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七|东进彭城

 剪刀_石头_布 2016-09-19


拜韩信为大将军之后,刘邦动手反楚的最好时机也来临了,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齐国背楚反叛后,牵扯了项羽的大部分精力,使之无暇西顾,是为天时;汉中、巴蜀这块地方非常偏僻,且那时候的关中地区,相对封闭、交通不便,是为地利;刘邦入关后积累的人望和良好口碑,是为人和。


但刘邦其实没打算那么早动手的。因为他还缺一样东西:


信心。


如果张良在刘邦身边,这个时候一定会建言刘邦迅速抓住时机,平定关中;可惜的是,张良这时候还在韩国。


这个重担就落在了新任大将军韩信的肩上。


汉版“隆中对”: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刘邦和韩信这次关于天下战略的谈话绝对堪比三国时期的“隆中对”。


只不过,韩信却是以一次颇具挖苦意味的问题开启这次对话的。


他直言不讳的问刘邦,大王,您觉得您跟项羽相比,在勇、悍、仁、强几个方面有什么优势么?


这是明摆着的,我们之前讲过,刘邦在个人能力方面跟项羽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刘邦沉默了很久——能力方面没得比,答案摆在台面上,他是在掂量韩信问这个问题的目的——然后诚实地对韩信说,我一项也比不上项羽。


韩信赞许的说,老板,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大家不要小看这一回合的问答。这绝对不是无关痛痒的铺垫,而是至关重要的战略分析。


在准备生死大战之前,客观评价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是获得胜利的基础。在评价本方实力的时候,不宜妄自菲薄,但也不能妄自尊大。自信很重要,但盲目的自信将是具有毁灭性的。我见过很多人,特别是那些自以为有些小成就的人士,经常犯这个错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实力不如对手,以为那是灭自己志气、长别人威风的行为。其实不然,若你无法客观评价自身实力,就无从根据敌我双方的长处和弱处来制定相应的战略;而且,你连承认自己不行的勇气都没有,凭什么去打败别人?


通过这轮问答,韩信确认了刘邦不是个头脑发热的人,这是之后讨论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基础。


接下来就是韩信的战略性建议了。战略不同于战术,不在于奇技淫巧、阴谋诡计,而在于看清大势、顺势而动。势在,推动必如水银泻地;势没,推动则如逆水行舟。韩信要通过分析天下大势给刘邦树立信心。


他说,我之前给项羽打过工,所以对他的为人比较了解。据我所知,项羽的个性能力有两大特点:首先,他个人能力很强,但不能用人,所以只是“匹夫之勇”;第二,他对手下人很有礼貌,关心士卒伤病、饮食等日常细节,但在赏功封爵的问题上,却格外小气,所以只是“妇人之仁”。因此,虽然表面上,大王你不如项羽那么勇猛聪明、礼贤下士,但往深了看,项羽也并非那么强大。


韩信接着说,况且项羽近期所做的事情,都是“失势”的行为。第一,他不驻扎关中却定都彭城,丧失了地利;第二,他背弃了义帝之前的约定,在分天下的过程中明显有偏爱,不公平,丧失了诸侯间的公信;第三,他把义帝放逐到了江南,有背主之嫌;第四,不施德政,而靠武力来威逼百姓,百姓不亲附。所以,虽然项羽现在名义上占据了天下,但实际上已经丢掉了天下心,当前之强大就如过眼云烟,很快就会消逝。


大王如果您能反其道而行之,必定能夺取天下。


刘邦这时候已然心动了,这番话不仅树立了他的信心,更点燃了他的野心。


不过韩信还没说完。他建议刘邦抓住这个时机立刻进军关中核心地区——当时还被三位秦朝降将占据。项羽自以为在刘邦的地盘旁边安排这三位秦朝降将是步非常高明的棋,但在韩信的眼里,这三人压根就是乌合之众。他给刘邦分析道,这三人是秦朝降将,是项羽分封在那里的,但项羽之前在新安坑杀秦朝降卒二十多万,这些人都是关中父老的兄弟姐妹,这让老百姓如何爱戴这三位王呢?而大王您就不同了,您当时入关后,秋毫无犯、约法三章,且之前有义帝的承诺,理、义都在您这里。


因此,只要您举兵东进,关中地区就能传檄而定!


