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上海三联书店

 flora220 2016-09-20



为人父母,都希望儿女成才。我希望我的经验能帮助年轻家长教育子女,让他们充满信心地追求梦想——陈美龄



斯坦福校内

序言  プロローグ


二〇一五年,我的三儿子被斯坦福大学录取,正式入学了。


“斯坦福?是那所超越了哈佛,美国竞争度最高、录取率最低的大学吗?”“把家里的三兄弟全都送进了斯坦福,真厉害!”“怎么做到的?秘诀是什么呢?”诸如此类的疑问向我集中而来。


这不是可以简单解释清楚的。水滴石穿,并非一二日之事。美国的大学不会以笔试作为统一入学测验。绝不会像日本一样,出现依靠笔试成绩打出“逆转本垒打”的状况。在美国大学中,最重视的是申请书和论文内容,并非入学考试本身。而且,除了会看在大部分英语圈国家应用的大学升学适应性测验(即SAT或ACT)成绩,还会考查该学生初中到高中四年间的成绩。外语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领导力,社会贡献度,未来潜力,毕业时负责教师的评价,以及获奖情况等等方面,也将一并作为选拔参考。


成绩要优秀,那是当然的。除此以外,至今完成了什么样的事情,今后是否有达成什么目标的可能性,这两点很关键。也就是说,大学通过统览一个孩子的整个人生,决定其是否可以入学。


因此,想要把自家孩子送进一流大学的家长们,在平时就要注意充实孩子的生活,最大限度拓展可能性,必须把孩子培养成一名不仅学习优秀,又有能力和个性魅力的人。否则,不管怎样都无法考入顶级大学。说真的,其难度之大超乎想象。


我在日本的母校是上智大学。在上智大学的心理学院社会儿童心理学系待了两年后,转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继续修学分,直到毕业。这两所大学都是很棒的学校。但仅从世界排名来比较的话,和斯坦福大学这样的世界名门之间,差距可就非常大了。


对于曾经的我来说,斯坦福也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向往。而在一九八九年,某次因缘际会使一切发生了改变。事情的开端,得从我生完第一胎,带着大儿子返回职场所引发的“Agnes带子争论”说起。


“Agnes争论”(编者注),作为一场围绕女性的争论,从一九八七年起整整持续了两年,成为了当时的社会性话题。这件事被刊载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上,引起了斯坦福大学教育经济学者迈拉·斯特罗伯(Myra H. Strober)博士的注意。


“请务必和我见个面。”他通过我们共同的朋友,向我发出了邀请。当时,已经身为日本大学讲师的我,正好收到来自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的委托,希望我过去做特别讲座。配合讲座日程往美国后,我顺道拜访了斯坦福大学,与斯特罗伯博士会面。


对于那时所见的斯坦福,我一见钟情。


宽敞的校园里到处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和椰子树。蔚蓝天空下,学生们作凉拖配短裤的打扮。在气氛如此自由,充满欢颜的地方,我感受到了未来的气息。斯特罗伯博士建议我进入研究生院,从经济学角度分析“Agnes争论”,以此为课题做研究。


但我当时已经有孩子了,是否真的要留学,非常迷茫。丈夫眼见我苦恼的样子,在背后给予了支持鼓励。而我自己,也涌现出了“想要学习掌握更多知识!”的意愿。为了入学考试,我写了论文,还通过了进入研究生院必需的考试(GRE)。一九八九年,正式进入斯坦福大学进修教育学博士课程。


我就是这样开始一边带孩子一边留学的。与之前预想的一样,大学向我展现了宏伟梦想的蓝图。苦苦挣扎于难度颇高的课程中的我,受到了来自朋友和教授们的热心帮助。之后过了五年。一九九四年,我完成了毕业论文,在斯坦福大学被授予教育学博士称号(Ph.D),顺利毕业。


这期间二儿子出生,我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看着在学校里玩耍的儿子们,渐渐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要是有一天孩子们也能在这所大学里学习,那该多好啊。”


