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二|鸿门宴· 台前

 剪刀_石头_布 2016-09-19


鸿门宴是个妇孺皆知的历史事件。由于该典故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致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作为玩笑话使用。例如,公司要开始一个新项目,负责人会请项目团队吃饭,就容易被大家称为是“鸿门宴”——因为吃完了这顿饭就意味着又要开始一段生不如死的生活了。


哈哈,这是本后台之前时常碰到的真实经历。闲话少絮,咱们还是回归历史。


鸿门宴的起因,按照普遍的看法,是由于刘邦在入关之后就已经暴露了夺取天下的野心,但却不小心被智商颇高的范增看穿,后者设计了鸿门宴这个圈套要把刘邦杀死,最后却因为种种阴差阳错的原因而没有成功。其中的先后顺序是:刘邦暴露了野心,范增要杀他,没有成功。


但本后台倒不这么看。我认为,上述先后因果顺序反了:正是因为先发生了鸿门宴这件事,才让原本没有必夺天下之心的刘邦下了决心。


刘邦刚入关的时候并没有夺取天下的野心。大家想想,对于一个地痞来说,能混一个王侯就已经很不错了,为何一定要费那么大力气去当天子呢?更何况排名在他之前的王公贵族、实力派军阀还有一大堆呢,包括他的大老板楚怀王、兼并章邯军后不可一世的项羽、赵王歇和他的小伙伴们、齐国田氏家族等等。他刘邦虽然手下集结了一些人才、手里有一些兵权,但若论资排辈,再过三辈子可能都轮不上他去登那个天子宝座。


但鸿门宴这次九死一生的经历,却让刘邦认识到,如果自己不夺天子之位,结果就会是死无葬身之地。所以,鸿门宴是成就汉朝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一下鸿门宴。


翠花,上酸菜~


刘邦之野望


依照一些说法,刘邦在入关后的一些作为显示出来他的帝王野心,从而引发了项羽的杀心。那么,刘邦入关后具体干了些什么事呢?


根据《通鉴》的记载,我整理了一下,与刘邦的帝王野心能扯上关系的主要有以下五件事:


1、不杀子婴


刘邦入关后,秦王子婴自觉无望,于是自发的乘坐白马素车,在脖子上系根绳子以示自己为该死未死之人,并且手捧秦朝皇帝玉玺和符节,跪在路边向刘邦请降。


起义军能攻入关中地区,一路上也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很自然的,刘邦的同僚们——绝大多数都是武夫出身——就吵着嚷着要杀了秦王。


刘邦却很冷静,摆摆手说,怀王之所以让我来攻关中,就是因为我能宽容待人,有长者之风,我不能丢掉自己的优点;况且现在秦王已经投降了,如果我们再杀一个降伏之人,这是很不吉利的。于是,刘邦并没有立刻处置子婴,而是把他交给了有关部门来处理。


于是,有人就评价刘邦不杀子婴是为了挣一个好名声,博取天下舆论的好感,以加强他争夺天下的资本。


2、整理图籍


第二件事是进入咸阳后发生的。起义军进入咸阳秦皇宫,就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大开了眼界,看到好东西都想拿走,刘邦麾下的许多高级将领也无法免俗。但有一个人此时却显得非常不合群,这人就是萧何。他没去抢金银财宝,也没去挑美女嫔妃,而是直接跑到了丞相府,把管理天下所需的户籍资料、各种地图、官府文书等政府档案都收藏了起来。


通过这些资料,刘邦得以了解天下地理形势、人口分布、财力物力的资源情况等等,使得他在战略上夺得了先机。


3、不沾财色、不住皇宫


当然,刘邦自身作为一个地痞,对美女、财宝也是有非常大的欲望的。他看到秦皇宫美女如云、珍宝遍地,也动过心想留在宫里以享犬马声色之娱。但在樊哙和张良的强烈劝诫和阻拦之下,他忍痛割爱,率军回到霸上驻扎。


范增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就在项羽面前分析道,刘邦之前贪婪好色,但这次却丝毫未沾财色,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其志不在小”。


