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翳風穴

 zeek88 2016-09-20

翳風穴

Bkf8h.jpg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手、足少陽之會。在耳垂後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布有耳大神經,深層為面神經干從莖乳突孔穿出處,並有耳後動、靜脈,頸外靜脈。主治耳鳴,耳聾,聤耳,口眼斜,口噤不開,齒痛,頰腫,瘰癧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翳風穴概況

【標準定位】在耳垂後,當乳突與下頜骨之間凹陷處。

【取法】取正坐或側伏,耳垂微向內折,於乳突前方凹陷處取穴。

【穴位解剖】本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腮腺。皮膚由耳大神經分布。皮下組織疏鬆,耳後靜脈面後靜脈匯合成頸外(淺)靜脈,在胸鎖乳突肌淺面向下後斜行,至該肌後緣,鎖骨上約2.5厘米處,穿深筋膜匯入鎖骨下靜脈。沿頸外靜脈排列的淋巴結稱為頸淋巴結,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腮腺咬肌筋膜,在乳突肌與胸鎖乳突肌前緣,繼而進達腮腺的下頜後突部,可深抵起於基突的肌肉。

【特異性】交會穴之一,手足少陽之會(《針灸甲乙經》)。

【功用】聰耳通竅,散內泄熱。

【主治病症】

頭面五官科疾病:耳聾耳鳴,頭痛牙痛,腮腺炎,下頜關節炎,口眼喎斜,笑肌麻痹,甲狀腺腫,面神經麻痹。

神經系統疾病:痙病,狂疾,膈肌痙攣。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8-1.2寸,耳後酸脹,可擴散至舌前部及半側面部,以治面癱、腮腺炎等。

2、向內前下方斜刺1.5-2.0寸,局部酸脹,可向咽部擴散,咽部有發緊發熱感,以治聾啞。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釋名]「翳」,原指羽扇,用作遮掩。穴在風池之前耳根部,為耳垂所掩蔽。

翳風穴

[出處]《針灸甲乙經》。

[位置]耳垂後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後緣間凹陷處。

《針灸甲乙經》:「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耳中」;《針灸集成》:「在耳根部,距耳五分」。

[局部解剖]

肌肉:後方由淺到深為鎖乳突肌,頭夾肌,頭最長肌,二腹肌後腹。

神經:耳大神經,深層當面神經干從顱骨穿出處。

血管:耳後動、靜脈和頸外淺靜脈。

[類別]手足少陽之會。

[功效]利頰、聰耳、正口僻。

[主治]

古代記述:耳鳴、耳聾、口眼歪斜、口噤、頰腫、牙痛、瘰癧、暴喑、牙車急痛、耳中濕癢、耳紅腫痛、視物不清。

近人報導:面癱、腮腺炎、聾啞、顳頷關節痛。

翳風穴 介紹

[方例]

耳聾氣閉:聽會、翳風。

暴喑不能言:翳風、通里。

急性腮腺炎、翳風、頰車、合谷。

項部瘰癧:翳風、天井、足臨泣。

[刺灸法]向上角或對側內眼角方向刺入1~1.5寸;如治聾可向內上方刺入,治啞可向內下方刺入;治面癱時還可向下頜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不用直接灸,艾條溫灸5~15分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