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仰望天空的那张脸——关注建筑的第五立面

 公司总裁 2016-09-19

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山看脚,房看顶”,这充分说明屋顶在建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历经数千年的实践积累与文化沉淀,各地留存在世的千姿百态民居也为丰富中国建筑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当代中国每年的建筑面积增加量达到数亿平方米,真正让人印象深刻、能发自内心喜爱的建筑却不多,其屋顶的设计变化以及所蕴含的艺术文化气息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当代住宅究竟该怎么做?谁来真正关心设计的走向问题?71岁的骆中钊如此发问,这位被称为传承民居建筑文化苦行僧的老人仍在抱病坚持搭建故宫角楼的建筑模型。

而更多的有识建筑师也同样在思考,当代建筑还能为后世留下多少值得称道的文化遗产?这,或许更应该引发人们的深思。

会说话的民居屋顶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也有自己的精气神。不管一个陌生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只要用心去感受,身边的建筑总能让他感到灵魂相通。

在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武林外传》中,主人公白展堂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诗在民间。同样,中国传统建筑除了皇家建筑、王府建筑的巍峨高耸、等级森严外,更多的精华与精髓也在民间。千姿百态的民居建筑在发挥其基本功能的同时,也浓缩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与艺术,使之不仅是一部建筑史,更是一部可以传承的艺术史、文化史。建筑,已不仅仅是冰冷的石砖瓦块,而是充满感情的心灵港湾。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环境气候各异,因此民居形态也是异彩纷呈,屋顶变化种类繁多。这里不仅有山西民居、徽派建筑、闽南民居、江浙民居、川西建筑,也有藏族、维族、蒙族、满族、白族等不同民族的特色住房。

随着《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等影视剧的热播,山西的大院文化远播海内外,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平遥古城内的众多大院以及三多堂等明清时期建设的富商大宅成为游客云集的观光之地。以晋商闻名的这些大院主人,在建造自己的家宅时同样寄托了美好的愿景。仅是其中的屋顶就很有讲究。

以乔家大院为例,其屋顶设计基本为朝向天井的单面坡顶,一方面是考虑了山西晋中地区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有利于雨水的汇集储存;另一方面则有肥水不外流的寓意,与其经商的世家身份相符。当然,在乔家大院的各个院落屋顶设计上,也有一条由平屋顶连成的空中步道,其用途在于兵荒马乱之际增加一条逃生通道,躲避兵匪战祸。

闽南惠安民居古大厝的屋顶设计则在数百年的演变中蕴含了太多的感情因素。

据骆中钊介绍,古大厝起源于五代十国时的闽国,由当时的闽王敕建,因此建筑形态颇具王府建筑的特点,如今已遍布闽南语系的各个乡村,是这一带民间最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尤其是其建筑屋顶都有高啄的檐牙、长龙似凌空欲飞的雕甍和双燕归脊的厝脊。

正是这种双燕归脊的设计,让古大厝利用屋顶形式和屋脊变化丰富了建筑的天际轮廓线,灰塑雀鸟的屋脊装饰也有如真鸟栖息,十分生动有趣,呈现出汉代建筑的装饰特征。

更为重要的是,双燕归脊的屋顶设计与惠安身处侨乡的现实非常贴切。栩栩如生的双燕是对外出亲人的人性化比拟,用双燕归脊来表达在家父母、妻儿以一种意恐迟迟归的特殊心情,期盼着外出亲人能够早日平安回归,凌空疾返所形成的曲线同样具有强劲的力量,如同远在他乡的亲人归心似箭的思乡之情。而且,由一座座双燕归脊的古大厝组成的村落,使屋顶起伏的曲线与连绵起伏的山岗融为一体,互为呼应,相映成趣,也使;古大厝充满无限的生机和魅力。

当代住宅精气神的缺失

前苏联曾有这样一部电影,男主人公深夜出差归来,恍惚中看着似曾相识的住宅楼群进入自己家所在的单元,并用自家钥匙打开了别人的家门。

这部电影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对建筑设计雷同、缺乏可识别性也进行了无情的嘲讽。然而,反观现实,谁又能完全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呢?

随着商品化住宅市场的日益进步,当代中国的住宅设计已发生质的跨越,立面丰富、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住宅楼星罗棋布,为百姓创造了舒适、优美的居住享受。然而,这些商品化住宅楼的屋顶变化却不大,能吸收当地民居屋顶的设计特点加以传承的更微乎其微。至于那些以保障目的为主的住宅设计则更缺少变化,前不久北京市展出的42个保障房项目设计方案被全部打回重新设计就足以说明仍普遍存在问题。

骆中钊认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限于当时物质资源的匮乏,开工建设了大量平屋顶建筑,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基层设计人员认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就是平的。在近年兴起的平改坡热潮中,他们或者盲目照搬欧美国家高耸的坡屋顶设计,或者简单利用钢架结构让整个平顶一坡到底。“这是一种由平面设计到空间设计的改变,绝不能用梁柱体系做坡屋顶。”骆中钊气愤地表示,“现在有多大的跨度、多长的房子,就有多大的坡屋顶,这和削掉脑袋直接贴上一顶帽子有什么区别?”

其实,中国传统民居屋顶更讲究小巧精致,屋面形式与色彩搭配都与当地传统及文化密切相关,在我看来,闽南建筑屋顶就是一种凝固的故乡魂。身为闽南人的骆中钊毫不讳言。中国的建筑屋顶讲究天人合一,屋顶起翘恰恰是拥抱天空的表现,而国外的许多建筑与天空是对抗的。

如今,一种共识正在逐步形成:由于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传承的断裂,今天的中国城市与乡村大多已失去自己的特色,变得越来越雷同。也许有一天,前苏联电影中的那一幕还会在我们的身边普遍上演。

其实,我们也希望设计出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当代新民居,可从专业学习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没教过,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一位青年设计师表达了他的困惑。另一个可悲的事实是,曾经以建筑史教育研究、田野勘踏为特色的国内某知名大学建筑专业已逐渐背离创始人的初衷,更多地参与到设计费的获取上。教育机构都不能保持纯洁了,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谈到现状,一位老设计师痛心疾首。

设计建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当代新民居并不会增加成本,施工技术培训也不难,关键是看设计师能否以科学的道理和创造财富的语言说服自建房百姓与开发商。对当代新民居的未来发展前景,骆中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责任编辑: Ry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