4、约法三章


最后一件事,就是颇具盛名的“约法三章”了。刘邦既然平定了关中,就把附近的乡亲父老召集过来,告诉他们之前起义军内部有约定,率先平定关中地区的人,就会被封为关中王。因此,刘邦在不久之后就将会是这块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了,他就在关中百姓的面前首先行使了一次行政长官的权力。


他做了什么呢?他废除了秦朝时候所有的法令。秦朝的旧法令非常严苛,所以刘邦的这一举动博得了底层百姓的一致支持。但这么做有个副作用,废除了所有法令,意味着这块区域将有可能陷入“无政府主义”的混乱境地,这种结果也不见得比暴政统治要好。所以,刘邦又跟百姓约定了三条非常简单的法令: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和抢劫者抵罪——非常简单的治安条令。为了尽快稳定行政秩序,刘邦还特地派出了中央巡讲团去各地颁布和解释这三章法令。这种情况下,百姓自然是非常高兴,纷纷拿出自家的粮食、酒肉来劳军,而刘邦呢,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政治远见,为了确保他能在更长远的时间框架内跟当地百姓搞好关系,他推辞了百姓的好意,说仓库还有余粮,不想让乡亲们破费。该举动使得关中百姓对刘邦的好感就又进了一步。


5、征兵关中,关闭函谷关门


稳定了关中地区的行政秩序之后,有人给刘邦建议,说,关中这个地方非常富饶且险要。听说项羽并不想把这块地方给你,而是打算让章邯来此称王。所以,沛公你不如赶紧征兵扩充军事实力,并且关闭函谷关门,不让诸侯军进入,以此来确保自己关中王的地位了!


刘邦觉得很有道理,就这么安排了。后来项羽跑到函谷关下的时候,看到关门紧闭,非常生气,派手下大将黥布打破关门,率军而入。


好了,以上这五件事“充分说明”了刘邦要“争夺天下”的野心。


是么?请大家换个角度想一想,以上这些事情,不正是一个有良好纪律意识的将领应该做的份内之事么?


待我们一件件抽丝剥茧的分析一下。


首先是子婴的处置问题。子婴是前朝元首,刘邦的处理方法是交给了有关部门,而不是直接处以极刑,这样做是非常恰当的。一般来说,如何处置敌国元首都应当由本国的最高领导人来决定,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军事将领,从权限上无权决定是该杀、该贬还是该流放。所以,他这么做有什么不对么?


如果他当时听信底下武将的话,杀掉了子婴,那反而才显露出他有犯上作乱的野心呢。


第二件事是天下行政资料的收集问题。这件事并非是刘邦直接下令的,而是萧何的职业习惯。他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文职公务员,明白这些文书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况且,萧何当时的分工主要是负责军队的后勤,他之所以要立刻找到那些文书资料,也是为了方便以后筹措粮饷之用——尽快摸清赋税、征兵、行政区划等现实情况。而从另一个角度说,萧何收集了这些资料,也从来没有说就是占为己有、永不上缴了,楚怀王或是项羽想要得到这些资料只是一句话的事情,刘邦和萧何敢不上缴么?


而刘邦通过这些资料了解天下形势是后来的客观结果,这件事本身并不能证明当时的刘邦对天子之位有野心。


第三件事,不沾财色、不住皇宫,道理跟第一件是一样的。秦皇宫那是什么地方?是天子待的地方。刘邦当时所持有的抱负,充其量也就是想做个“关中王”,而“王”和“天子”还是有明确界限的。如果这个时候刘邦动了“天子”的女人,霸占了“天子”的财产,那他就会落下口实,被其他人认为有成为“天子”的想法。到时候,别说汉中王了,说不定连小命都保不住。


《通鉴》上记载樊哙和张良劝说刘邦不要滞留秦宫的时候,搬出了很多大道理,后台君觉得那都是扯淡。只消一句话就可以让刘邦走人了:沛公你在秦皇宫过夜的话,以后就没得混了。


至于约法三章,也是很正常、很合理的行政措施。由于刘邦已经认定了自己“关中王”的地位,那么他理所应当的有权行使行政管理权力。退一万步讲,就算他自己不做这个关中王的位子,那么为长远计、从大局来看,也应当尽量留下一个稳定、繁荣的地区局面,以便之后的治理。


