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从“无赖”成为皇帝的华丽转身 - 李殿元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諸子百家 2011-05-16

刘邦从“无赖”成为皇帝的华丽转身 

默认分类 2011-05-16 07:48:39 阅读926 评论18   字号: 订阅

 

刘邦从“无赖”成为皇帝的华丽转身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云集响应,沛县的一个亭长刘邦也举起了反秦的旗帜。经过4年的斗争,刘邦肃清了各种割据力量,在秦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刘邦出生于沛郡丰邑(今江苏丰邑),少年时代读了一些书,性格豁达粗犷,待人宽厚。他的父亲和诸兄都善治产业,但他却“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因此在父亲的眼中,他是一个“无赖”之子。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青年时代,因为服徭役曾经到过秦都咸阳,目睹秦始皇御驾出游的盛况,于是“喟然太(叹)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因而史书说他少有大志。后来刘邦做了沛县亭长,益发“无赖”。他勾结沛县县吏萧何、曹参,鱼肉人民,武断乡事。史籍记载他“常从王媪、武负贳酒”,不给钱不说,还勒令王、武两家“折券弃债”;又常戴“竹皮冠”,到处逮捕农民,诬良为盗,勒索财物。但是史书却说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刘邦本来出身于一个小地主家庭,但是史书却凭空替他谎造出一部贵族的谱牒,说他是帝尧的后裔;又说他的母亲是“梦与神遇”后才生下他的,所以他是人龙混种;还说无论天晴落雨,他头上都经常有一朵云跟随着。从这些地方,有的人就找出了刘邦从一个小小的亭长成为大汉皇帝的历史依据。因此,后来的开国之君都企图证明自己不是人种而是龙种。

据说刘邦未发迹时曾经斩过一条蛇,这即使有之,也应是很平常的事。但后来刘邦做了皇帝,于是那些为天子歌功颂德的人,便把斩蛇的故事神化,说刘邦所斩的那条大蛇,就是象征秦代政权的白帝之子的化身;而斩蛇的刘邦,则是象征汉代政权的赤帝之子。

刘邦虽然有野心,但为了身家性命,并不敢公然造反。后来他看见陈胜已经高举反旗,全国各地的农民蜂起响应,秦代的天下,大有土崩瓦解之势,刘邦这才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联合萧何、曹参及屠狗的樊哙,劫杀县令,占领沛县县城,自立为沛公,在沛县的城楼上扯起了造反的大旗。这一年,刘邦已经48岁。

与刘邦揭竿而起的同时,又有许多冒险家乘时奋起。其中,有贵族,如项梁、项羽、张良;有官僚,如陈婴、吴芮;也有流氓,如英布(《史记》称“黥布”)、彭越。他们都是当时的雄俊豪杰,厉兵秣马,以争天下之权。其中最为强大者,则为项羽。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各路起义军在薛县召开联合会议,立了楚怀王的孙子心为楚王,称楚怀王,定都盱眙(今江苏盱眙)。

当时,项羽与章邯所率的秦朝主力军在巨鹿激战,项羽眼看就要消灭秦军,楚怀王和刘邦在项羽的胜利面前开始策划政治阴谋。他们一面密派政治使节驰赴咸阳与操控秦朝实权的赵高进行妥协谈判,一面派遣“大人长者”刘邦收集已故的陈胜、项梁的散卒,“扶义而西”。他们知道秦朝的大部分军队正在河北与项羽决战,潼关之内只有少数不堪一击的地方军,而且与赵高已有默契,秦军一定不会抵抗。做完这些准备以后,楚怀王与刘邦便向诸将宣言:“先入关者王之。”

于是,刘邦的军队,打起“除秦苛法”的旗帜,从盱眙(今属江苏)出发,直奔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诚如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所言:他们一路之上,遇城不攻,攻亦不拔;逢敌不战,战亦不胜,真可谓兵不血刃而长征千里。当这支军队进入武关后,刘邦“遣魏人宁昌使秦”,赵高立时发动政变,杀了秦二世,以响应刘邦的“扶义”之师。对此,《史记·高祖本纪》记有:“使者未来……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

大约在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咸阳刚刚经过大政变,又空虚无以为守,已经杀了赵高的秦王子婴不得不“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以迎降他的“亭长”。于是,当年恐怕连阿房宫大门都不敢正视的刘邦,现在则以征服者的资格,大摇大摆走进阿房宫中,这使他真有不胜今昔之感。

