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鸿门宴的主要矛盾并不在刘邦和项羽之间,幕后的斗争比前台的戏剧化过程更有看头。 鸿门宴是一场角力没错,但角力的真实双方并非项羽对刘邦,或是范增对刘邦,而是:项羽对范增。 为什么这么说? 还记得上一篇我们留了几个疑点么?我们今天准备从史实入手,来找突破口。 毫无疑问,整件事情中最诡异的是项伯。 从后来的事情发展来看,项伯简直就是项羽方面的大叛徒嘛!一开始给刘邦通风报信,后来又阻止范增、项庄刺杀刘邦。最终导致范增一语成谶,使得项羽丢掉了天下。 但奇怪的是,为什么项伯在做了叛徒之后,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处罚?不仅没有处罚,项羽连一点怪罪他的意思都没有表现出来。 答案只有一个:项伯临阵泄密、席间挡剑的行为根本就是项羽默许乃至明示许可的。 什么!?项羽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范增。 怎么又说到范增头上去了? 别急,我们一个个来。先从范增说起。 范增 · 幕后阴谋家 范增在后世有着极高的声誉,部分人对他的评价几乎都快赶上姜子牙了。 有很多历史名人评论说,如果项羽能够听从范增,或者至少不赶走范增,那么天下大势都未有定数。随便举个例子。宋朝大文豪、政治家苏东坡评价过,范增是刘邦唯一害怕的人,如果范增不离开,项羽也不会落个兵败自杀的下场。即便是刘邦自己,也曾经承认过,自己能战胜项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项羽不能合理任用范增。 那么范增究竟有何德何能让后世之人如此推崇和景仰?我仔细翻了《通鉴》和《史记》,却有些大跌眼镜,范增作为谋士,一共只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他投奔项梁的时候,劝项梁找一个楚国王族后裔,立为楚王,以服天下。当时这个意见得到了项梁的认同,并被付诸实施,最终收获了不错的效果。这件事不得不说是范增的功劳。 第二件事,就是在鸿门宴前提出要剿灭刘邦,并且在鸿门宴上几次尝试刺杀刘邦。这件事没有成功。 从鸿门宴之后,范增就被刘邦视为了眼中钉、肉中刺,并在不久后即被刘邦通过反间计除掉,告老还乡。最终在回彭城的路上因背疽发作而死。 这就是范增光辉灿烂的一生了。 看上去很平庸,不是么?完全不像一个牛人应该有的履历啊。客观的讲,范增是一个被大大高估了的人。 让我们破除对范增的崇拜心态,再来仔细剖析一下他在鸿门宴这件事前后的作为。 其实他在鸿门宴前后的戏份也不多,出场了三次。 1、劝说项羽入关后剿灭刘邦,不遗余力的给刘邦挖坑。虽然这件事他不是始作俑者,是曹无伤率先通风报信的,但作为首席谋士,他的意见至关重要。他定了这么个“剿灭”刘邦的基调,其他人就很难提反对意见了。 但是这个坑挖得对不对呢?从我们上篇分析的,刘邦当时也就图个汉中王的地位,根本就不想甚至可以说是不敢想去争天下,范增这么挖坑,让项羽率军消灭刘邦,颇有点逼良为娼的意思。 由此可见范增的心理有点阴暗。 2、在鸿门宴上,安排项庄在席间刺杀刘邦,最后因为项伯的阻挠而未能成功。对于项庄未能成功行刺,我一直很纳闷。鸿门宴是在项羽大营里安排的宴会,那是项羽的地盘和项羽的士兵,真下定决心要行刺的话,直接在外面叫一队士兵进来就可以了,为什么单单挑了一个人?而且这项庄似乎也有点傻啊,既然是行刺,也就是一剑刺死的事情,为什么还要跳那么长时间的舞,一直把项伯和樊哙都逼出来保护刘邦,使得自己最终丧失机会呢? 无论如何,行刺失败,最大的责任还在范增头上。他至少犯了两个致命错误:一是计划不严密,二是挑选的刺客不靠谱。 3、刘邦成功逃脱之后,范增将张良进献的礼物扔到地上,并抽出宝剑来砍。一边砍,一边破口大骂,说项羽军中都是“竖子”,而且迟早要做刘邦的阶下囚。 这话说得可真难听,而且蛮不讲理。首先,表面上,刘邦当时还是友军,并非敌人,把一个人民内部矛盾上升到阶级矛盾的地步,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他这样在军中大吵大叫的,是很影响军心的。