好了,最后一件事,征兵、闭关,确实颇有一点谋反的意思。不过大家想想,刘邦那个时候已经认为自己对关中地区有合法的统治权了,为什么不能采取相应的军事防御行动呢?仅凭要守备国土就能认为他要兼并天下么?这是说不通的。而且,从事实来看,刘邦守卫函谷关并没有认真的死守。大家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攻破函谷关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但项羽在入关的时候,并没有费多大的劲就攻破了。这充分说明刘邦并非有意想与项羽及其他诸侯为敌。所谓的加强军事实力,只是虚张声势、做做样子罢了。


这么一分析,刘邦的野心仅限于拿到自己应得的部分——称王关中而已,当时的他尚不敢对天下有所图谋。


那“有成为天子的野心”这顶高帽子到底是如何戴到刘邦头上的呢?


这是某些别有企图的人给刘邦挖的一个坑。


我们先说说鸿门宴的经过。


鸿门宴的起因


话说项羽攻破函谷关后进入,驻扎了下来,跟刘邦军的营地很近。秦军主力被消灭后,天下最有实力的两支军队终于汇合到了一起。


这个时候,一个莫名奇妙的人——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给项羽带话,说刘邦准备在关中称王,并打算任命前秦王子婴为丞相,还把所有的奇珍异宝都鲸吞了。


然后,范增跑出来,在此基础上狠狠的踩了刘邦一脚,说,刘邦入关之前,非常贪财,而且又好色;入关之后,就跟变了个人似的,不搜刮财宝,也不宠幸女人,充分暴露出了他的勃勃野心。而且,我曾让人去看他的云气,每次都显露出五彩龙虎的形象,这是天子之气啊!所以,项将军一定要在这个时候灭了他,把他的天子之气扼杀在襁褓里!


——打个岔,我一直认为范增这后半段话说得特别不地道。既然都是天子之气了,那就已经说明刘邦是天命所归的人,你现在还要逆天行事,岂不是自讨苦吃么?而且,你给刘邦那么高的评价,也不考虑下项羽的感受?


在他们的不停劝说下,项羽肺都要气炸了,立刻就下令部队埋锅造饭,计划第二天全线发兵进攻刘邦。


在这危难关头,项羽军中一个叫项伯的人横空出世。此人来头不小,按辈分,他是项羽的叔父,按官职,他是楚国的左尹(楚国官职中仅此于令尹的职位,令尹即宰相)。这哥们趁自己的小伙伴不注意,偷偷跑去了刘邦军中,找到了张良,简单说了下当前的局势,并让张良赶紧收拾收拾跟他去项羽军中逃命。他之所以那么护着张良,是因为之前项伯惹上过人命官司,幸亏张良出手相救,才得以逃生。因而,这次想一报还一报,就张良一命。


但张良却说,我不能这么自己一个人逃走,而背弃刘邦不顾,如此做法太忘恩负义了。至少让我跟刘邦打个招呼吧。


于是,张良就走进刘邦的大帐,把项伯的话原封不动的告诉了他。刘邦听了大吃了一惊——显然,他完全没有料到项羽居然会想到要灭掉他。


张良问,老板,你能抵挡项羽的进攻么?


刘邦这个人有个很好的地方,就是特别有自知之明。他沉思了一会,客观的对比了下两军的实力,很明确的告诉张良,挡不住。


张良说,那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让项伯传话给项羽,表明我们一贯忠诚的政治立场,让项羽放我们一马。


刘邦点点头。他了解项羽,这个人特别重视情谊。之前二人曾经并肩作战,彼此维持着很好的私交,若以死相求,或许还有回转局势的可能。


他俩安排了一下,准备先巴结项伯,让他帮着先去游说项羽。


准备妥当之后,张良请项伯去见刘邦;项伯推脱了几次,无奈张良执意为了,只得勉为其难的同意了。刘邦明白这是他保命的一根重要稻草,因此一改往日傲慢的态度,非常谦卑的讨好项伯,以兄长之礼来对待他,并跟他约为儿女亲家。套过近乎之后,刘邦向项伯吐露心迹,说,我进入关中以来,对百姓秋毫无犯,整理好了资料,封存了府库,等待项将军到来主持大局。之所以要派人去守函谷关,只是因为目下形势混乱,防患未然而已。我们翘首以盼将军的到来,怎么可能会反叛将军呢!希望项伯大哥好好在项将军面前替我们美言几句啊!


