仁”作为自己学说的核心,萃英校训把“仁”作为自己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抓住了教育使命的根本——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有爱心。所谓“勤”,是成功的起点。韩愈说:“事成于勤而毁于随。”天才实际上就是汗水的结晶。从萃英到五中走出来的那么多的英才,他们的成功都起自勤奋。所谓“朴”,就是朴实,就是淳朴。孟子曰:“常保其赤子之心。”说的就是“朴”。不为名缰利索所困,常保自己淳朴的童真,这就是萃英人的理想境界。 五中校训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在继续。“诚仁勤朴”校训提出之后,后任校长葛鸿钧先生又具体化为“萃英精神”,其最精髓处就是“一事未妥,未敢将息”的认真负责的精神。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着五中的师生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近几年,五中领导提出,在“诚仁勤朴”四字传承百年的为人之道的基础上,再提出“疑思问行”四字的为学之道。也就是强调学习中善于质疑,援疑质理;多思考,多独立思考;善请教,多提问题;善实践,行知结合。这些都是一个学习者应该具备的优秀的思维品质。学校还在联办班的实践中提出了“行知结合,群知结合,情知结合”的教育原则。也就是知识积累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与人际协调能力相结合,与情感培养相结合。所有这些,让我们的校训传承更具有时代精神。 百年校训,就这样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这就是不断前进的五中精神。 |
|
来自: 苏迷 > 《苏州第五中学(前身为萃英中学、圣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