当然啦,那时候还只是如梦幻般遥不可及。


斯坦福大学里有一块区域,事实上就是如今美国IT技术革新的圣地——硅谷的发祥地。


如今的硅谷,林立着谷歌、雅虎、脸书和苹果等主导信息社会的公司。街道上全是年轻创业家,将要创造下一个时代的一流精英们聚集于此。斯坦福大学,以此地为中心,不断培养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我一直坚信,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我的儿子一定能成为走遍世界都有用武之地的人。


在日本,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大学。但是,如斯坦福大学一样的美国一流大学,无论人才还是财力都更有优势。儿子们如果能在那样良好的环境中,与最高水平的人们并肩学习,由此得到的收获不可估量。若是只在日本学习,也许根本无法着眼于世界。想要让孩子们多了解这个世界真正的广阔和精彩,这种想法特别强烈。


我们家夫妇俩都要工作,时间不够用的前提下还要照顾孩子,总之非常辛苦。光是保护好孩子,健康平安地养育起来,就已经很困难了。

真的可以把他们送进美国一流大学吗?孩子尚且年幼时,我没有任何把握。但在我头脑深处,一直都有想把孩子们培养成世界性人才的观念,也抱有一种“不想落后于时代”的危机感。为此,作为父母不想有任何后悔,决定每天都要做好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那以后,大部分时间我都尽量与孩子们一同度过。其间,运用了我在多伦多大学掌握的儿童心理学技巧,以及在斯坦福大学教育学系做研究的教育理论。然后再补充上我自己的理解和来自我父母的教诲,创造出了“Agnes式教育法”。这既是每天的挑战,也是一种乐趣。

丈夫也和我一起,把大部分时间抽出来留给孩子。如此不惜一切一路走来,终于实现了三个儿子全部考入斯坦福大学的愿望。

当收到三儿子合格的消息时,我简直欣喜若狂。哭了!笑了!高呼庆祝!还和周围的人拥抱在一起。真的感觉如同发生了奇迹一般。不断地无数次在心里默念“感谢!感恩!”“努力有了价值!所有的一切都得到了回报!”


那份喜悦,不仅仅是因为合格录取这件事本身。无论出身于多有名的大学,都无法保证今后的人生。这个世界,决不能小看。


美国最难考的斯坦福大学认可了我的儿子们。能够通过其严格的入学选拔标准,也就说明我的儿子们付出了努力并有所成长。我只是为这一点而开心。是一种作为家长的自豪感。


“三个人都进了斯坦福?不可思议啊!”“有进行过什么特别的教育吗?”当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我只是回应:“不不,很普通啦。”


因为我从来没和别人比较过,所以不知道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是很特别。而且育儿这件事,根据孩子和家庭情况不同,最适宜的方法当然也不一样。因此我不清楚我的教育法是否适合所有人。甚至可以说,我的方法很特殊,并不普遍适用。


但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人向我表示想要了解一下“Agnes式教育法”。既然这样,就算是为了孙子也好,不如就把自己的育儿方法中大大小小的“招数”,以及亲自实践过的教育法都写下来好了。


这本书里所写的我个人的育儿、教育法,并不是为了使孩子考取世界一流大学的所需技能。倒不如应该说是以培养世界通用、活跃于全球舞台的年轻人为目标而撰写的参考书吧。我认为,未来的教育,如果不与国际标准接轨,那么孩子们别说在世界舞台了,就连在日本也无法大显身手。


作为“育儿启示录”的这本书,如果能对想要进行世界级育儿教育的您有所参考,我将甚感荣幸。您的孩子也一定会更有自信,怀揣远大梦想,积极迎接挑战,成长为对世界有所贡献的年轻人。


希望担负着世界未来重任的孩子们,哪怕一人也好,有更多的孩子可以健康地长大!若此书能助您一臂之力,于我亦是无上之幸。


编者注 “Agnes争论”:一九八七年刚生完长子的作者本人,带着婴儿去到电视台录制现场一事被媒体报道。围绕此事是非与否,在各种媒介上引发了争论。

 


