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左祖右社” 一一 太庙(一)

太庙,明清两代皇帝的祖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的场所。始建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

明朝兴建紫禁城时,根据皇宫“前朝后廷”,“左祖右社”的规则,统建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太庙与社稷坛相对称。太庙和紫禁城一样,坐北朝南,布局对称。四座殿堂式建筑沿中轴线依次递进。 戟门是礼仪之门,享殿是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寝殿是供奉祖先牌位的禁地,祧庙是供奉远祖的殿堂。 整个园区占地19万余平方米,古树700多棵。
太庙 围墙两重,外垣正面为祭殿正门一一前琉璃门,也称五彩门。

前琉璃门始建明代,清代改建。嵌于太庙中墙南面。中间三座拱门,旁门二座为过梁式门。
前琉璃门为黄琉璃瓦顶,檐下饰有黄绿琉璃斗栱额枋及垂莲柱,墙下为汉白玉须弥座,富丽夺目。


内垣正门为戟门,规模宏大,五开间,门内外原设戟八架,,每架陈戟15支,共120支,由此得名。

戟门前为戟门桥,即玉带桥。戟门桥始建于明代,为七座单孔石桥。桥宽八米,两侧有汉白玉护栏,龙风望柱交替排列。

戟门桥 正中的桥是皇帝走的御路桥,两边是王公桥,次为品级桥,边桥两座供常人行走。


乾隆年间,引护城河水流经桥下,并对桥身和栏杆进行改造。

玉带桥东西有盝顶井亭相伴,境界自殊。

玉带桥向西与故宫端门相望。

戟门门内左为神库。

戟门门内右为神厨。

中轴线主要建筑前殿,名曰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享殿,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

享殿的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


享殿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殿内有六十八根整根金丝楠木大柱,最高的达13.32米,直径最大的达1.2米,殿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墁铺金砖。

享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每年四季月祭典称“月享”,岁末祭典称“袷祭”,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国家大事之祭典称“告祭”。殿内设木制金漆神座,座前设笾豆案等祭器,罝稻梁、果蔬、牺牲、香烛、福酒等祭品。祭典时将祖先牌位从寝殿移至此处神座安放,然后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

享殿气势雄伟,庄严朴素。每年举行大典时,香烟缭绕、仪仗簇拥、钟鼓齐鸣、韶乐悠扬、佾舞翩迁,是中华祭祖文化的集中表现。

中轴线上中殿,名曰寝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单櫓庑殿顶。

寝殿面阔九间(长62.31米),进深四间(宽20.54米),殿高21.95米。汉白玉须弥座,周绕石栏,望柱交错雕以龙凤,台阶中饰丹陛。

寝殿是平时供奉历代皇帝、皇后牌位的地方。内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清末供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祯、弘历等十一代皇帝及皇后的牌位。每次祭典前一天,将牌位移至享殿安放于神座之上,祭毕奉回。

寝殿后(北面)有黄琉璃瓦顶五座过梁式琉璃门,即中琉璃门,穿过此门,就是后殿。。


中轴线上后殿,名曰祧庙。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1.99米),进深四间(宽20.33米)。

祧庙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地方,殿内陈设亦如寝殿。清代规则,正中肇袓、左兴祖﹑再左显袓、右景祖。每季首月时享皇帝委托官员在本殿祭祀,岁末将先祖牌位移至享殿袷祭。

祧庙后面是太庙北外垣墙,在墙中设五座过梁式门。

太庙的正门原称太庙街门,设于天安门内御道东侧,今为新天苑快歺。(此图是太庙街门东立面)

太庙街门(此图是太庙街门西立面)
太庙,1924年改为和平公园。1950年5月1日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由毛主席亲见提笔宫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匾额,挂在新开设的南大门。

太庙, 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常年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一大批文化技术人才,是北京市一级公园、历史文化名园和天安门地区主要游览景区。郭沫若作诗:“昔日帝王庙,今作文化宫”。

2002年,根据北京市政协委员魏民的提案,文化宫西北门挂上“ 太庙”的牌匾,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
【注】图拍摄于2016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