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有效性,控制原理,最科学的解答都在这里。

 悄悄成为你自己 2016-09-20



角膜塑形镜是儿童控制近视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介绍角膜塑形镜与儿童近视的问题。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lens),简称OK镜,是一种特殊的硬性接触镜,配戴后角膜中央区域的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平,从而暂时性降低一定量的近视度数,是一种可逆性非手术的物理矫形治疗方法。


前文最新研究《儿童近视防控方法大PK—— who wins?(修订版)》提到: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角膜塑形对儿童近视进展有明显有效的控制作用,这个结论加速了角膜塑形技术在中国这个近视大国的发展。此外,一些升学、参军、公务员考试对裸眼视力的要求也是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


因此,角膜塑形术快速成为了眼科学、视光学的研究和应用热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有超过200万人次接受了角膜塑形镜验配。镜片设计的不断进步正在逐渐扩大角膜塑形的屈光适应证。角膜地形图设备的进步和角膜塑形验配模拟软件的开发提高了验配成功率。夜戴塑形治疗使近视患者在日间获得清晰的视力,带来相当大的方便和生活便利,提高了生活质量。


因而,角膜塑形是视光学领域最有前景的应用技术之一。


然而在“万事问百度”的时代,互联网上充斥着对塑形技术效果的不实夸大宣传,跳过了严格的适应证筛选和复杂、严谨的验配流程的客观说明。不完整的信息让近视患者(同时也让验配机构)对角膜塑形技术看得太简单。


像购买普通接触镜一样的想法造成了很多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镜片护理、管理,复查回访,异常情况处理等的不足,只会造成对配戴者眼睛健康的伤害。


如何客观看待角膜塑形术?本文具体就下述4个方面展开介绍角膜塑形术:(不想看繁杂的学术评论的家长可直接看文末的总结)



▲ 本文作者梅颖(左)2014年赴美考察时,

与Albert K.Chun 医生及他的私人视光诊所合影


角膜塑形为什么能控制近视发展?


角膜塑形近视控制的机制还未完全探明,但目前的主流研究结论如下:


近视患者常常是眼轴过长的,其眼球后极部呈长椭圆状态,如果用普通单光镜片矫正黄斑中心凹的屈光不正,就会使周边视网膜处于远视性离焦状态,我们称为周边远视性离焦——而研究发现这种周边远视性离焦可能是促进近视发展的重要原因(图1)。

图 1  屈光状态与周边离焦:A .轴性近视用普通单光镜片矫正导致周边远视性离焦;B研究发现近视眼周边远视性离焦最多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形态发生变化,周边视网膜形成了近视性离焦状态(如图2)。而研究认为这种周边视网膜的近视性离焦可保护近视,减缓眼轴增长。

图2 角膜塑形形成周边近视性离焦

近视眼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 B.角膜塑形后周边视网膜近视性离焦 ;C.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测量到的周边视网膜离焦变化——向近视性离焦偏移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角膜塑形后人眼的调节功能改善了,可能也是其近视控制的机制。


角膜塑形镜安全吗?


近年来(2005~2015年)对角膜塑形研究文献的报道中,虽然角膜塑形的不良反应大于对照组,但是都是一些轻度的并发症(表1),多数是2级以下的下方角膜上皮脱落和着色(轻度)、轻度结膜充血等,而且在短期停戴后就能够迅速恢复正常。


近年来的文献研究未发现因配戴角膜塑形镜造成的严重并发症,也无角膜炎的报道(图 3)。这是角膜塑形材料、设计的进步和国家开展的验配规范化的结果。所以,在对配戴者良好的教育、监控下,角膜塑形是安全的。


当然,在中国,作为角膜塑形配戴主体的儿童,在配戴过程中应受到家长更多的关注,确保其定期复查才能保证角膜塑形的效果和安全性。

 

图 3 角膜塑形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表1  文献研究中的角膜塑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PS:有兴趣的家长可自行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在www.pubmed.com上,输入orthokeratology检索查询(全英文)。

 


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控制效果到底如何?


图4中是近年来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控制的几个著名研究汇总,其控制近视增长率在40%~60%之间,是目前所有干预近视进展的光学方法中最有效的。

图4  近年角膜塑形研究的近视控制率对比


戴角膜塑形镜一定能控制近视吗?


近视的发生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角膜塑形对近视的控制效果有群体的统计学意义,但是对个体却是因人而异的,比如:


1.年龄。年龄相对大的儿童,其近视进展速度本已经变缓,如戴塑形镜会显得效果“较好”;反之,年龄相对小的儿童,如正处于近视的快速进展期,则戴塑形镜会显得效果“差”。


2.近视程度。角膜塑形对中、高度近视控制效果好而对低度近视控制效果差。推测是由于中、高度近视患者眼轴长,眼球呈椭球形,周边的远视性离焦更多,所以角膜塑形后产生的减少周边远视性离焦的效应大,对近视保护作用更强。


反之,低度近视者,眼轴相对正常,眼球呈球形,周边的远视性离焦本就不多,所以角膜塑形后产生的减少周边远视性离焦的效应不明显,对近视保护作用弱。


3.眼轴。从上述分析看,其实角膜塑形的近视控制作用和眼轴相关,而和近视程度关系不大。


比如:A患者-3.0D(300度近视)中度近视,通过做屈光发育档案时发现:其角膜曲率为46.00,眼轴23.5mm。可判断这是一个曲率性近视,其眼轴基本正常,角膜塑形对其近视控制的效果会变差;将会不如同样是B患者(同样300度近视)轴性近视(角膜曲率为43.00,眼轴24.5mm)的近视控制效果好。——所以,角膜塑形前做屈光发育档案非常重要。


4.户外活动和近距工作压力。如果未注意减少其他的近视发展高危因素如少量的户外活动和大量的近距工作,角膜塑形的近视控制效果会受到影响。


5.适应证、配适效果、依从性。如果配戴塑形镜的患者,不是适合的对象,或是验配的配适效果差(如偏位),或是依从性差(护理不当、操作不当)也会影响近视控制效果。

 

总结


  1. 角膜塑形需要严格的适应证;

  2. 角膜塑形是有效的;

  3. 在规范验配、操作和良好依从的前提下,角膜塑形是安全的;

  4. 验配角膜塑形镜时常规测量眼轴(做屈光发育档案);

  5. 到有资质的机构验配角膜塑形,定期复诊。

本文选自“梅医生的视光工作室”,经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