2015 - 2016年 世界大学排名 (摘自书中)

大学名称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CALTECH)

牛津大学

斯坦福大学

剑桥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MIT)

哈佛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伦敦帝国学院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

芝加哥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耶鲁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UCB)

伦敦大学学院(UCL)

哥伦比亚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宾夕法尼亚大学

康奈尔大学

多伦多大学

杜克大学

东京大学

京都大学




陈美龄和三个儿子

教育ママ宣言

----------------------------------------

教育,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

我一直自认是个“教育妈妈”。


为什么我会变成“教育妈妈”呢?我想这和我的成长背景有很大关系。


我父亲生于香港。鸦片战争以后,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占领,战后又再次为英国统治,直到一九九七年回归中国。我母亲则生于中国内陆。国共内战开始,内陆实行共产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直到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止,一直都纷争不断。


我的父母就在这样严峻的社会形势下,被迫过着不安稳的生活。到昨天为止还有价值的存款,由于政府更替,成了毫无用处的一堆破纸。这种事情遭遇了好几次。白手起家的生意也好,拥有的土地、名誉也好,政权一变,价值观立刻转向,所有东西一夜之间都没了。


生活在那种状态下的父亲,有几句话经常挂在嘴边:“钱财、名誉如流水。一旦出事立刻会被夺走。但是,知识一旦记入脑子,就不会被人夺去,它会成为你一生的宝物。所以在你能学习的时候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


无论生活有多艰苦,父母都拼命工作,把家里六个孩子都送进了学校读书。对于教育,我父亲始终抱着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孩子们身上拥有着美好的未来。但有一个前提——好好接受教育。”


之前我一度辞去偶像工作到加拿大留学,也是因为父亲的这句话说服了我。当时实在太忙,连大学都上不了,朋友都交不上。眼见我如此糟糕的生活状态,父亲提出建议,希望我去留学。


我在多伦多大学学习了两年时间。正是这段时光使我的人生发生了巨变。不光是学习,关于唱歌的意义、自我身份认同等方面,都有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之后,我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称号。从此,人生又迈入了更广阔的天地。


“能学习的时候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


父亲的这句叮嘱有多重要,至今我在感谢的同时,也时常琢磨吟味。父母能给孩子最大的礼物,就是教育。我曾在心里发过誓,有自己的孩子后,一定要赌上一生,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对自己“教育妈妈”的身份很有自信。也许有人会说,“老是这样喊‘学习、学习’,孩子怪可怜的。”但是在我看来,“教育”并不等同于“学习”。“教育”这个词,具有非常丰富的意义。因此,我对自己是“教育妈妈”这件事一点都不觉得羞耻。

话说回来,教育要从何时开始呢?


我认为得从怀孕期开始。虽然没做过什么特别的胎教,但我怀孕时就想着要好好照顾身体,生个健康的宝宝,这算是育儿的起点吧。接着在怀孕九个月的时候,考虑如何配合家里的生活模式制订育儿计划,与丈夫商量关于教育计划和目标的问题。


婴幼儿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从小看老”,据说孩子大脑发育百分之八十的过程,到三岁为止就已完成。到这一阶段形成的性格和个性,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孩子今后的人生。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对婴幼儿期的教育进行投资,得到的收获最大。


学龄前的孩子要贴身照看,尽可能多待在一起,给他满满的母爱。这样的想法我在怀孕时就有了。之后会带着孩子回到职场工作,背后也是出于这一考虑。


如果婴幼儿期的教育顺利的话,等孩子上学后,抚育起来就轻松多了。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是身心两方面综合人格形成的过程。


我在育儿方面一个比较大的目标,就是希望孩子们处于最好的环境中,身边围绕着优秀的老师和朋友,接受着许多刺激,从而能够自发地学习。为此,自认把能做的都做到位了。结果我们家三个儿子全都实现梦想,考上了斯坦福大学。


