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往内容变现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少有人懂得「向死而生」的道理

 深度视讯 2016-09-20

通往内容变现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少有人懂得「向死而生」的道理

文 | 链师妹

变现,向来是互联网内容从业者的一个巨大困扰。

早在网络文学时期,为了让一个文学网站活下去,作者们能更好地持续创作,有的从业者摸着石头过河,尝试以小说的新鲜度为卖点,靠售卖小说最新连载和VIP盈利。

现在看来,收费阅读是挺正常的事,但在互联网免费论大行其道的那几年,无异于自寻死路。他们的做法,被同行当成“找死”的笑话,还引起了社会上关于“看书该不该收费”的大辩论。

哪怕到现在为止,盗版内容依旧屡禁不止,好在追文要收费的认知早已深入人心,“收费阅读”这条路,算是走通了。

同样令人没想到的是,开启付费阅读先河十几年后,历史的车轮跑了个循环,变现难题同样落在了以内容为驱动力的内容创业头上。

  • 为什么内容创业难出独角兽

2016年一开头,papi酱的横空出世算是正式吹响了内容创业的号角,引来一大波人纷纷跳入这片蓝海。然而,眼看着2016年都过去了四分之三,内容创业这个领域还是没孵出一只独角兽来,最热门的是候选人罗辑思维,但13亿人民币的估值也够不上独角兽10亿美金的硬性指标,凭《万万没想到》大火的万合天宜也一样没够到。

大部分人的创业都是奔着独角兽去的,只不过内容产业生来带有的低集中度和变现周期阻碍了独角兽出现的可能性。内容创业新内容,新技术,新形式层出不穷,这些多元性是内容创业的无法集中资源的症结,也恰恰是他的魅力所在。

从定位开始,内容创业者要想的,做的,不只是憋出一个头部内容就完事的事情。如何保证内容的非同质化,避免重叠的自杀式内容创业是贯彻创业始终的思考。就像观众看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以医疗或警侦或历史为包装的题材,最后说来说去还是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

《今日头条》一直在做一件事——适配。当定位与调性确定后,接下来就是寻找目标用户和内容,对接适配的一个过程。适配的人越多,可提供和创造的价值也就越大,也就越无限接近于梦寐以求的独角兽。

以投资人的角度找独角兽,他们并不清楚也不关心《甄嬛传》与《芈月传》,《幻灵》与《诛仙》这些在内容上到底有什么区别,他们思考的是更广度的范围,比如从人性的高度考虑,以民众喜新厌旧的程度和速度,这个内容是否会有人喜欢看。内容的流量的红利期往往可遇不可求,既满足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又具有商业价值的内容才是好内容。

  • 内容如何超车渠道

内容本身自带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属性,不仅无法为内容生产者带来垄断优势,也造成了强势渠道对资源的垄断。

无论是发行方、渠道方,还是优酷、腾讯、秒拍、快手……他们就在那里,内容公司绕不开,初创的内容公司更是绕不开,手里的利益自然会被层层剥削。内容公司与视频公司之间的合作,80%的版权是视频方的,20%才是内容方的,并且只有分成权,利润是可以想见的稀薄。

内容初创公司没有妥协的余地。因为一旦你拒绝渠道的推荐,上不了首页,没有充分曝光,等待你的将会是跌到谷底的流量。无论好坏,内容都需要分享,因此渠道和平台的推广是成长的刚需。刚刚开始的头两年,除了煎熬和忍耐,也没有别的路可走。

好在渠道对内容的主宰程度正在逐日被削弱。PC端时代里的人工排序、主编参与、用户画像逐渐被移动端的算法、标签、数据所替代。秒拍与微博互通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微博上的点赞、停留时间、次数全是影响秒拍流量的因素。内容本身的质量成为新的信仰,渠道为王已经成为过去式。

人人都想成为不受渠道控制的头部内容,只是现有内容泛滥,知识大爆炸,头部内容的创造不是说有就有的。在内容的野蛮成长阶段,最重要的还是要实现品牌露出,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产品如果无法实现充分的曝光,本身的用户累计都将成为问题,谈何流量和变现?

  • 打造一个超级符号

从目前来看,内容变现不外乎有广告、电商以及品牌化后的多维度变现这几个渠道。终极目标都是品牌化后的多维度变现,具体可参考美国的漫威和迪士尼。观察时代的走势,内容终归会走向娱乐业的发展方向,这时,就需要IP来构建和架构行业。就像马云曾说所有行业最后都必须要用电商构建供应链和销售渠道,在内容产业,这也是一个机会。

每一个IP都是一个知识体系,以此逐渐建立完整的世界观。漫威与迪士尼他们用长年累月的品牌陪伴,渐渐演绎为一套知识体系,植入群众的成长回忆中,也就成了传说中不可替代的超级IP。

当品牌累积为一个超级符号,无论售卖什么都有信众买单。比如凡是打上乔布斯出品的产品,不论是什么,果粉一定会一边叫着一边掏出钱包。这就是品牌溢价,将内容上升到品牌、上升到信仰,转化率和变现高的惊人。

此外,还有内容本身的变现。内容具有消费性质,小说的最新连载收费,视频网站的VIP收费等都是依靠内容本身实现的。另一方面,依靠IP价值的变现之路相对而言较漫长,乔布斯也不是一下子就成为教主的,流量与变现之间还隔着粉丝经济的概念。一次消费是无意义的,真正产生价值的二次消费,若干次消费还是得建立在粉丝经济的基础之上。

只是对于一个创业公司而言,在漫长的变现周期里,如何不死才是最要紧的事。

(本文来源于丰厚资本线下分享活动“丰人院”第四期活动嘉宾阅文集团CEO吴文辉、表情云联合创始人尹家鸣、日食记创始人姜老刀、白熊阅读创始人郭笑驰、以梦为马创始人马陌上、飞熊互娱创始人楼桑田的现场分享)

通往内容变现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少有人懂得「向死而生」的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