阿房宫中的一切,美人、钟鼓、珍宝、玩好,对于这位小地主出身的亭长,都是第一次看见,特别是那些娇冶窈窕的郑卫之女,最使这位“好美姬”的“长者”惊心而动魄。因此,这位“长者”就想“止宫休舍”,在阿房宫里,做几天现成的皇帝。

而这个时候,咸阳城里,烧杀淫掠,已经闹得不成世界,张良觉得不太妥当,力劝刘邦还军霸上(今西安市东)。于是,刘邦听从了张良的意见,一面派兵把守函谷关,一面出示安民文告: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这个政治宣言,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约法三章”。这样一来,“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项羽此时已扫平河北,正率40万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函谷关,驻军戏上(今临潼东北)。当时刘邦有军10万。两军相距40里。刘邦正准备以子婴为相,改组秦朝政府,自任关中王,以拒项羽之军。这个政治阴谋不幸被他的一个部下曹无伤派人告诉了项羽。刘邦知阴谋败露,而此时他的力量不足以抗诸侯之军,便与张良、樊哙及从者百余骑,快速奔至项羽军中,当面谢罪。在鸿门的宴会中,项羽的“参谋长”范增屡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而项羽不忍。于是刘邦得以逃脱而回到自己军中。逃回去以后,刘邦嘱张良以白璧及玉斗各一双,分别献于项羽和范增,作为谢礼。项羽收了白璧,而范增则摔碎玉斗,叹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项羽于是自立为西楚霸王,尊楚怀王为义帝。他杀了子婴,烧了阿房宫。在咸阳的大火中,他转旗而东,回彭城显示富贵去了。走之前,因为义帝曾参与刘邦通秦的阴谋,项羽让其徙之长沙。后来在赴长沙的途中,义帝被他的柱国共敖杀了。项羽又将天下分封,以赏有功,当时一共封了18个王。刘邦首进关中有功,封为汉王,封地在巴、蜀、汉中。项羽担心刘邦有不安分的倾向,三分关中,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作为对刘邦的防备。这样一来,天下大局又回复到了战国时代的局面。

项羽的分封,是逆历史的封建,所以很快就又开始混乱了。田荣首乱于山东,驱杀了项羽封立于山东的三个王,自立为齐王;彭越接着据梁地以反项羽;陈馀也驱逐了项羽派去的常山王。顷刻之间,天下又大乱。为了维持新的封建秩序,项羽不得不南征北伐,全力讨伐“叛乱”。刘邦遂乘机而起,用韩信之计以汉中为根据地出兵进攻关中。击灭关中三王,又乘胜而东,击降河南王,击破韩王,占领了今山西、河南一带。

不久,汉军进入洛阳。刘邦得到义帝死的消息,便“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示天下之忠。然后向诸侯发布新的政治号召:“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以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现在,刘邦已拥有五诸侯之兵,共计56万人,打着替义帝复仇的旗号,从洛阳出发,东击项羽。当时楚军皆在山东战场,所以刘邦的军队没有遇到抵抗,就进了楚都彭城。刘邦到了彭城,再不“袒而大哭”,而是“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但是,项羽的军队从山东回来,只有3万人,不到半天,便把刘邦的56万大军杀得落花流水,仅投入睢水而死者即有10余万人,睢水为之不流。刘邦落荒而逃,仅以身免,一直逃到他的内兄周吕侯的军中,才喘过气来。这一次,刘邦不但所收的项羽的“货宝美人”来不及带走,而且连自己的父母妻子,均为项羽所掳。

刘邦退至荥阳,收集残兵败将,萧何亦从关中派来增援部队,连56岁以上的老人和不满20岁的青年都被征入伍,于是军容再整,继续与项羽战斗。

当项羽追击刘邦之时,彭越又从东击楚,项羽不得不回兵而东去讨伐彭越。等到击走彭越之后,刘邦又引军驻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氾水镇)。于是楚、汉两军俱临广武、成皋间而相持不下,天下大势已由群雄割据一变而为楚汉对峙的局面。