夫婦間で教育の方針を決める

----------------------------------------

Arrive at a consensus with your spouse as how to educate your children

----------------------------------------

想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夫妻之间达成一致。

----------------------------------------

关于孩子的教育方针,夫妻间必须达成一致。怀孕以后,夫妻俩马上进行商讨比较好。

在我们家,丈夫对我表态,“即使我们之间有各种意见,关于教育方面,最后还是由你决定吧。”虽然他经常说“是因为我不及你那么关心教育啦”,但现在回过头想想,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提出非常棒的意见。从结果上来看,似乎大部分也是采纳了丈夫提出的。


修完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课程,我回到日本一边写博士论文,一边慢慢恢复工作。那年是一九九二年,正要决定我家大儿子读哪所小学。我一直有在关注东京都内某家著名的私立小学。这所学校可以自动升学晋级至大学,只要能入学,作为家长也就安枕无忧了。当时从“前辈”妈妈那里,获取了不少关于考试的建议等。


但是某日,丈夫参加完这所小学的说明会回来,突然对我说:“孩子他妈,我们还是放弃考试吧。”原来在说明会上,老师说了一段话:“由于应征者人数众多,请确保面试那天孩子绝对不能感冒。那是影响一辈子的日子,作为家长的责任,请把健康的孩子带过来哦。”


丈夫很是愤慨,“孩子感冒不是常事嘛。说这种话,证明他们不会为孩子考虑。那种地方不去也罢。”听他说完我才顿悟,想把孩子送进名校,也许只是父母的虚荣心作祟罢了。我为追随“世界名牌”而随波逐流的自己感到羞愧难当。

另外还有一家中意的国际学校,我觉得把孩子送进这里上学也挺好。可是呢,那所国际学校在当时没有得到文科省认证。也就是说,孩子即便在那儿毕业,也无法保证是否能进入日本国内的大学。即便如此,我们夫妇俩还是一起去了说明会。


“面试当天,如果孩子感冒的话,请立刻通知我们,学校会另行安排面试日期。校方想看到孩子最佳的状态,所以请一定不要勉强自己的孩子。”这次,从老师那里听到了这样的话。那一瞬间,我和丈夫互看一眼,同时点了点头,决定“就选这里了”。我们都觉得,能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事情的学校比较好。这所学校就是“西町国际学校”。


孩子进入西町国际学校之后,我嘱咐丈夫,希望他尽量参加所有的学校活动。而且,我有什么困难、迷惑,一定会和丈夫商量着解决。


在育儿、孩子教育上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夫妻间的通力合作必不可少。大儿子提出想去美国念高中的时候也好,决定选择斯坦福大学的时候也好,丈夫都给予了我和孩子们恰当的忠告。让孩子进什么样的学校读书,这是件可以左右孩子一辈子的大事情。为此,必须预见未来,做出明智的选择。


有的朋友会说“我家那位才不会这么帮忙呢”。但我想说的是,世界上没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父亲。即便两人意见不合,花些时间,慢慢地多交流沟通,这很重要。教育方针和升学相关的问题,夫妻之间要经常商讨、达成共识,这是最最基本的。


好比谚语“孟母三迁”,为了改善孩子的教育环境,有时候必须得有不得不搬家的觉悟。需要做重要决断的时候,夫妻俩最终都要商量好,这是最为重要的。



教育の全責任は親が持つ

----------------------------------------

The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ng the child rests with the parents

----------------------------------------

人格形成这么重要的工作,不能扔给学校就不管了。

----------------------------------------

我始终确信“教育的全部责任在于家长”。学校和老师只是重要的伙伴,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所有的责任都应该由家长承担。

