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蹊景泰 | 足尖上的艺术

 花小鼠 2016-09-19

专注美学 痴心制作

正蹊匠人诗意诠释传承与创新

景泰系列 执着于复古情怀的延续

精心选材 细心绘绣 中华文化 生生不息

正蹊景泰 | 足尖上的艺术

这款正蹊布鞋中所含的景泰蓝元素,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嵌珐琅”。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景泰蓝有着极高的艺术地位。其制作工艺是将柔软的铜丝缠绕成各色花纹,镶嵌于铜制胎体上,而后在花纹内浇铸珐琅质的色釉。明朝景泰年间此种工艺愈发成熟,盛行于世,多使用蓝色珐琅釉,故而得名“景泰蓝”。

正蹊景泰 | 足尖上的艺术

历史学家分析,“铜胎掐丝珐琅”工艺是在13世纪后期,元军征战远至西、亚阿拉伯地区带回的珍奇。此技艺虽是来自海外,中原的能工巧匠却能融合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的描摹、烧制,景泰蓝从毫无含义的装饰器物升华成了中华的文化象征。它寓意凤凰涅槃,淬火重生,人必经历磨难雕琢,始成大器。

正蹊景泰 | 足尖上的艺术

人们总爱赋予美好事物以美妙的愿景,对景泰蓝也不外乎如此,这皇家专属的工艺品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元朝初年,皇宫失火,皇帝的金銮殿与他的各类收藏品都被烧作一片废墟。然而断壁残垣之间,却出现了光彩夺目,巧夺天工的宝瓶。皇帝将其奉为女娲所赠之珍品,下令让民间工匠制造,由此当时的“景泰蓝“就已经有了宫廷艺术之地位,常人无法拥有。

正蹊景泰 | 足尖上的艺术

景泰蓝一直以来深受帝皇喜爱,多为宫廷所有,小部分作为寺庙祭祀器皿。溯其本源,风格自然豪放,简朴典雅。其釉色浑厚均匀,丝工大气粗犷,色彩华美艳丽,纹饰丰富多变。

正蹊景泰 | 足尖上的艺术

不同时期的景泰蓝求同存异,各有千秋。明宣德年间的景泰蓝,于今留存最多实物。其制作成器有瓶、盘、碗、炉、圆盒、香薰等。而纹样多为蕉叶、饕餮、西番莲和大明莲等福兽祥瑞。釉色多为天蓝、浅绿、鸡血红、白色和黄色。

正蹊景泰 | 足尖上的艺术

直到明景泰年间,随着工艺的长进,景泰蓝的造型出现了花盆、面盆、灯、烛台、樽、壶等更多的器皿。而纹样题材也出现了相关佛教与道教的内容,其造型具有层次,丰满华美。釉色也更加丰富善变,具有质感。由此,景泰蓝的工艺达到了其制作的顶峰。

正蹊景泰 | 足尖上的艺术

清代乾隆时期,景泰蓝又得到了空前发展。乾隆招珐琅艺人进宫作器,由此在皇宫内,景泰蓝工艺品随处可见:钩帐、屏风、桌椅、床榻、笔架、建筑……此时的景泰蓝,花纹样式取从日常生活,已是数不胜数,更有仿制历代文人名画掐丝制作。手摇压丝机的出现、釉料的多样化和细致研磨,使得景泰蓝作品明润优雅、灿烂辉煌。

正蹊景泰 | 足尖上的艺术

在历史文明的变革中,手工匠人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景泰蓝文化。朴实的铜版、铜丝、釉料经历奇异的排列组合与烧制,成就了这中华文明艺术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它以优雅的造型、夺目的色彩、深刻的寓意征服世世代代的文化品评者,留下意味深长的念想。

正蹊景泰 | 足尖上的艺术

正蹊堂的景泰蓝海蓝系列高跟

吸取中华瑰宝之精华

将华美明艳的宫廷艺术

注入于行走的足尖

承载匠人对其深刻致敬与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