当此之时,韩信之军已由山西出井陉,灭赵、降燕、破齐,占据黄河南北之地,韩信自为齐王,大有攻击项羽之势。同时,英布已举皖北之地,背楚投汉,虽被楚军击溃,但在刘邦支持之下,又重整旗鼓,成为项羽后方最大的威胁。此外彭越已再入梁地,往来游击于山东西南和河南东部一带,经常截断楚军的补给线。而刘邦的主力军亦集结于广武。这样的形势表明,项羽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后方,还陷入三面作战的危险中。反之,刘邦则拥有广大的后方,以河东、河内、河南三郡为外库,以巴蜀、汉中为内府,因此得以转关内之粟,收三河之士,补给前线,充实军备。同时又据成皋之粟,因巩洛之险,进可以战,退可以守。除此之外,还拥有庞大的同盟军,大河以北,淮水以南,都是他的势力范围。所以当时的刘邦,已经争取到战略上的绝对优势。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项羽自然想用速战速决的方法,解决刘邦,然后以全力去平定黄河以北。反之,刘邦则企图拖长战争,避免与项羽作主力的决战,而运用他的同盟军去削弱项羽的力量,然后再乘疲而攻之。所以当时项羽屡次向刘邦挑战,而刘邦深沟高垒,始终不肯与之战。《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有当时两个有趣的插曲:

其一,有一天,项羽将刘邦的父亲太公“高俎……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而刘邦的回答是“幸分我一杯羹”。项伯告诉项羽:“为天下者不顾家。”项羽很无奈。

其二,又有一天,项羽通知刘邦,要与他个人决斗。项羽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但是刘邦的回答却是“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拿刘邦简直没有办法。

项羽因刘邦避战,又回到东战场指挥讨伐彭越,留大司马曹咎死守成皋,同时进行与韩信的妥协谈判,企图解除北顾之忧,拆散刘邦与韩信的联合战线。但是,刘邦击溃曹咎之军,用战争的胜利打击了韩信的动摇。于是,刘邦一方面积极动员他的主力军和同盟军,准备发动对项羽最后的总攻;另一方面发动和平攻势,派侯公说项羽,谓只要项羽释放回他的父亲和妻子,愿以鸿沟为界,与项羽中分天下。当时项羽因与韩信的和平谈判未成,彭越在北,英布在南,刘邦在西,已处于三面作战的环境中,竟相信了刘邦的“诚意”,于是接受刘邦建议,释还太公和吕后,“引兵解而东归”。

刘邦却未遵守协定,他发布了总攻击令。刘邦之军由广武东击,韩信、彭越之军由山东南击,英布、刘贯之军由寿春北击,围项羽之军于垓下(今安徽泗县西南)。项羽此时已兵少粮尽,一筹莫展。夜深人静,汉军中高唱楚歌,项羽以为汉军尽占楚地,自己已陷入覆灭的境地,遂发出绝望的哀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骓”是项羽所骑爱马的名字,“虞”姬是项羽的爱妾)歌罢,项羽率残部800余骑向南突围。

刘邦发觉后,派灌婴率5000余骑追赶。项羽过淮河后,只剩下100多人,行至阴陵,迷失方向,向一农夫问路,农夫知道他是项羽,故意指错方向,使项羽陷入沼泽地带,而刘邦大军又接踵追来。项羽逃到东城时,部下仅剩28骑,又被汉军重重包围。项羽觉得大势已去,便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

刘邦得天下后,曾与臣下总结经验,大臣王陵等认为是刘邦对立功者不吝赏赐,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所以一胜一败。而刘邦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善于用人。的确,刘邦很善于用人。他不拘一格,招纳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对文武之士和有才能的人能善用其长,尤其能接近一些下层人物,使他们“见之如旧”。此外,刘邦比较成功地联合了各种反项力量,有效地对项羽内部进行了分化瓦解。刘邦还经常博采众议,择善而从,不苛求其短,因此在重大事变来临时,能够比较准确地作出判断。刘邦在战略战术上的运用也比较得当,故能抓住战机赢取胜利。

不过,刘邦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民心向背问题。项羽走到哪里抢掠到哪里,如火烧咸阳、攻齐之后把齐烧杀得残破不堪,结果大失人心。而刘邦与项羽不同。他在与项羽争夺秦末农民战争胜利果实、恢复封建秩序过程中,注意总结和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调整了一些政策,如废除一部分秦代苛法,实行约法三章等,起到了收揽人心的效果。特别是在关中、巴蜀一带效果尤为明显。这样使他有一个足以战胜项羽的牢固的强大后方。刘邦比项羽得人心,这是刘邦取胜的最主要的原因。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同年即高祖五年二月甲午(初三日),刘邦即皇帝位于定陶,史称汉高祖(《史记》)或汉高帝(《汉书》),国号“汉”,史称“西汉”或“前汉”(与刘秀后来重建的汉朝相区别)。先定都洛阳,不久迁长安(今陕西西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