应该说,刘邦说的这些都确为事实,他入关以后确实没做过什么僭越之事。项伯是张良的生死之交,且本来对刘邦也抱着一定的好感,今日看到刘邦如此诚恳的态度,短时间内权衡了一下各方利弊,就答应了他的要求。项伯走的时候还建议刘邦第二天一早亲自过来拜谢项羽。刘邦同意了。


项伯回去以后,没有食言,非常卖力的替刘邦游说项羽,不仅刘邦说的话原原本本的都转达到了,还添油加醋的说,刘邦现在立了大功,你却要去攻打人家,这简直是倒行逆施啊!你要好好对待他,才不致于被舆论谴责啊!


项羽听了以后,觉得项伯说得有些道理,而且听说刘邦第二天还要亲自过来谢罪,就同意暂时停止次日的军事行动。


第二天,刘邦、张良跑到鸿门来见项羽。一见到项羽,刘邦立刻泣血痛陈了自己对楚国是多么忠心耿耿、对项羽有多么的手足情深,并分析道,这肯定是有小人作祟,在离间我们俩的感情。


刘邦和项羽是做过战友的,一起扛过枪、出生入死,所以还是很有感情。项羽一看到刘邦那么诚恳,想起以前二人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心就软了,对刘邦说,都是被你那个左司马曹无伤给中伤了,不然,我哪里会跟你兵戎相见啊!


好了,矛盾解决了,按中国人的传统,吃个饭喝两杯吧!


鸿门宴的过程


鸿门宴正式开场。


项羽其实这时候已然没有杀刘邦的心思了,一心想着老战友碰面,好好喝几杯。但范增却仍然一心要搞死刘邦。他几次给项羽使眼色,还举起自己的玉佩,暗示项羽赶紧趁这个机会杀了刘邦。而项羽却一直对他视而不见。


范增看项羽没动静,知道指望他杀刘邦是没希望了。他就悄悄跑到了外面,找来了项庄,吩咐了几句,让他通过表演舞剑来杀刘邦,免得以后这小子给大家添麻烦。


于是项庄端着杯子走进大帐之内,向刘邦祝酒。喝完酒之后,对项羽说,军营中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我就献丑给你们舞剑助兴吧!


好!


项羽是军旅出身,觉得舞剑挺好,就来了兴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舞着舞着那剑锋就奔着刘邦的脑袋去了。刘邦左右躲闪,才算暂时没有受伤。但项庄的意图越来越明显,舞剑也越来越肆无忌惮,好几次都几乎要了刘邦的性命。


就在这关键时刻,项伯又挺身而出了,他也拿起剑,和项庄开始舞双人剑了。当然,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大家,而是为了保住刘邦的性命。项伯的加入,使得项庄一时半会内也得不了手。


张良一看这剑拔弩张的气氛,就赶紧跑到外头叫来了樊哙。樊哙一听自己老板要吃亏,立刻拿着剑、带着盾要冲进去。门口的士兵还想阻拦樊哙,但樊哙本来就天生神力,加上气势汹汹,拿手上的盾牌一撞,就把这些士兵弹飞了出去。


樊哙跑进大帐之后,恶狠狠盯着项羽。这哥们是屠夫出身,本来就长着一副凶相,加之事出紧急,他当时的样子就更加骇人: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看到这么个凶神恶煞的人带着兵器闯进了大帐,连久经沙场的项羽都不禁紧张了起来,他下意识的按着剑挺直了上半身,怒喝,这人是来干什么的!


张良这时候也跟进来了,在旁边解释,说这是沛公的卫队长樊哙。


项羽一听是刘邦的人,算是略微放心了点,坐下了。但樊哙的气势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由衷的夸了一句,真是壮士,并吩咐左右赏他一杯酒喝。


樊哙拜谢了项羽,然后拿起酒杯一饮而尽。


项羽继续说,再给壮士拿个猪肘子!


