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父吕不韦上位了,嬴政即位后,他的地位已经不只是相国那么简单了,几乎达到了秦国“摄政”的程度。他当时下的血本投资已经完全收获了远超预期的结果。作为一个商人,绝对堪称历史上第一人!如果他的故事到此为止,那他也将成为历史上一个美谈;可是,作为一个商人,他后面却做了几笔非常糟糕的买卖。 “大阴人”嫪毐 前面讲了,嬴政即位的是才十三岁,年纪很小,而且由于之前在赵国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教育方面也没跟上,所以一上来无法主持国事。于是,国政大事的权柄都落在了吕不韦手里。当然,除了相国之外,按照秦国传统,太后也享有很大的权力。 太后赵姬原本就是吕老板的女人,不仅因为吕老板一掷千金,而且吕老板长得也不赖。她到秦国的时候,年龄也不大,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没了老公。加之她是个放荡成性的女人,作为王后不方便太开放;而现在做了太后了,秦王又小,理论上就没人管得了她了,自然就开始想跟吕不韦再续前缘。 吕不韦是个商人。他现在坐到秦国摄政的位子上,还是得广结政治盟友。而太后就是个非常好的选择。现在太后倒贴,一来能促成政治稳定,二来估计赵姬虽不比当年,但仍风韵犹存,这等便宜事,为什么不干呢? 于是,这对冤家又幸福的在一起了,而且,估计还很高调。当然,这段时间也是吕不韦最春风得意的时候。那个时期正是战国F4名噪天下的时候,吕老板觉得秦国那么强大,却在招贤纳士这件事上比不上战国四公子,就痛下决心,迎头赶超,也招揽了几千的食客。而且,吕老板还更进了一步,让自己的这些门客将各自所长用文字记录下来,编成一部书,名为《吕氏春秋》。同时,发布这本书的时候还做了一次成功的事件营销:他将这部书挂在咸阳的门上,并在一旁摆上一千金的重赏,说,如果有任何人能对本书进行一字的增删改,就能拿走这一千金。结果是无人领取这千金重赏,此书名声大噪。 不过这段风光的日子并不长久。一边是嬴政渐渐长大,心智也越来越成熟,另一边呢,太后赵姬却愈来愈放荡。吕不韦担心他跟太后通奸的事被嬴政知道了会出祸患,就想停止跟太后的情人关系。而赵姬是个比较追求感官快感的女人,加上正是如狼似虎的年华,好不容易找到吕老板如此高品位的帅哥,怎么可能轻易放手? 吕不韦甩又甩不掉,就想了个办法,给自己找个替身。他从赵姬的需求出发,找到了一位名叫“嫪(lao)毐(ai)”的人。 我第一次读《史记》,读到嫪毐出场,太史公加了个同位语,叫“大阴人嫪毐”。当时我有点疑惑,不甚理解什么叫作“大阴人”。读到下一句不禁凌乱了:“以其阴关桐轮而行”。 我实在不好意思详细解释,请大家自行脑补,或者翻阅辞书……这也算是种特殊技能吧。 吕老板就把这哥们的技能跟太后这么一说,太后激动了,当即表示要求试用。 但太后宫中怎么能合法的有男人呢?吕老板再次施展了他那超强的谋划能力和执行能力。他首先让人去告发嫪毐,并判嫪毐要受“宫刑”。在行刑的时候,又让太后买通官吏,敷衍了事,没有实际行刑,而只是拔掉了他的胡须而已,让他变成一个假太监。经过这么一折腾,大阴人嫪毐就成了嫪毐公公,得以名正言顺的进宫侍奉太后。 吕不韦很得意,这买卖做得多划算。自己从这段虐恋之中全身而退,也无损自己的地位;而太后和嫪毐二人从此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混乱的关系 其实本来“吕不韦-太后”的二元寡头政治挺好的,夫妻一家亲,男主外、女主内的,也不会有什么矛盾,等他俩的儿子(至少吕不韦是这么认为的)长大了,再把秦国交付给他亲政。 但后来有了嫪毐,这个关系就复杂了。 吕老板的如意算盘还是打得霹雳哗啦响。他想,太后是她的女人,还是自己孩儿她娘,而嫪毐呢,是自己推荐给太后的,理应向自己尽忠。这样,他就可以不用再像之前那样“费力”去讨好太后了。 但事实上,所有的事情并非如他所料。嫪毐不光是阴处大,胆子和野心也很大。他是不甘心只做吕不韦的傀儡和赵太后的性奴的。当然,嫪毐的绝技不是盖的,他让太后非常的满意。而太后呢,也是一味的迎合他的胃口,尽管他的正式身份是个太监,太后还是力排众议,封他做了侯——封号跟她的前男友很接近,为“长信侯”(吕不韦是“文信侯”,难道通奸这事还有辈分?),还把富饶的太原一带封给他做封国。 这下嫪毐有身份了,也有钱了。俗话说得好,男人有钱是要变坏的。穷困时期的嫪毐原本就不是什么好人,富贵之后的嫪毐就更坏了。 