小学、初中教的是读写、算术,高中、大学教的是在社会上必需的专业知识。但是,老师的生活方式和对事物的看法,并不一定全部正确。其中,也有一些不希望孩子学习的部分。

这是我去参加二儿子的小学参观日发生的事。某位老师以“人类都是卑鄙的”为题,让学生们讲一讲平时在家,觉得家里人或自己卑鄙的一些事例。

当下我非常吃惊,但还是决定静观其变。轮到我家二儿子,他说道:“我觉得人类并不卑鄙。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我会和他好好交谈,帮助他改正。”而老师听完之后竟说:“你好像没有完全理解这个主题的意思。不管怎样你也努力做发表了,大家拍手鼓励吧。”听他的意思,似乎认定我儿子说的观点是错的。其他学生们演讲的内容,也净是在拼命挑别人的错一样。


事后,我去找了那位老师,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我并不认为人类都是卑鄙的……”他解释道:“不不,我认为明白自己卑鄙的小孩,更能原谅他人。所以说,让孩子记住自己也是卑鄙之人比较好。”反正那位老师就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丝毫不肯让步。我回家后,重新和二儿子谈了一谈:“没这回事哦。你也好妈妈也好,都不卑鄙。”“我就说是吧。”二儿子这才露出放心的表情。

有些老师的观点确实会像这样有失偏颇。在国际学校里,有歧视亚洲人的老师,也有只认规章制度,以自己的权威使学生服从的老师。而避免孩子受这些观点影响,就是家长的责任了。

曾经有一年,有位无论如何也和我家孩子合不来的老师做了班主任。那时候,我安慰孩子:“尽可能多看到老师好的地方,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如果实在对这位老师喜欢不起来,也就这一年嘛。”并且,为了不让孩子成绩因为老师的好恶有所下滑,我也更加谨慎地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


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在这样一个狭小的世界里,被拿来和其他孩子比较,通过学业成绩和体育表现来评测价值。真是残酷的环境啊。有的孩子能够顺利融入学校生活,乐在其中;有的孩子却在学校被彻底“击垮”。家长要非常清楚其中存在这样的风险。无论孩子被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有责任让他们相信自我并拓展自己的潜力。

对孩子教育承担责任的,绝对不是学校和老师。“孩子教育的全部责任,由家长承担。”首先,必须得有这个觉悟。


限りない愛情を注ぐ

----------------------------------------

Shower your children with love, it will help them bloom

----------------------------------------

被爱,才会信任他人。

----------------------------------------

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爱,才会信任他人。相信别人,也就会相信自己。

为此,特别是在婴幼儿期,我给儿子们几乎倾注了所有的爱。

处于婴幼儿期的小孩,总是由固定的人来照顾、疼爱的话,会让他们信任别人。肚子饿了就会有吃的,哭了就会有人安慰,累了就会有人来抱。如此循环,孩子就能够安心成长。而这个人选,妈妈、爸爸都行。就算是托儿所老师或者奶奶也可以。

而相反地,据说孩子如果在这段时期没有被重视,没有接收到足够的爱意,沟通交流能力就会变差,容易不信任他人。


关于如何表达爱意,我一直以来最重视肌肤之亲。我家三个儿子,都是母乳喂养到一岁零八个月为止。还是小婴儿的时候,经常抱抱、背背,使他们感受母亲的体温和气味,让他们安心。直到孩子自己提出来想独自睡觉,我都保持着和他们同睡一张床的习惯。


同时,我也有意识地表达出更纯粹、直接的母爱。孩子小的时候,我会做这样的动作。紧紧抱着,说一句“下亲亲雨(kiss rain)咯”,从额头一路亲到脚底。孩子就算不怎么喜欢,也会咯哧咯哧开心地笑起来。


每天工作完回到家,我一定会把孩子们叫到一起,紧紧拥抱他们,“serotonin 1, serotonin, serotonin”地唱着我自己改换了歌词的歌曲,对他们说“快给妈妈幸福吧”。没错,serotonin就是幸福的荷尔蒙。和最喜欢的人待在一起,头脑中会分泌出这一物质,是一种可以让人开心的激素。

