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的健康等级

 kinglycc 2016-09-19

总说阴虚阳虚的,好多妈妈不懂,以前也开过帖子说到三岁前积累的气血能量,直接影响到宝宝长大成人后的体质,今天开贴给亲们详细的说一下。

说来话长哈~~~

听偶细细道来》》》》

就我对中医的理解,将人体的血气能量依高低水平分为五个等级,由于古时候对数字概念不是很普遍,因此用阴、阳、虚、实来表达。接下来我用现代的语言说明这些区分的等级,亲们可以自己根据表现尝试分类,了解宝宝正处在什么样等级的气血能量水平。

一、健康水平:

就中医的眼光来说,这样的宝宝各方面都很平衡,不偏阴也不偏阳,不偏虚也不偏实,平衡一直是中医最求的目标,因此,这是最健康的等级。

这个等级的特征是:身材均匀、脸色红润、脾气温和、作息规律、由于人体有很强的防御力量,各种外来的疾病也不容易入侵,不容易生病。

小宝宝都是稚阴稚阳的个体,"阴", 是指体内的精,血,津液物质及筋,肉,骨骼,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阳"是指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小宝宝的“阳气”与“阴精”均为不足,还必须不断地向高水平发展以达到成熟、完善的状态。中医把小儿的这种体质特点称之为“稚阴稚阳”。

中医儿科历来被称之为“哑科”,这是因为小儿“气血未充难据脉,神识未发不知言”,而且“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转变迅速,易生变症。(例如本来宝宝是风寒感冒流清鼻涕,转过天来就变成风热感冒脓黄鼻涕了)但是家长日常仔细观察、护理方法的及时正确运用、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足可以预防这一点的。

二、阳虚水平:

血气低于健康水平,造成血气下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睡眠太晚(R妈的建议是晚上9点以前,一定要让宝宝入睡了,最晚也不要拖过10点)或者长期的营养吸收不良等,这时宝宝的抵抗疾病能力和疾病入侵的能力很接近,在仲伯之间。因此有外来的疾病入侵时,宝宝扔有能力抵抗,但不是像健康宝宝那样很快的击退疾病,会在宝宝娇嫩的各个气管发生激烈的战事,因此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有些宝宝由于身体经常性有这种情况发生,传统上会认为他体弱多病,一般经常感冒或者发烧的宝宝,或者有过敏体质的人,都是处于这个等级里的血气水平。

三、阴虚水平:

当血气下降的趋势长期不能扭转,血气降至低于阳虚的下限后,由于人体的能量太低,身体自我诊断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疾病入侵或者气管的损伤如果没有立即的危险,就暂时讲之搁置,这时的血气水平之能够维持日常活动的需要,一般的疾病入侵时,人体并不抵抗,疾病长驱直入,由于没有抵抗,因此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但会在人体的肤色、形体、五官上留下痕迹,有经验的中医都能够识别出来(扁鹊见曹操望风而逃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的人群一般属于现代社会的亚健康人群,许多父母都觉得自己非常健康,有无穷的体力,每天忙到三更半夜,尽情的透支体力也不回生病,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阴虚水平血气能力的症状,

这样状态的人,越到晚上精神越好,这事由于人体日常产生的“血气”无法支应每天的透支,只好从人体原来储存的“火”中提取.比较通俗的说法是级别的人,不是没有病,二是没有生病的能力。

每个人可以在这个血气水平维持的时间长短是不同的,一方面要取决于幼年或年轻时的生活作息是不是正常,是不是储存了足够的能量;另一方面也要看他是不是会抽空休息,补充能量。

还有一点,农村长大的人,比城市长大的人,可以经得起更长时间的透支,这是由于农村长大的孩子,睡觉早,身体村村了较多的能量,现代的孩子,比上一代都晚睡,将来可以透支的能量必定比较少,生大病的机会一定比较多也比较早。

四、阴阳两虚水平

由于阴虚的状况继续消耗能量,等到储存的的能量即将用尽的时候,也就是“火”快用完了,就到了“阴阳两虚”的水平了(一般产后的妈妈都属于气血两虚,说的就是这种状态)

这个时候人就会经常处于疲倦的状态,为了取得必要的能量,就会到鸡肉里或者其他部位,汲取能量。

这个时候的能量用尽,只的是安全库存范围的低水平,不是真的能量完全用尽,人到了这个水平,需要尽快的休息和补充体力,这是一种人体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气血枯竭水平,这个就不说了,发生这样的情况,基本连控制五脏六腑的能力都丧失了后果可想而知。

其实这里的重点问题亲们都看见了,一是饮食结构合理,一是作息规律,最近很多孩子的家长都在说孩子心火肝热的问题,孩子气血虚亏是导致肝火旺的主要原因,夜间难以入睡,越晚精神越好,这时越不睡觉,宝宝越虚弱,肝火越旺盛,另一方面,肝火旺盛,需要大量肾水去补(肾的负担过重了),胆经阻塞引起胆汁不分泌,孩子娇嫩的脏器又无法吧食物转化成造血材料,营养更加难以吸收....长次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偶罗嗦这么多,就是想让亲们明白,孩子生病不仅仅是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和日常作息规律也有很大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清心平肺的食疗就可以解决的。

不过R妈主攻方向还是食疗,还是写下来~~

心火肝热孩子的明显特征:

