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一|刘邦招贤

 剪刀_石头_布 2016-09-19

《资治通鉴》的历史已经写完了八卷,完结了秦朝。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九卷,开始汉纪。上次我们写到,当项羽带领楚军精锐在北方死磕章邯并最终消灭秦军主力的时候,刘邦在楚怀王的安排下,向西进入了函谷关。


楚怀王之前曾经有过很明确的承诺,谁先入关,谁就当关中王!


刘邦,在浴血奋战了三年之后,终于从一个地痞混到了王公贵族的候选人。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地痞出身的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的表现要比陈胜当年成熟得多。为什么在获得巨大成功的情况下,刘邦没有头脑发热呢?我觉得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是刘邦自己的经历。相比于陈胜的一夜暴富,刘邦获得胜利果实的过程要缓慢得多。他从聚集了几百个地痞开始,一点点扩充自己的军力,几百、几千、几万。同时,刘邦在起军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挫折,甚至吃过很多次大败仗。这些起起落落的经历让刘邦的心智更加成熟,从而使他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心绪、沉着冷静的审时度势。


第二,是刘邦善于用人和纳谏。相比于项羽的天赋异禀,刘邦在个人能力上真的非常平庸——不管是文化、武艺、兵法乃至长相、年龄,都全面落败。但这些劣势也造就了刘邦一个特殊的优势——他知道靠自己一个人努力是绝不可能有大成就的,所以,他不得不逼迫自己挖掘人才和使用人才。


在起义的这几年中,刘邦除了用好了最早那几个跟他一起打拼的穷兄弟——萧何、曹参、樊哙等人——他一路上还招募了不少奇人,其中包括了为后世认定是鬼才谋士的张良、汉初三大将之一的彭越以及一流说客郦食其。


今天,我们来重点讲讲这三个人的归附过程。


刺客张良


先简单说说张良的早期生涯。


后世很多人都知道张良是举世无双的谋士,但却不知道张良在年轻时曾经尝试行刺秦始皇。


张良也是豪门出身,他祖上五代都是韩国的国相,家底也十分的殷实。韩亡国之后,张良一直想报仇雪恨,所以散尽家财,图谋暗杀秦始皇。


这个计划在秦始皇出巡东方的时候付诸实施了。张良安排了力士在秦皇车队的必经之路上设伏,用铁锥击杀秦皇座车。可惜,百密一疏,铁锥击中了副车,秦始皇逃过一劫。后来的结果是,秦始皇下令大索刺客十日,不少无辜之人也为此而莫名被杀。


虽然张良的暗杀计划最终没有成功,但在当时也为他博得了不少声誉。农民起义的浪潮开始后,张良也去投奔了楚军,但一连服侍了几个老板,都不能得到重用——按张良的说法是,无法领悟他的高深计谋。唯独一个人除外:刘邦。因此,张良最终选择了刘邦作为自己辅佐的对象。


这段故事,在后世读来,就是一段君臣知遇的天作之合;但问题是,在当时那个乱糟糟的时局下,一个地痞和一个刺客如何能够建立起那么深层次的信任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只有地痞才能欣赏刺客,刺客才能服务于地痞——正所谓“蛇鼠一窝、狼狈为奸”。


太史公在《史记·留侯世家》中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我曾经猜想,张良作为一世英雄,应当是容貌帅气、身材魁梧的男子汉,因此,当我看到他的画像的时候,着实大跌了眼镜——张良的外貌长得非常像女人(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典型的“娘娘腔”)。


我第一次读到这段的时候,下意识的以为,谋士是文官,主要做幕后筹划,可能容易长得文弱一点;但读书读得多了,才发现这根本就是个错误的想法。姜太公、诸葛亮、刘伯温等人都是举世无双的谋士,但都长得英俊帅气,颇有男子气概,一点也没有娘娘腔的倾向。


唯独张良是个例外。


为什么呢?