刘邦听得已经是浑身燥热了,觉得跟韩信相见恨晚,立刻就按照他的建议,部署军队进发关中。


正如韩信所预料的那样,刘邦军顺利击败了雍王章邯——三秦诸侯最具实力的一位。章邯还挺有点骨气,不想再次成为俘虏了,在城破之后,拔剑自刎而死。看到章邯都不是刘邦的对手,塞王、翟王这两个软柿子掂量了一下,立马就不战而降了。刘邦没花多大的力气就平定了关中地区。


反楚同盟


刘邦的动作,项羽当然听说了,不仅听说,还很愤怒。这鸿门宴还没过多久呢,这小子就皮痒了。他当即就考虑要对付刘邦。


首先,就是赶紧在刘邦东进的线路上,安排自己人进行抵抗。函谷关出来,就是韩国的地盘,项羽任命了一个叫郑昌的人为新韩王,阻挠刘邦东进的计划。


其次,他在考虑是否需要自己带兵亲征刘邦。当时的刘邦虽然平定了关中,但实力还不成气候,若是项羽亲征,极有可能就会被扼杀在襁褓里。


关键时刻,当时的韩国相国、刘邦的创业好伙伴,张良同学,再次出场了。他写了封信给项羽,信上说,刘邦平定关中只是为了夺回之前许诺给他的地盘而已,之后应该没有胆量继续往东进犯了。随后,他指出了项羽所面临的当务之急:解决齐地和梁地的叛乱问题。项羽对刘邦那是相当的不爽,但是他也知道张良说得更对,这两块地方就在他的地盘旁边,是他的后院,必须优先解决。项羽只好暂且放弃了进攻刘邦的念头,集中精力先来解决自己家后院的事情。


后院起火,完全是项羽自找的麻烦。他不仅把自己的大本营放在了柴火堆旁,而且还亲自点上了引线。但项羽非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在不久后还犯了一个更不可饶恕的错误:


他把义帝杀了。


大家知道,义帝名义上是项羽的老板,实际上是个傀儡。如果这俩人配合得好,或许还能各得其乐;但这两人偏偏完全不来电。


项羽是个想什么就做什么的人,非常直白,不喜欢被束缚;而义帝呢,却又特别不开窍,不愿意做个纯粹的傀儡。所以,结果就是,项羽忍不了义帝,就干脆杀了他了事。


按韩信的分析思路,这种赤裸裸的弑主行为,是典型的“失势”举动。不仅自己失势,还能给对手造势。


刘邦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他采纳了洛阳三老董公的建议,为义帝发丧,肉袒大哭,如丧考妣,一直哭了三天,并派使者通告天下诸侯,项羽大逆不道弑主,今天我刘邦要来主持公道,带领大家一起为义帝报仇!


在此之前,由于没有统一的敌人,诸侯们出于自身利益,各自争斗,宛如一盘散沙;但项羽弑主的行为却给这些诸侯以口实,至少让他们可以在表面上团结起来,联合出兵灭楚,打土豪、分田地。


第一次“反项羽”统一战线就这样成立了。由于项羽确实不得人心,加上刘邦的号召力不小,振臂一呼,招呼来了几十万人,对外号称五十六万,浩浩荡荡的向楚地进发。不过,参与联军的诸侯们动机并不单纯,他们背地里都打着各自的小九九。


所以,这条统一战线非常脆弱。


其中有个趣事值得一说。赵国实际控制者陈馀是个不依不挠的人。他知道他的仇家张耳在刘邦军中,就以张耳的人头作为结盟的要求。刘邦耍了个小聪明,他派人找了个跟张耳长相相似的人,用这个人的头糊弄了陈馀,获得了赵军的帮助。


彭城之战:丢儿弃女的刘邦


此时的项羽,正困在齐国战场。前齐王田荣这时候已经战死了,他的弟弟田横成了齐地的带头大哥,仍然在顽强和项羽缠斗。项羽本打算料理完齐地的问题之后再来灭刘邦的,但没想到这根骨头那么难咬。


等项羽意识过来的时候,刘邦已经纠集了天下诸侯总计五十六万的人马了,而且速度极快,杀入了项羽的老巢,彭城。这时的刘邦还稍微嫩了点,以为占了彭城就大功告成了,天天举办各种聚会party,喝酒吃肉。