入睡难,入睡后易出汗,后半夜则睡不宁,频频转换睡姿和位置,有的孩子还会迷迷糊糊坐起来,换个位置躺下再睡,有的还会做梦,被梦境惊吓而睡。这些孩子大多喜欢趴着睡,有的还会打呼噜、咬牙齿。

  心火肝热的孩子还特别怕热,睡着时,容易踢被子、掀衣服,把肚子都露出来,有的干脆半夜把自己的衣服脱掉(对这些孩子,被子不要盖得太厚,但要注意腹部保暖)。

从舌苔脉相来看,“心火肝热”的孩子舌头、嘴唇偏红,有的孩子连手掌心都偏红,有口臭,大便干结不好拉。这些孩子往往会挑食,胃口较差,人消瘦。

  由于“心火”重,孩子的性格也比较急躁,容易发脾气,倔强

如果孩子有明显的以上表现,一般来说就是心火肝热了。可以根据孩子的体质,采用清心平肝的办法来进行调理。

  “心火肝热”的孩子也可以喝些凉茶,这里介绍几个简单的方子:

  1.六一散(20克)+茅根(30克),煎煮后当凉茶喝,可以清暑气;

  2.如果孩子肠胃比较好,也可以用勾藤(10克)+淡竹叶(10克),煎煮当凉茶喝,可以清心平肝。呵呵,再推荐一下R妈店里的开奶茶,就有此功效哦!

3、罗汉果本身就清热润喉的,味道甜甜的,“心火肝热”的孩子可以做日常保健使用。

4、草莓绿豆粥不仅色泽鲜艳,香甜可口,而且清淡去火。用适量绿豆,挑去杂质,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4小时;选取适量草莓,择洗干净;将糯米淘洗干净,与泡好的绿豆一并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用旺火烧沸后,转微火煮至米粒开花,绿豆酥烂,加入草莓、白糖搅匀,稍煮一会儿即成。另外加点莲子去心火效果也不错哦~~

百合绿豆汤:R妈点评:此汤适合皮肤过敏者食用,可以清热解毒、祛痘消肿。
绿豆:有清洁皮肤的作用,其提取物中的牡蛎碱和异牡蛎碱,有很好的洁净、保湿效果。绿豆特有的保湿成分及矿物质,可以给皮肤供给充足水分,有效强化皮肤的水分保湿能力。绿豆还能够改善色斑、清热解毒,能够维持皮肤弹性。
百合: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如矿物质、维生素等,这些物质能促进机体营养代谢,使机体抗疲劳能力增强,同时能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延缓衰老。

5、番茄切片盛盘,在上面洒白砂糖,要精幼的那种,然后用保鲜纸包好放冰箱,1小时后服用。败火,也很好吃的。
6、柚子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还具有健胃、润肺、补血、清肠、利便等功效,可促进伤口愈合,对败血病等有良好的辅助疗效。

7、柿子味甘涩,性寒。其所含的维生素及糖分要高出一般水果一到两倍。可以养肺护胃,清除燥火,经常食用能够补虚、止咳、利肠、除热。
8、降火食物推荐:菊花、薄荷、柠檬、芥兰、甘蓝菜等食物富含矿物质,特别是钙、镁的含量高,它们有宁神、降火的神奇功效。

9、苦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润肺脾等好处。

10、枇杷叶:有助于清肺、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以及解暑等。

11、百合:味甘微苦,性平,可帮助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降火气要少吃两种食物
1.高热量食物:诸如红肉、鸡蛋、乳制品和糖类。这些食品含热量高,易增加胆固醇,不利于心脏呼吸到充足氧气,所以要减少摄入。
2.茄属植物:如辣椒、茄子、土豆,这些食物也不利于心脏呼吸到充足氧气,应尽量少吃。
具有降火作用的茶饮

3、橘子、芒果、榴莲、荔枝吃了容易上火,要注意。

4、现在城市孩子心火是比较旺的,但由于其体质稚嫩,因此不宜过度用药。一般降火,喝普通的绿豆汤、百合汤、菊花茶、藕粉、百合、葡萄干水即可。开奶茶适合食疗调整不理想的状态下使用,“小儿脏器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其本而摄取之,一药而愈”这就要求家长需要做到诊断及时、用药准确、剂量适宜。大苦大寒、大辛大热、攻伐刚猛的药材尽量谨慎使用。例如七星茶配伍就要比开奶茶更寒凉一些,如能用凉性食材调整的,不要用开奶茶,能用开奶茶调整的,不用七星茶。

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回复序号 可见

1、孩子长这么大不用上医院的秘密 父母必转

3、冬天别给孩子穿保暖内衣 千万别

5、为什么会“鱼生火、肉生痰”?

7、学会了这个技能 再也不用宝宝小病半夜跑医院了

9、通过推腹的方法来判断孩子孩子的脾胃状况

12、这十种食物没煮熟如砒霜,别给孩子吃!

13、冬天 宝宝怎么穿衣服手脚都冷 可能要注意这问题了

14、孩子冷不冷 用手指摸这个位置就能辨别

15、10岁娃只看了一眼就永久失明!请别让孩子再玩这个东西了!

16、给宝宝用药一定谨慎!以下这些药物已致多名儿童死亡!

17、小心!小孩发烧慎用美林!连国内医生都不知道的禁忌

18、儿童感冒药黑名单

更多好文章,回复 “经典”可见

52种对儿童成长不利的物品 (回复 黑榜)

每天提醒,持续增加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