既然嫪毐有钱有身份,那么,他还有什么好追求的呢? 权力。 一个宦官怎么获取权力呢?要知道,当时是战国时代,不是后来的唐朝、明朝,宦官地位还是很低的,要想拿到真正的权柄,是件难度很大的事情。 但大家要记得,嫪毐的身份是宦官,生理上却不是。既然吕不韦和春申君都能通过生小孩来打入王族内部,嫪毐为什么不可以这么想? 赵太后这时候虽然不是什么十几二十岁的小姑娘,但生育能力还是有的,况且那时候计划生育的技术和观念都未深入人心,赵太后跟嫪毐一来二去的,自然就“有”了。 “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最终极的爱,就是愿意为他生孩子。” 嫪毐利用了太后对他的爱,要求她把孩子生下来。 太后居然答应了! 作为一个男人,我很难揣摩太后当时的心态,所以也无从评判太后的这种行为。 当然,太后也知道要避嫌,至少不能让她的秦王儿子看到。于是,她就找了个借口,说自己身子不好,然后搞了下封建迷信,找个术士说咸阳风水不好,自己带着嫪毐去雍这个地方的宫殿,悄悄的把孩子生下来了。 生一个还不够,好事得成双嘛,太后一共为嫪毐生了俩孩子。从生孩子数量上来说,她对嫪毐的爱超过了之前对吕不韦的,而她的正牌老公反而是得到她的“爱”最少的一个男人。 那么,这时候,她的前男友在干什么呢?前男友作为当时秦国的摄政,难道不出面阻止一下这淫乱的行为么? 史料上还真没有记载当时吕老板是什么心态。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由于太后的支持,嫪毐在对秦国大政的控制上一度超过了吕老板。吕不韦作为一个消息灵通人士,在秦国又有不少眼线,加之又是嫪毐和太后的牵线人,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太后为嫪毐生下了两个儿子?而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自己的权力一点点被嫪毐蚕食,又怎么可能不觉察到?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吕老板忍了。 说到底,吕老板终归是个生意人。生意人么,特别重视回报。既然之前的投资已经落袋为安了,为什么还要拿现在的荣华富贵去冒险呢?太后跟嫪毐两人瞎折腾,让他们折腾去;嫪毐专权,让他专去,反正一时半会还专不到老吕家的头上来;何况,吕老板还对他自己的“儿子”嬴政抱有很高的期望呢。 就在这种纷乱的过程中,二十一岁的嬴政亲政了。 两个“父”的结局 这一年,嬴政跑到太后的居城,雍,在那里举行了他的成年礼,加冠并佩剑。这意味着他在法律上成年了,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秦王了。 而这位秦王亲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嫪毐的事情。 嬴政应该一直都是知道他妈和吕不韦的关系的。一来小时候各种风言风语说他血统不正,二来他妈原本也是个荡妇,三来吕不韦对他也不坏(毕竟他在人家眼里是亲生儿子么)。对于一个父亲是软蛋、母亲是荡妇的少年来说,吕不韦这样一个温暖可亲的叔叔的出现,对嬴政幼小的心灵是多大的宽慰啊。所以,嬴政从小就心甘情愿称他为“仲父”。 而且通奸这个事情在那个时代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们之前讲过苏秦跟燕国太后通奸,他老板,当时的燕王反而还对他更好了。 所以,当有人告诉他,太后不好好守寡的时候,他不以为意,他妈年轻时候经历过那么悲惨的事情,现在找找乐子也是很正常的;说嫪毐是个假宦官真面首的时候,他仍然不觉得严重,太监当然不好玩了,所以养几个假宦官以供娱乐也是可以理解的;直到听到一句话: 他们生下了两个孩子。 什么?孩子? 这两个孩子是什么身份?是太后的儿子,那就是我的弟弟了? 找乐子是一码事,生孩子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大家想想,他俩找乐子是为了感官刺激,他俩生孩子是为了什么? 是篡权。 太后只有嬴政这么一个儿子。如果嬴政这个时候薨了,那么谁来继承秦王的位子还是太后一句话的事情。如果秦王有弟弟,肯定是王位强有力的争夺者。 所以,按照嫪毐的想法,趁着嬴政年轻,干掉他,然后让他和太后所生的儿子即位成为秦王。