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必备:宝宝发烧要冷静,对症下药 3 小时退烧!

 辣妈小儿推拿 2016-09-19
小儿发热

发热是指体温高于正常标准的病证。小儿腋下体温在 36~37 ℃,正常情况下可有一定波动,当异常升高时视为病态


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其中恶寒发热,或但热不寒,或寒热交作,病程较短者,多属外感;低热或潮热,时发时止,来势较缓,病程较长者,多属内伤。外感发热治疗及时,虽壮热而易愈,但外感瘟疫发热愈高病情愈重;内伤发热,体温虽低,但病情多复杂,见效较慢,其预后与患儿正气盛衰关系密切。


病因病机

根据感邪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

六淫之邪,小儿肌肤脆薄,形气未充,卫外不固,抗病能力低,且寒暖不知自调,相对成人而言,更易感六淫之邪。此为小儿外感发热最常见的原因。临床以风寒、风热、暑热、湿热等为常见。

疫疠之气,具有发病急,体温高,病情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等特点。

内伤

乳食所伤、阴阳失调、气血虚损、气滞血瘀。

内伤与外感诸多因素常互相影响,若乳食内停,积热不化,易感受外邪;发热同久,耗伤气血,正气衰微,更易感外邪;小儿肝常有余,神气怯弱,外感发热,热盛易引动肝风,出现高热惊厥;小儿脾常不足,外感发热易影响脾胃,或苦寒药太过,伤及脾胃,致脾虚气弱,运化失职,又可出现发热。


辨证论治

发热首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发热起病急,传变快,伴有外感症状,属实证。发热是正邪抗争的表现。阴阳虚衰或亡阴亡阳多在病势急进的过程中突然发生。内伤发热,病程长,热势复杂,伴有内伤表现,多属虚证,发热是元气虚损,阴阳不和的表现,其病势发展及阴阳衰脱的发生较缓慢。


外感发热为邪气侵袭,治疗以祛邪为主;内伤发热为正气虚损,阴阳失调,治疗以扶正及调和阴阳为主。



小儿发病的特点是传变迅速,故治疗小儿发热应果断审慎,力争迅速取效,以阻断病情传变。又因小儿易虚易实,故虽外感实证不可汗下太过,应中病即止;虽内伤气血虚损,不可峻补,以调补为宜。


医籍辑要

温壮者,但温而不热也……夫温壮者,由小儿脏腑不调,内有伏热,或挟宿寒,皆搏于胃气,故令不和,气行壅涩,故积体热,名曰温壮。其腹中有伏热温壮,柴苓散主之;其心神不安、火腑秘热,二黄犀角散主之;温壮常热不止,牛黄散主之。(《婴童百问·壮热温壮》)


【校注】

柴苓散:柴胡(去苗) 7.5 钱,麦冬(去心)、人参、赤茯苓、甘草各 0.5 两,黄芩 1 两。锉散,每服 2 钱,入小麦 1 撮、竹叶 1 片同煎,去渣温服,量儿大小加减与之。


二黄犀角散:犀角屑、大黄(酒浸,蒸)、钩藤、栀子仁、甘草、黄芩各 5 钱。上为末,每服 5 分,量儿大小加减,热汤调下。


牛黄散:牛黄(研)、甘草各 5 分,柴胡(去苗)、栀子(炒)、龙胆草、黄芩各 2.5 钱。上为末,每服 5 分,以银花汤调下,无时。


【按语】

壮热即高热,温壮即中等度热及低热,且二者皆持续不退。古人认为,壮热为脏腑气血壅实,治宜清泄;温壮为脏腑不调,内有伏热,或有宿寒,治宜清解。在临床上,这种持续高热或持续低热(中等度热)还应根据其他兼症进行辨证和治疗。


治方

中药成药

清开灵注射液:每次 10~20 ml,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 1 次。用于风热外感高热。 


小儿感冒冲剂:每次 1 袋,每日 3 次。用于外感发热。


紫雪散:每次 0.75~1.5 g,每同 2~3 次。用于外感高热病所致的高热,神昏,抽搐。


药物外治

外感发热:葱白 10 g,豆豉 6 g,共捣如泥,敷两手心 4 小时。


邪热传里:鸡蛋清 2 个,白蜂蜜 30 g,热甚者加大黄末 6 g,调敷胸口 3 小时,每日 1 次。



预防与护理

预防

衣被不可过暖,乳食有节。平时宜在室外适当活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凡疫疠传染流行季节,不到公共场所活动,以免感染时行疫疠之邪。


护理

高热小儿应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饮食以清淡为宜,多饮水,以防耗伤阴液。可用温水擦浴,以助散热。服解热发汗药后,应进热饮,如米粥,并盖衣被,以助汗出,但取微汗为宜,不可过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