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三千年家谱文化(探究版)

 公司总裁 2016-09-20
清秋吟史 2016-09-20 10:43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自古以来,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三千年家谱文化(探究版)

老话说: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是为义也。能够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个人都时常会想到的问题。在中国的传统中,家谱就是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解答的档案。

作为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它是一种特殊的文献,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中国三千年家谱文化(探究版)

"家谱"名称繁多

从名称上来讲,家谱的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

如此多的叫法,在编纂方面也是大有讲究。宋朝以前,修谱是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讲的是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并且主要是官方。宋元之后,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直到明朝私修成风大大发展,成形。

中国三千年家谱文化(探究版)

家谱起源与发展

家谱,作为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轨迹,甚至还包罗了该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全过程。

那么,家谱到底是怎么来的?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

家谱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

一说起源于周代;

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

一说起源于宋代;

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

经过多年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我们认为,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所以,研究家谱,必须要搞清楚这一点。

中国三千年家谱文化(探究版)

先秦的时候,社会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

秦汉以后,《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又出现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大大发展,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

再到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那种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的风气开化而来。可以说的是,每次修谱,都是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家谱中有什么?

宋之前,家谱多为官修,以定世族间婚姻和仕宦依据。到了宋代,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那时候的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各家姓氏的,层出不穷。

而一般来讲,宋之后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

1.第一部分是世系图

你要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父为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

中国三千年家谱文化(探究版)

2.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

家谱正文是根据世系图中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上面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当然家谱正文里面的这些个文字,就是一个人物小传,多的50余字,少的二三字也是有的。

3.第三部分为附录。

此外还有附录,主要记载了该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情况。

家谱的意义——新谱与老谱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

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的规范,规范人伦,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

在现在,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所以,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

但是问题来了,保有家谱的可信度有多高,又有多少人对它感兴趣?是谁在看新修家谱?数据表明,年轻人大多说“NO”,反倒是一些老人,对修谱可谓夙愿。

很多姓氏中的老人们,在竭力保护古老家谱的同时,续上中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家族谱系,修出新的族谱,成为一些老人的新事业。但我们知道的是,那些个新续的家谱,收藏价值有限。

为什么这么讲呢?

一是过去的资料不一定真实准确;

二是收集的新资料也并不完全;

三是编修质量难以保证。

新谱质量难以保证,老谱也需要谨慎对待。

在家谱中攀附名人的现象自古有之,即使真的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家谱也并不一定就完完全全可靠。

既然老谱不一定完全可靠,新谱质量难以保证,我们到底还怎么办?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

那么残缺的部分怎么办?现实的情况大多是把那些个缺失的部分都由后人凭想象补上,水分何其大。

有数据说就是,五代十国间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即便到了私修兴起的宋代,旧谱都很难见,更别说许多家族的世系都断了线、失了传。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那种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

所以,笔者认为,家谱作为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影响深远。我们也认同人们通过家谱寻“根”的行为。但是,对于老谱,我们需要谨慎对待,对于新谱千万不要为了所谓荣光,修大同谱,就往名人身上靠,贻害万年。毕竟,传承的是一种靠谱的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