旁边的人直接给樊哙扔了一条生猪肘,注意,是“生”的。樊哙也不见外,把手里的盾牌倒扣在地上,当砧板使,在上面边切边吃,一会就吃完了——我时常在脑中想像这个有趣的场景,樊哙当时可能是半跪着,撅着屁股,一边切着生腿一边狼吞虎咽,那样子应该非常像一条斗牛犬在啃骨头。


项羽看了这个场景,啧啧称叹,问樊哙,还要再来一杯么?


樊哙虽然喝了酒,但脑子还清醒,他说,我连死都不怕,还怕喝酒么!


他接着说,秦王暴虐、秦政无德,所以天下人要造反。而之前,我们的大老板楚怀王曾经许诺过,先入关中者,王之。现在我们沛公先攻破了咸阳,没有任何僭越,一心等将军来。没想到将军来了之后,不但不给封赏,还听信谗言要杀有功之人!这样的做法跟秦朝有什么区别!


这是大实话,项羽一时也语梗,就让樊哙先坐下。樊哙就在张良旁边坐下了。


樊哙这么一闹,让项庄想在席上杀掉刘邦的计划顿时变得毫无可能了——鬣犬在侧,他要杀刘邦,就得从樊哙的尸体上踏过去。双人舞节目自动流产。


而刘邦呢,在席上早就如坐针毡了,看现在有个间隙,就装作去如厕的样子,把樊哙叫出来,讨论下一步的计划。刘邦想逃跑,但又担心不辞而别会激怒项羽,使得他这趟虎口之旅白忙活一场。樊哙心直口快,说,现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繁文缛节辞什么别啊!还不赶紧逃命去!


樊哙是粗人,但在关键时刻,利害关系还是看得很清楚。刘邦也采纳了他的意见。


同时,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项羽再次发怒的风险,他特别吩咐张良留下来,代表他向项羽和范增进献礼物。刘邦特别叮嘱张良,一定要掐准时间,等他差不多回到自己军中之后,再去替他请辞。这一番安排之后,刘邦才安心逃命去了。他本来是坐车来的,回去的时候为了确保安全,车也不要了,直接找了匹快马、挑了条近道逃回自己大营。回去以后,立刻把那个莫名其妙的曹无伤杀了。


这边呢,张良按照刘邦的安排,替刘邦打了圆场,说他因为不胜酒力,所以不告而别,已经被人送回去了。特此代表他给项将军和亚夫范增先生送上一份薄礼。


项羽听说刘邦已经回到营中了,就安然接受了礼物。而范增呢,直接把礼物往地上一扔,砸个稀巴烂,对天长叹道,你们这帮庸才,统统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以后肯定是刘邦这小子夺取天下了,你们以后就等着做他的阶下囚吧!


幕后的角力


好了,这场饭吃完了。


鸿门宴的历史记述一直被奉为经典,情节丝丝入扣、人物活灵活现,非常有画面感。但我却觉得这个故事有很多地方有点别扭。


首先,是项羽的决策。前一天大发雷霆,晚上听了一席话就改变了主意。第二天吃饭的时候,开场的时候非常友好,但中途项庄表现出杀机却又不制止,最后又安然放走了刘邦。不到一天的时间内,他对刘邦的态度就变了四五次。是不是有点太变化无常了?


其次,是范增的表现。他对刘邦的态度倒是从头到尾都非常一致,要致其于死地,但他说的话却十分难听。特别是最后那段,说自己的同僚都是庸才啊,以后都要做刘邦的阶下囚啊,非常的不中听。你如果觉得丧失了机会,可以再好好劝说项羽发兵攻打刘邦啊,本来不就是这么个打算么?而不应该当着全军的面,说这么些没有实际意义、却会动摇军心的话。


再次,是项伯的态度。照理来说,项伯是项羽的近亲,凡事都当以血亲利益为紧要;而他跟刘邦呢,之前完全不认识,聊了几分钟的天,结了个姻亲,回去以后就跟被洗脑似的,凡事都把刘邦的利益放在了首位,在鸿门宴上居然还不顾自身安危和血脉亲情帮刘邦挡剑!胳膊肘往外拐得如此之露骨。这一百八十度的态度转变也太突然、太彻底了吧!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本系列文章版权专有,未经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