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中秋都是女人们在玩儿?看看唐宋元明清都怎么过中秋

 冰海明月 2016-09-19

 

  中秋将至,又到了吃月饼的时节。我们讲故事说惯了“自古以来”,那中秋吃月饼这一习俗,是不是自古以来呢?

  这一次,还真不是。

  据《礼记》载,西周时期,中秋节等于“养老节”,那一天,还没开始流行吃月饼,而是喝薄粥汤,以此体验老人生活,也更加敬老。

  真正的中秋,是从大唐开始。

 

  为什么是大唐?据考证,最早的中秋节是在隋末,精确而言,是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

  这一年,山西的李渊父子正闹反隋大业。可是,招兵买马后,征集的士兵太多,粮食很不好携带。行兵打仗,没有干粮可如何是好?

  这时候,后来成为大唐开国宰相的裴寂,出了个主意——以中秋的圆月为模子,做成人手一份的“月”饼。这,便是简装版的军粮。这,也是中秋吃月饼习俗的雏形。

  另有一种说法则是,唐初曾征胡人,军队恰在八月十五这天凯旋而归。皇帝心情舒爽,看着天上的圆月,脱口而出一句:“应将胡饼邀蟾蜍。”

  胡饼,其实就是一种圆饼;蟾蜍,则是因为时人都认为月亮上只有蟾蜍与吴刚。甚至有夸张的传言,称这蟾蜍就是上月的嫦娥变的。自然,这一说法,颇有失美人风姿。

  但胡饼,后来就被改名为月饼。据说,第一个这么称呼的人,还是杨贵妃。

    大唐:拜月的开始,女人的节日

  八月十五,在唐朝时虽不是正规节日,但已然活跃起来,其主力军,便是女性。

  唐代诗人李端有《拜新月》一诗云: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夜半挑帘,见到一轮明月,不由得端正跪拜。那些羞于外人道的心里话,就对着明月诉衷肠吧。诗中描写的,正是拜月的女子。

 

  李端又有《幼女词》,说就连小丫头都会拜月: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六岁女童,懵懂不谙人事,但已经有模有样地学着大人拜月了。

  说到底,为什么是女人过中秋呢?

  因为,中秋对应的星辰是月亮,而所谓的月亮之神,也是代表女性的太阴之神,与代表男性的“太阳神”正相对应。而传说中的“奔月嫦娥”是一位美女,所以,天下女子借中秋拜月,来祈祷自己“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那么这时候,男子又如何呢?据说,女子拜月,男子则玩月。

  《唐逸史》一书提到,唐玄宗李隆基“玩月”,甚至还把道士叫进京城,中秋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只是,如今已难知晓,他们究竟玩些什么。

  除此之外,似乎便只有吃饼了。这一习俗,甚至到大唐访问的日本人都曾见过。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述,八月十五这天,“寺家设饼食等”。《洛中见闻》也说,大唐僖宗皇帝曾在八月十五赐“饼”给新科进士,作为曲江宴饮之物。

    两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虽然吃月饼初始于唐朝,但“中秋节”这个称谓的正式出现,却是在宋代。

  到这个时候,除了拜月,民间已广传唐代皇帝的玩月习俗。此外,亲民的大宋皇帝还会举办中秋晚会。以至于,皇城附近的居民,能听见来自后宫的笙竽之声,说是“丝篁鼎沸,宛若云外”,丝竹管弦之音袅袅,犹如天籁。

  皇帝玩音乐,而百姓们则有自己的玩法。上层人士是“结饰台榭”,普通人则“争占酒楼”,目的都是一个——“玩月”。甚至城中小孩,这一天也不肯早睡,“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在这一天,全国人民欢聚嬉戏:

  有钱人“莫不登危楼、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登高楼、搭戏台,对月赏乐、把酒言欢;

  寻常人也在月台之上“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阖家团圆美,纵享天伦乐;

  就算是穷人,也会“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买一壶好酒,赏一轮美月,今宵有酒今宵醉。

  为了这一天的欢乐气氛,甚至负责京城治安的“金吾”,也会取消夜禁。

  这一刻,便诞生一则东坡居士流芳百世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也正是在宋代,中原人士开始了正式吃月饼的习俗。北宋时为“金饼”或“小饼”,苏轼就写过“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样的句子。

    元明清:月饼成标配,兔爷也来庆

  转眼到了元明时代,元朝虽是蒙古人的,可也过中秋。譬如,元武宗过中秋,晏饮地点,是皇宫的太液池;晏饮菜单,是“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飞禽走兽、荤素皆全。据说,这里的“羔”通“糕”,也就是说,“华月之羔”就是月饼。

  到了明代,中秋送月饼便成了固定习俗,与之配套的水果,居然是西瓜。估计,这也是因为“月圆”的缘故。这一时期,诸多地方县志,常常可见“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的字句。

  到了清代,北京的中秋便更丰富些。首先,是孩子最喜欢的——街头巷尾,出现了卖兔儿爷的小摊。话说,这兔儿爷身穿盔甲,脸上抹脂带粉,简直就是霸气十足。

 

  兔儿爷上来了,就得有供品。据说,上等供品,是毛豆加鸡冠子花;随便一点,就是两碟子胡萝卜。此外,还要供奉上意为“节节平安”的九节莲藕和“团圆瓜”。其实,就是刻上花纹的西瓜。

  自然,最主要的贡品还是月饼——垒成一个金字塔模样,来“拜月”。

  而一样是拜月,朝堂之上的排场,可大不相同。按规矩,皇帝会在景福阁“做东”,请三品以上大员吃饭,感谢君臣之间一年以来的相携与共。佳肴倒是其次,关键的,是这格调与氛围。

  中秋之夜,皇宫中主持祭月的,是皇后。地点,则是在御花园。面东,立一架大屏风,摆上鸡冠花、毛豆枝和鲜藕,屏风前头放一张八仙桌,桌中央摆一大型的月饼。

  祭月完成之后,皇后就会将大月饼切成若干小块,分给后宫人等。诸人品尝以后,便来到皇帝举办的盛大宴会。

  以乾隆五十三年中秋晚宴为例,这一年的晚膳就有:烧锅鸭子水笋丝、羊肉炖萎瓜、羊肚片、燕窝拌白菜丝、燕窝烩鸭子、苏造鸭子、苏造肉、镶藕、虾米拌海蜇、五香肘子、五香鸡、拌糟鸭丝、糖醋藕豆角、羊肉包子、攒盘月饼、萝卜汤、果子粥等等。种类样式,实在繁多精细,让人应接不暇。

  除了吃,乾隆还喜好请戏班子来给皇太后助兴,必点节目有《丹桂飘香》、《日月迎祥》等,尽显喜庆歌颂之气氛。

 

  陪太后听戏之后,乾隆便要赏月吟诗。据说,他一辈子写的中秋诗词多达上百首,譬如这一首:

  古别离,乃有天上牵牛织女星分歧。至今八万六干会,后会滔滔无止期。可怜一会才一日,其余无央数日何以消愁思。

  虽是万盛之主,乾隆倒也深能体察民情,知道“可怜一会才一日”之苦。不过,也正是因为团聚难得,所以在月圆之夜,若能有幸合家欢乐齐享美月,今人之福,倒也不亚于古代帝王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