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 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 中国结渊源久远,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据《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经过上千年的时间发展与演变,结绳早已不是记事的工具了,它从实用绳结技艺演变成为今天人们相互传递吉祥,相互祝愿美好,富有精神内涵的精致艺术品。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


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

在新婚的帐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


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


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地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


《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一面叮嘱礼节时的情景。“结缡”这一婚礼仪式,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


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

“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传至今,早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中国结,它有着复杂曼妙的曲线,却可以还原成最单纯的二维线条。它有着飘逸雅致的韵味,出自于太初年代人类生活的基本工具。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文化面。

亦如正蹊堂缂丝、宋锦工艺 追寻中国传统技艺 承载历史与岁月的厚重 彰显中华文明的情致与智慧以匠人之心,织典雅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