因为跟那三人不同,张良的谋略大多上不了台面。阴谋诡计居多,真正的大战略则很少。


所以,张良会想出暗杀秦始皇的计划,这件事从头到尾就是一出赤裸裸的地下阴谋;而同样,他的一生也一直致力于策划和实施各种各样的“阴谋”。这是为什么那些出身名门的将领不愿意收留张良,因为他的计策大都是上不了台面的、非常缺德的阴谋诡计。


而刘邦不同,地痞出身的他,完全没有任何道义上的洁癖。他是个非常现实的人,只要结果有实利可图,就全然不顾手段为何。因此,当时只有他才能听信和采纳张良的建言。


《史记》和《通鉴》上说张良之所以能成为那么深邃的智谋之士,是因为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机缘巧合的遇到一个神仙“黄石公”,在通过了重重考验之后,这位化身为老丈的神仙传给他一部《太公兵法》,自此之后,张良便成为了举世无双的谋士。这段经历的传奇程度,绝不亚于郭靖碰到洪七公、令狐冲撞见风清扬的故事。


呵呵,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神仙的故事,本身就不值得相信;而所谓的《太公兵法》一书,在失传数百年之后,突然毫无征兆地出现于世,这不是很匪夷所思么?即便姜太公当年真的写了这部兵法,我也十分怀疑子牙先生在八百年前用于大兵团作战的战术书对于起义初期的刘邦游击队有什么现实价值。


所以,我认为,正史中所提及的什么张良受学《太公兵法》于老丈的传说,只是为了掩饰这对“地痞-刺客”在创业早期做的一些比较龌龊的事情,而托以“神仙”之事,在后世杜撰出来的,从而达到美化汉朝国家政权形象之目的。


不过,不管张良是不是个阴谋家、做事是不是龌龊卑劣,丝毫不影响他为汉朝之建立立下的卓越功勋。他与萧何、韩信一起被后世并称“汉初三杰”。


强盗彭越


彭越是因仰慕刘邦之名而来归附的一位起义军将领。


和刘邦手下的大部分“人才”一样,彭越年轻的时候是个渔民,后来落草,跟人结伙做了强盗。自从陈胜揭竿而起以后,这个强盗团伙加上附近乡村一些年轻人也决定跟着造反。造反得有个带头大哥吧,他们左顾右看,发现也就彭越年纪大点,看上去有点领袖风范,那就他了吧。


彭越起初并不愿意,打家劫舍和起兵造反毕竟还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做强盗,如果不太过分,还能有个善终;但倘若是造反,不成功的话,可就只能成仁了。老强盗彭越清楚的知道“造反”二字的份量。但无奈这帮人非常执着的软磨硬泡,彭越再不情愿,也不得不答应了他们。于是,大家约好在次日太阳升起的时刻集合出发,迟到者斩首。


年轻人毕竟是年轻人,对造反这件事并没有特别切实的概念。第二天一早,大家懒懒散散的起床,然后悠闲的散步到了集合地。统共才百来号人,其中迟到的居然有十几二十个,最晚的一个知道中午的时候才到达,集合了以后也一直嘻嘻哈哈,没有正事。


彭越知道,这样的“军队”,如果真拉出去打仗,必定死路一条。于是,他下了决心,要帮这些年轻人树立起正确的“造反”观念。


他对大家说,我年纪比较大,这个头领是你们非要我来做不可的。但既然推了我做头领,那所有人就必须尊重我的权威。昨日我下了军令,今天日出时分集合,违者斩首;但今天很多人都没有及时赶到。我们刚起事,不能把所有迟到的人都斩首,所以,今天就破个例,杀掉最迟的那个人以立军威吧!


年轻人以为彭越是故意发发脾气出出气的,都笑起来了。


哪有那么严重啊,彭老大。消消气,我们以后一定遵守你的“军令”就好了!他们笑着劝解彭越。


彭越毫不为之所动,非常冷血无情的将最后抵达的那个人斩首。他命人临时堆建了一个土坛,用刚刚砍下的、仍然在淌血的人头举行了祭祀仪式,并重申了军法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中,原本嘻嘻哈哈的年轻人都被吓得从头到尾跪在地上,且面无血色,不敢抬头仰视。


这个插曲,不仅显示出彭越的大将之风,而且使得他的这支“乌合之众”在当时的乱世取得了一席之地。在归顺刘邦的时候,彭越已经拥有了千余人的部属。


大忽悠骊食其


一个刺客阴谋家,一个渔民强盗,从出身来看,都不是什么好鸟。接下来我们要讲的第三个人,从出身来看,比前两人要强多了。


郦食其,一个儒生。


但对于刘邦来说,儒生恰恰是个最不受待见的身份。首先,在秦朝,受到韩非主义的影响,社会舆论普遍看不上儒生;其次,对于刘邦个人来说,他是个崇尚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儒生一般都是言胜于行的,会讲大道理却不能成事,怎么可能会被刘邦看得起。


