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成都一12岁的女孩小佳,因长期将辣条、牛肉干等油腻零食当正餐,结果腹部剧痛,被送进了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小佳胆囊竟有25颗结石,且有慢性胆囊炎。据了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慢性胆囊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慢性胆囊炎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但现在患者中也不乏年轻人,甚至儿童。 什么是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慢性胆囊炎可分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和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两大类,前者常反复急性发作,约占70%~80%;后者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消化功能障碍等,约占20%~30%。 慢性胆囊炎发病原因 肥胖是胆囊炎的重要诱因 肥胖人群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代谢障碍,这将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使胆汁的排泄不通畅。如果同时有感染、消化不良、结石形成就更容易诱发慢性胆囊炎了。 急性胆囊炎所致 急性胆囊炎发作后,未彻底治愈,或由于反复发作,胆囊病变,导致功能减退而形成慢性胆囊炎。 细菌或寄生虫感染 伤寒杆菌适宜在胆囊中生存,故伤寒病带菌者常伴有慢性胆囊炎。胆道和十二指肠的寄生虫感染,可引起继发性的胆囊细菌感染,成为慢性胆囊炎的发病诱因。 胆结石长期在胆囊内,对胆囊壁形成慢性刺激,或并发感染,反复发作,形成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服用药物不当 如安妥明、雌激素类药等可引起药物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症状及危害
由于胆囊长期发炎,胆囊壁会发生纤维增厚,疤痕收缩,造成胆囊萎缩,导致胆囊功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功能,会引发剧烈胆绞痛,严重者最终可导致胆囊癌。 我国慢性胆囊炎患病率16% 据报道,我国慢性胆囊炎患病率为16.09%,占所有良性胆囊疾病的74.68%。根据国外资料,在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慢性胆囊炎占92.8%,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女79.4%,男20.6%)。 慢性胆囊炎发病高峰在40~50岁,40岁左右的妇女患者最多。其各年龄段所占比例分别为:0~30岁占12.1%,30~40岁占18%,40~50岁占30.7%,50~60岁占20.4%,60~70岁占12.2%。 慢性胆囊炎如何预防 治疗胆结石及急性胆囊炎 中老年慢性胆囊炎患者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胆结石所致,应积极进行排石治疗,可有效地防治慢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未治愈或反复发作,也是引起慢性胆囊炎的一个重要因素,故应彻底进行抗炎治疗,以免其发展成慢性胆囊炎。 低脂饮食 慢性胆囊炎人群的饮食调节,以低脂肪、高蛋白质、低胆固醇、高维生素为原则,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少用或不用动物油,以保证足够的营养和利胆功能。具体来说,应少吃或不吃肥肉、动物内脏,适量吃瘦肉、新鲜鱼肉、绿色蔬菜等,以菜籽油、豆油等植物食用油烹调为宜。另外,应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喝白酒。 保持大便通畅 大便不通则胃肠压力高,胆汁排泄不畅,胆汁郁滞,易并发细菌感染。故保持大便通畅可预防慢性胆囊炎。 预防细菌及寄生虫感染 中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易感染细菌及寄生虫等,故平素宜慎起居、适寒温,及时添加衣被,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胆道感染,可有效地预防慢性胆囊炎。 慎用某些药物 雌激素类药、安妥明等尽量少用或不用,以预防药物性胆囊炎。 畅神调志 慢性胆囊炎病程较长,患病后不要过度担心、忧郁,宜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本病,心畅神怡,则气机调畅,胆汁分泌与排泄得以正常,有利于慢性胆囊炎的防治。 运动防治 运动其实对于慢性胆囊炎人群而言,是十分好的一个选择,每天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可以使全身的代谢变得活跃起来,其次还可以预防肥胖症,有利于防治慢性胆囊炎。 建议采用健走的运动形式防治慢性胆囊炎。我国民间有句谚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意思是吃饭后走路有助于健康长寿。当然不能刚吃完饭就健走,会迫使血液流入运动系统,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此,正确的做法是饭后0.5~1小时后再去健走。适当健走还可有助于增强胆囊肌肉的收缩力,防止胆汁在胆囊内滞留,对于慢性胆囊炎的防治是很有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