项羽不愧是当世第一猛将,在他得到彭城失陷的消息后,立刻兵分两路,一路是安排手下将军继续进攻齐国,另一路则是由他亲自带领回军彭城。为了追求速度,他自己并没有带多少兵马。事实上,相比于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项羽所带的人数连对方的零头都没到,只有区区三万人。


但之后战局的发展却让人咋舌。不知用了什么手段,项羽凭借这三万人一路杀到彭城,仅仅花了半天的时间,大破汉军。汉军那五十六万大军就如菜瓜一样任人宰割:先是在穀水和泗水死了十几万人,之后在睢水又死了十几万人,一度导致河道堵塞,河水不流。


最危险的还是刘邦本人。楚军将刘邦里三层、外三层包围得严严实实,刘邦的小命危在旦夕。


但,天子似乎真的有天命。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忽然起了一阵西北风,把战场吹得天昏地暗,吹散了包围圈,刘邦才得以逃脱。


刘邦在战场上有过好几次匪夷所思的经历,彭城之战的妖风只是第一次。


逃出包围圈后,楚军骑兵依然锲而不舍一路追杀。刘邦嫌自己的车跑得太慢,情急之下,一把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推到车下,减轻车辆负重,加快逃跑速度。太仆夏侯婴(刘邦的御用驾驶员)看不下去了,就停车把俩小孩又抱回车上。跑一会,刘邦又觉得慢,于是又把俩小孩推下车,夏侯婴又停车抱上来。二人这么搞了好多次。


夏侯婴实在受不了了,对刘邦说,现在的情势虽然很紧急,但车也不能跑得太快,怎么能抛下孩子呢!


刘邦当时听了这话特别愤怒,好几次都有冲动要杀了这个夏侯婴,不过最终还是忍了——因为杀了他就没人开车了么。最后好歹算是保下了这一双儿女。


这儿子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帝,女儿是鲁元公主。


这个故事真的很有意思。大家可以好好揣摩一下刘邦当时的心态,可以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刘邦疯了。当时的刘邦,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下,甚至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一心就觉得自己逃跑的速度还不够快,唯恐被楚军骑兵追上自己做了俘虏。在这种情况下,他丧失了理智,把自己最亲近的儿女扔下车以求自保。


第二种解释是,刘邦很冷静,并且进行了极其理智的分析。他认为当时车上人太多,影响了速度,被楚军追上的可能性极大。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存机会,就必须扔下人以减轻车辆负重。所以,他十分冷血的把一双儿女推下了车。


如果是正常人做出这种行为,肯定是第一种解释更合理;但对于刘邦,我更倾向第二种解释。


刘邦的水平不是我们这种正常人能够轻易理解的。后赵皇帝石勒(后台君最喜欢的皇帝之一)曾经讲过这么一番有趣的话:如果他跟刘邦处在一个时代,他只能心甘情愿的北面事之,为刘邦所驱使;如果他跟刘秀(东汉开国皇帝)同处乱世,倒是可以掰掰手腕、逐鹿中原;而他最瞧不起的,是曹操、司马懿这样欺负孤儿寡母的行径。


石勒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对刘邦的评价竟然如此之高。


成大事者不顾家,自古帝王都不是正常人,而皇帝这个工作也从来不是给正常人干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刘邦的行为简直是冷血至极、畜生不如;但换个角度,也就只有这样冷血的人,才能做得了开国皇帝的位置。


之后的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乃至本朝太祖,哪个没有做过些冷血的事情呢?


孝惠帝和鲁元公主还算是幸运的了,至少还能生龙活虎的跟在亲爹身边;刘邦的其他家眷,包括他爹和他老婆,都被项羽抓住了,囚禁在了楚军中。


反项羽统一战线有多脆弱?一战就垮了。诸侯们本就是抱着墙头草的心态来参与这次战斗的,看到项羽以区区三万人马就把刘邦杀得片甲不留,立刻就变换阵营,站到了楚国一方去了。


不过,既然已然叛楚,就没有再次投降的选择,刘邦不得不强振精神,从头开始。


======
本系列文章版权专有,未经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