嫪毐,简直是吕不韦的翻版,自己当不了秦王,就想当秦王他爸。 那为什么嫪毐这个计划没有成功实现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太后赵姬的阻挠。搞政变,太后的支持是最重要的,如果太后不支持,嫪毐是没有合法基础的,实力也不够。而赵姬再怎么深爱嫪毐,她也是嬴政的亲生母亲,何况当年在赵国的时候母子二人有过一段相依为命的日子,感情也不可谓不深,听说嫪毐要害自己的亲生骨肉,感情上接受不了。 第二,嫪毐的计划和行动,完全都在嬴政的掌控之中。嬴政聪明,敏锐,而且会用人,加上吕不韦应该也在暗中透露了不少消息给他,他知道嫪毐和太后的事情的完整经过并不是什么难事。他一直隐忍着,把这件事的处理放到了自己亲政之后。加之他对他的母亲毕竟还有很深的感情,不想兵戎相见。所以,他把自己成年仪式的地点定在了太后居城雍,希望给自己的母亲一个改正的机会,让她主动来告诉自己这一切,并重新回到他这边来。 可惜,赵姬夹在两个男人中无法自拔,各不相帮,也不想害了任何一方。 嬴政的成年典礼搞得很隆重,意气风发,朝臣纷纷表示效忠——这帮朝臣当然不愿意甘居嫪毐之下了,他们都是有真正能力的大臣,凭什么要服务一个以淫乱之术得宠的假宦官?而嫪毐呢,也从这次典礼中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机,秦王少年英雄,臣子老当益壮,自己手里的实权迟早要还回去的,这么一搞,以后自己再也没什么机会了。同时,嫪毐也想,虽然赵姬现在不支持他,但等他真的杀了嬴政,赵姬唯一爱的男人就是他了,到时候自然会回心转意。于是,他就动手了。 事实证明,政治水平跟阴处尺寸是没有关系的,跟阴险程度才是正相关的。 嫪毐找人偷了秦王的御玺矫诏发兵,攻打宫殿。嬴政应该是早有准备,立刻让将军组织人手抵抗。虽然嫪毐来势汹汹,但是毕竟是正牌秦王的号召力大得多,且嬴政这方的准备也十分周全。双方军队在咸阳大战一场,嫪毐方大败,且这一败之后就再没组织起大规模军事抵抗。嬴政下令全国,活捉嫪毐的,赏钱一百万,杀了嫪毐带来尸体的,赏钱五十万。这么大力度的赏赐之下,嫪毐和他的同伙们不出意料的被抓获了。 嫪毐最后的结局是“夷三族”,而他的党羽都得到了商鞅一样的待遇,车裂。跟嫪毐关系不那么亲密的门客,有四千多家流放到了蜀地。 “夷三族”的范围包括嫪毐和太后生下的两个孩子。处死的方法很特别,“囊扑”,放在袋子里活活砸死。其实,这才是嬴政最关心的东西。同时,他也通过这件事将自己的生母、秦国太后软禁在了雍。并发布了一道诏令,不允许任何人为太后说情,违者虐杀。为此死了二十多个人。 他真的对自己的母亲生气么?真的生气,但不是因为母亲通奸,而是因为母亲居然不站在他这一边保护他的王位。 If you are not with me, you are my enemy. ——《圣经》 嬴政的母亲,太后赵姬本人,也成为了威胁嬴政权力的政敌,得到这样的处理,也是必然结果。 总结一下,灭族、放母是因为威胁到了他的权力;而下诏令禁止朝臣为太后说话并以此为由杀人是为了剿灭亲太后的政治势力。这件事最后的效果就是,嬴政肃清了国家内部的政治威胁,并通过处理嫪毐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将秦国大权牢牢掌握到了自己手里。 完成了这件事以后,他最终还是要给太后找个台阶下的。为太后说情死了二十七个人之后,有个叫茅焦的客卿又来说情了。嬴政依然装出很生气的样子,威胁要杀了他。但茅焦不怕,还是跑到嬴政面前,说要给他讲有关生死存亡的道理。嬴政有点疑惑,就问他是什么意思。茅焦就说,大王你现在做了很多违背伦常的事情啊,车裂假父(居然说嫪毐是嬴政的“假父”),囊扑二弟(是有血缘关系没错,但这正是嬴政的痛点所在),残杀谏臣。这么一搞,秦国在国际上就臭了,其他国家的人才再也不会慕名来投奔秦国了,大王你要三思啊。 这番话说得也不是非常精彩,作为第二十八位说客,我不相信之前的二十七个劝说者里头没有提到这个道理的;况且茅焦讲话非常的难听,他居然说那个假宦官、大阴人嫪毐是嬴政的假父,这真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要我是秦王,我绝对要把这哥们拉去车裂,跟之前那二十七个人一起凑齐二十八星宿。 但嬴政居然听进去了,不仅没有杀他,还特别尊重他,给他升官。并听他的话,接回了母亲,和好如初。 为什么? 因为嬴政本来就没想永远软禁他母亲。