其次,即便他把刘邦当作敌人,在当时的形势下,好好劝说项羽重新发兵攻打刘邦不就可以了么,为什么要说这么刻薄的话,长别人的威风、灭自己的志气呢? 一个谋士怎么就敢用这样的口气对自己的老板说话? 呵呵,因为范增的地位根本不是一个谋士那么简单。 大家想想,刘邦送礼物,送了两个人,一个项羽,一个范增,其他所有人,不论官位大小、战功能力,一概没有。由此可见范增的地位。 好了,我们总结一下,范增是这么个人: 1)心理阴暗,是个腹黑的阴谋家 2)执行能力有限,在自己家杀个人都杀不死 3)脾气差(摔礼物、骂人),但地位尊崇——估计经常倚老卖老。 如果你身边有这么个同事,你是不是会很郁闷呢? 项羽 · 幕后大佬 不幸的是,项羽恰恰有这样一个同事,心黑、执行能力差、脾气暴躁,还喜欢对他颐指气使。 项羽不是傻子,他当然知道范增是个怎样的人,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项羽对范增并没有很深的感情。当时范增来的时候,是投奔的他叔父项梁;只是项梁死后,他接下了盘子,才成为范增的老板的,这种关系就非常的微妙了。 你想想,身边有个同事,虽然说是你下属,但每天都在动各种歪脑筋,还怂恿你去把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给干掉,这样的人,你敢深交么? 而这位同事平时干活的水平也很一般,平时只会分析宏观形势——俗称吹牛逼——却不能实际办成什么事儿,这样的人,你会看得起他么? 除了以上两个特点之外,这哥们脾气还特别大,经常仗着自己年纪大,对你指手画脚的,你作为上司,还要看他的脸色行事,这样的人,你对他会抱有什么样的感情? 要知道,项羽所面临的还不是我们现在的office politics;他如果稍不留意,说不定哪天自己的位子就被这糟老头子取代了。我们在公司跟同事关系处不好,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落得个清净;项羽处理不好这道关系,那可是要出人命的啊。 换了我是项羽,早把这老头子开了! 可是,项羽暂时还拿范增没什么办法。 范增当时在军中地位之高,一点也不亚于项羽,甚至声望和势力一度达到跟项羽分庭抗礼的地步。项梁死后,他仍然对项羽表示臣服,颇有点委身于项羽的意思。项羽知道范增在军中的威望,所以对他一直都比较礼让,称呼他为“亚父”以示尊重。 但范增一直倚老卖老,非常猖狂。项羽尊称他一声“亚父”,他就真把堂堂项将军当自己亲生儿子呼来喝去了! 当时的项羽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且是二十多岁血气方刚的年纪,如何受得了范增如此对待! 因此,很自然的结果是,项羽一直都在想法子打压范增,哪怕是杀杀他的威风也好。 入关后范增叫嚣着要杀刘邦刚好给了他一个机会。 因为,项羽发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理智上,都不能剿灭刘邦。 范增说得对,刘邦确实有两把刷子,而且也确实想做关中王,但当时的天下形势,即便让他做了关中王,又能如何呢? 反过来,如果当时执意要灭刘邦,项羽所受到的危害就大得多。 首先,是时机不对。这两支起义军刚在关内汇合,屁股都没坐热呢,就跑进来搞内讧?这不仅是国际观瞻的问题,更关乎项羽对其他诸侯的控制力。这关外天下诸侯可看着呢,他们新附未久,如果这时候看到项羽动手清缴刘邦的话,这些诸侯肯定会立刻揭竿再起反叛项羽的。好不容易稳定的江山立马又会重回一团浆糊的状态。 其次,是师出无名。二人出兵前,楚怀王可是做出过正式承诺的,先入关者王之。不管什么原因,刘邦确是先入关了,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没得说;而且,刘邦一路上也是浴血奋战、踏着弟兄们的尸体杀入关内的。所以,刘邦在关内实施些行政、军事措施,也是很合理的。