更何况,郦食其在当时是个非常落魄的儒生,当时做的活跟当年的侯嬴是一样的:看门。他最初的想法无非是去起义军帐下讨口饭吃。


契机是刘邦早期军中有个骑兵是郦食其的同乡,相互认得。郦食其抓住机会,跟这个骑兵说,让他向刘邦引荐自己。那个骑兵知道这个郦食其是本乡有名的大忽悠,之前路过的起义军有十几路了,郦食其每次都想谋个一官半职的,但每次都铩羽而归。而且失败之后,郦食其总是把责任推到对方头上,说他们都是听不进合理建议、鼠目寸光的小人,是自己看不上才不去的。


当然,郦食其年纪大一点,是长者;作为同乡晚辈,骑士也不好意思把拒绝的意思说得太直白,就告诉他,刘邦非常不喜欢您这样的儒生。他有个习惯性的举动,只要看到有人带着儒生的帽子,他都要命人取下那个帽子,并当众往里头撒尿。他还经常对儒生破口大骂,毫不留情。所以,若您想以儒生身份游说他的话,还是算了吧。


这是比较委婉的在劝告郦食其,别去自取其辱。


但郦食其不依不挠,说一定要他引荐。并且对他说,向刘邦介绍自己的时候,要告诉他,这个人喜好高谈阔论,别人都认为他是狂生。


骑兵拗不过他,就替他传了话。刘邦听了,也没特别上心,不过想既然经过本地,见见当地人打探打探消息也未尝不可,况且这个“狂生”之名也挺有趣的,就答应见一面。


郦食其屁颠屁颠就去了。见到刘邦的时候,刘邦正叉开两只脚坐在床上,底下有俩女子蹲着给他洗脚,他看见郦食其进来,也不起身,拿手拱了拱,权当打了个招呼。


应该说,比之过往,刘邦这个“行礼”的举动还算是很给郦食其面子了。但郦食其却依然表现出一副十分不满的样子——这是他之前计划好的举动——义正词严的质问刘邦,沛公你这是在帮助秦朝打起义军呢,还是帮助起义军打秦朝?


刘邦这时候还洗着脚呢,不方便站起来,但听到如此傲慢无礼的话,立时就愤怒了,破口大骂,你这个竖儒!我怎么可能跟暴虐无道的秦朝站在一起!


郦食其很从容,说道,如果你是要打着正义旗号去讨伐暴虐无道的秦朝的话,怎么会如此无礼的接见一位长者?


刘邦自讨了个没趣,但毕竟郦食其占着理儿,就摆摆手让洗脚的女子退下,整了整衣服,请郦食其入座,并装模作样的道了个歉,两人聊起来。


郦食其是有备而来,知道刘邦的匮乏之处——手下缺乏拿得上台面的外交官,所以,就对他讲起了当年苏秦张仪的纵横之术,给刘邦做外交知识的普及。从这点来看,郦食其是个儒生,却不是个腐儒,知道在恰当的时机说恰当的话。


如他所料,刘邦听了非常感兴趣。这很正常。刘邦作为一个纯粹的功利主义者,起兵初期的时候,更多时间花在考虑打赢战斗和后勤给养的问题上;但发展了一阵子,他意识到自己也需要经常派出使节与其他各路军队、诸侯进行沟通和磋商了。而他手下还没有像样的使节。因此,他听到郦食其所讲的纵横之术,自然就会兴奋。


于是,他愈加谦卑,主动向郦食其请教当前局势下所采取的外交策略。


郦食其之前对刘邦应该是做了很深入的研究的,他知道,就算再忽悠,也得让刘邦尝到实际利益的甜头,才有可能最终接纳他。他就跟刘邦说,自己跟陈留县令又交情,愿意为他做说客,潜入陈留,说服县令归降;如果没法劝服陈留县令,届时也可以留在城里做内应。


刘邦同意了,而郦食其也确实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降了陈留县令——对县令来说,恐怕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刘邦大军已经快围城了,投降还能保全身家性命,反抗恐怕只有死路一条。但对于刘邦来说,顿时就相信了郦食其不同于以往的儒生,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就把他留在帐下,作为外交使节出使各地。


好了,至此,刘邦的人才拉拢得差不多了,可以开始尝试去争天下了;而要去争天下,就意味着刘邦将开启一段九死一生的生涯。下一次我们讲鸿门宴。


======
本系列文章版权专有,未经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