正如之前所说,他的目的只是要削减和控制太后在秦国政治中的羽翼和影响力,杀了二十七个敢为太后说情的人之后,基本已经达到目的了。而这个茅焦呢,本身就是齐国人,身份也不高,道理也说得凑合,嬴政就顺水推舟纳谏了。一来母子关系有了台阶下,二来还能给自己树立个纳谏如流、广招天下贤才的好名声,一举两得。 至于嫪毐是不是我的假父,有什么关系? 智商高,情商更高。 哦,对了,有个人忘记说了:嬴政的仲父,吕不韦,也因此受到牵连。据说,嬴政本来是想连仲父一起杀的,但是好多人都出面为吕不韦游说,嬴政觉得仲父为秦国立下血汗功劳,不忍心杀他,所以最后只是免去了他的相国职位,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国河南洛阳,离开秦国的政治核心圈子。 我觉得这个措施其实是嬴政迫不得已的举措。嬴政在此之前一直把吕不韦当成自己的仲父,非常信任,根本从来没起过杀他的心。吕不韦有什么功劳呢?无非就是一直为嬴政的王位保驾护航么。但这次太后和嫪毐的事情,吕不韦是媒人,而且没有适时制止,他跟这二人扯不清的关系,又搞得全国皆知,不处理他不行。 所以,就安排他回去养老吧。 可是,这个老没养成。吕不韦回去洛阳以后,由于名气太大,各国诸侯都派人拜访他,使者络绎不绝、相继于道。于是,史书上就说了,嬴政怕吕不韦在封地这么招风会导致政变,就写信去挖苦他,说你为秦国立下了什么功劳呢,能得到河南十万户的岁入?你跟我又是什么关系呢,居然让我叫你“仲父”!并要求他迁居去蜀国。吕不韦看了信以后很害怕,就偷偷畏罪服毒自杀,还让自己家里人悄悄埋葬自己。嬴政最后也没有放过吕不韦的门客和朋友,凡是参加了他的葬礼的,都被驱逐出了秦国。 吕不韦最后落了这么个结局,我总觉得不太合乎逻辑,背后似乎有不可告人的隐情。在我看来,史料中的记载有以下疑点: 第一,吕不韦造反的可能性很低,他要夺权早就可以夺了,他在咸阳的时候离王位仅仅一步之遥,不需要那么麻烦跑回自己的封国以后重头再来; 第二,如果嬴政怕吕不韦造反,就不应该写措辞如此强硬的信去刺激吕不韦,本来不反的人看了这信都不得不反了; 第三,吕不韦“偷偷”自杀,这简直是匪夷所思的情节。堂堂文信侯,既然是死,光明正大的死就好了,为什么自杀的时候还要悄悄摸摸的? 第四,吕不韦一直坚信嬴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做父亲的还怕会死在自己儿子手里吗?嬴政生母犯了那么大的错,他都能原谅,更何况吕不韦这位一直对嬴政都很好的父亲呢。 我倒是觉得,吕不韦的自杀完全是出于他对自己儿子的爱。背后的隐情可能是这样的: 嬴政和吕不韦两人的感情不一般,确实情同父子。嫪毐之变,吕不韦虽然算是始作俑者,但在这件事上肯定是全力帮助了嬴政。平息了政变,一方面是嬴政为了避嫌,不得不让吕不韦离开咸阳,另一方面,也是吕不韦觉得儿子长大了,能够顺利掌政了,自己刚好也可以卸甲归田、全身而退了。吕不韦的养老生活就在这种半推半就的气氛下开始了。 但在洛阳养老的过程中,吕不韦却收到了一份威胁。这份威胁不是针对吕不韦的,而是针对他儿子的:有人扬言要揭发他是嬴政生父的事实。这个消息对于现在的吕不韦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但对于现在的嬴政却意味着毁灭性的打击——他根本就不具备成为秦王的资格! 怎么办呢?吕不韦着急啊。原本他帮自己的儿子斗败了嫪毐,扫除了国内的政治障碍,自己可以安心退休养老,却不想在最后的生涯中,正是自己成为了儿子政治前途上最大的障碍。这个商人,一生都在算计,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做了一个选择,他要用自己的一切去换取自己“儿子”成就霸业的机会。他就安排人让嬴政给自己写信,痛斥自己,撇清二人的感情和关系;同时,悄悄的自杀,并安排之后驱逐自己的门客,最大限度的降低吕家在秦国的影响力,让他是嬴政生父这一事实死无对证,用生命最后一次为嬴政的权位保驾护航。 吕不韦,一流商人,二流政治家,三流情人,最后的结局却是一位无奈的父亲。 嬴政的生父到底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到现在为止,嬴政的生父、仲父、假父全部都死绝了:要么是他亲手杀的,要么是为他而死的。帝王的权力之路都是用枯骨铺就的,这话一点也不假。 ====== 本系列文章版权专有,未经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