项羽出兵剿灭刘邦军,根本就是师出无名的。 况且,刘邦也是灭秦的大功臣。项羽再怎么牛逼,入关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诛杀功臣,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吧?大家可以再回忆一下前阵子陈胜诛杀功臣的前车之鉴。难道项羽那么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要重蹈覆辙? 再次,是私人感情。我觉得,在范增和刘邦两个人中,项羽对刘邦的感情更深一些。当时项梁作楚军统帅的时候,范增是谋士,大多数时间都跟着项梁居中筹划;而项羽、刘邦则是将领,并且合力打过很多硬战,一起出生入死。这样的感情岂是一般人比得了的?而且,不仅仅是项羽,他帐下很多将领都对刘邦和他的手下抱有好感,乃至私交甚笃,如果项羽一意孤行、贸然出击,很可能会弄巧成拙。 如此,刘邦压根就动不得。 那剩下的只是演戏的工作了。 项伯 · 幕后马仔 项羽拿定了主意,接下来就是需要找个亲信去执行具体计划了。看来看去,就是项伯最合适了。 项伯有几点常人不及的地方: 1、亲疏程度。范增在军中地位高,这件事是对范增不利的,项羽必须找个绝对信任的人,项伯正合适。他是项羽叔父,所谓血浓于水,他是军中为数不多的比“亚父”跟项羽更亲的人。 2、方便对接。这是项秘密工作,必须有合适的对接人才行,而且最好是私人关系。项伯跟张良关系挺好,堪称生死之交;而张良恰好又是刘邦最信任的谋士。这件事让项伯和张良沟通,从而传达给刘邦知晓,是最好的选择了,大大降低了泄密的风险。 3、军中地位。项羽知道,范增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所以,为了防止范增之后又横生枝节,他必须找个地位与其相当的人,到时候可以替他出面对抗范增。项伯是楚国左尹,官职不小,加上又是主将长辈,虽说军中声望不及范增,但也够他喝一壶的了。 于是,项羽和项伯俩人一合计,大计已定。项伯转身就出了营门去了刘邦的营地。次日,演出了这么一折鸿门宴的戏码。范增先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硬生生的从导演的位置强行拉到了观众席上。 范增原本还想做个男主角呢,入戏很深,一直到最后,他才赫然明白,自己根本就是被项羽给蒙了。从头到尾,都不是项伯这小子在跟他斗,压根就是项羽在故意打压自己、阻挠自己杀刘邦。因此他当着项羽的面,砸礼物、爆粗口,“竖子”二子主要就是骂给项羽听的。 而项羽这边呢,一方面,他用鸿门宴这个机会好好的打压了范增,让其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这个军中,到底谁才是老板;另一方面,也是正好借机敲打一下刘邦,告诉他不要有非分之想,自己的实力要比他强大多了,捏死他跟玩儿似的。 大多数人认为,鸿门宴的结果是对刘邦有利,使得他保住了性命。这根本就是个误解。鸿门宴前后,项羽、刘邦两军的实力对比根本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项羽在饭前能干死刘邦,饭吃完了,一样能干死。刘邦死不死,全在于项羽一句话。 项羽在那个时候不杀刘邦的决策,无疑是对的。可惜的是,很多人都被楚汉争霸的最后结果以及各种神化范增的传说给误导了,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上没听范增的建言,错失杀死刘邦的良机,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性结局。其实,项羽才是鸿门宴上的最大赢家,通过精心布置,获得了一箭双雕的成果。 不巧的是,项羽打压范增的意图,也被刘邦看出来了。于是,这老奸巨猾的老狐狸就顺水推舟的利用了他俩之间的这道裂痕,布置了一出精妙的反间计,把范增搞走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