我觉得,我的儿子们从小就开始明白自己是“妈妈幸福的源泉”。

“只要宝贝在我身边,妈妈就是最幸福的哦。”我从不害羞把这句话说出口。

当然了,像“好喜欢好喜欢”、“I love you”这样的话每天也都挂在嘴边。通电话的时候,最后我一定会和儿子们说“I love you”,而他们肯定会回一句“I love you too”。


由于我们家夫妻俩都要工作,因此得通力配合,努力不让儿子们觉得寂寞。像我的情况,工作时间又长又不规律,能和儿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所以能节约的时候,我就尽可能多腾出哪怕一点点空闲。工作之外的时间,全都和儿子们一同度过。


买东西的话,花时间出门去超市购物太浪费,我就利用可以把物品送到家里的消费合作社服务。买衣服的话,等孩子们入睡后通过网购购买。就算是去美容院,也只是剪个头发的程度,连吹头都不弄了。


有了孩子之后,基本上就没再和朋友悠闲地喝过下午茶,或和丈夫出去过过二人世界。说得极端一些,连好好上个厕所、泡个澡、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这样的空闲都没有。我如饥似渴地渴望和儿子们待在一起。


能与孩子们一同度过的时间,只是人生一瞬而已。等他们开始去上幼儿园、上学,一天之中只有几小时能待在一起。等变成初中生、高中生,在一起的时间还要少。正因为此,我才认为在身体和大脑急速成长的婴幼儿期,尽可能多分一些时间给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想要倾注充分的爱,并不光是长时间待在一起就O K了。如果只有一点点时间,那就提高时间的“浓度”吧。比如说,因为工作原因,和孩子接触的时间只有一小时甚至短短半小时,也别担心!这段时间里好好开心地和孩子做些肌肤之亲,玩一玩,聊一聊。如果能让孩子从心底感受到“和妈妈在一起最开心!”那么时间或长或短根本不是问题。孩子们都很敏感,如果你全心全意地和他们交往,作为父母的这份爱意一定能充分传递到孩子那里。


现在,我的大儿子会说“我小的时候,完全不觉得寂寞哦”;二儿子会说“我知道妈妈爸爸为我们努力付出了许多”;三儿子也跟我说“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是否被爱着”。虽然那时候忘我地工作、育儿,身体真的有些吃不消;但另一方面,与孩子们接触交流,对我来说也是消解压力的最佳方式。而且,父母的努力,这份无私的爱,我始终确信一定能让孩子们感受到。


有人说,被爱意环绕成长起来的人,在主动爱人时也不会有丝毫犹豫。我觉得这不仅限于爱“人”。对被爱着长大的人来说,蓝蓝天空、清新空气、太阳、彩虹、星星,还有自己生活的街道也好社会也好,都能在其中感受爱。在自己周围能体会到爱的人,就是幸福多多的人。


人生中多些感动,寂寞的时间也就少了。


人类的强大不单单是力量上。心中存有多少爱意,这个人就能变多坚强。之后就可以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正因为如此我才觉得,不害羞地直接表达爱意很重要,爱的表现方式越夸张越好。

让孩子“在爱中成长”,这在任何时代都是真理。

【注1:(译注)即血清素。提高血清素含量能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带给人更多快乐。



……………………华丽丽的分割线………………



记录访谈: 


1.在书中你说,有几句话父亲经常挂在嘴边:钱财、名誉如流水。一旦出事立刻会被夺走。但是,知识一旦记入脑子,就不会被人夺去,它会成为你一生的宝物。所以在你能学习的时候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当时你在大陆发展吗?为什么会去日本?又为什么在事业很好的时候去加拿大读书? 当时是处于什么样的考虑,做出这样的决定?

答:我是从香港开始唱歌,第一首歌是《circle game》,后来14岁的时候到日本发展,是日本的娱乐公司来找我的。大多数时间我都在香港和日本发展。结婚之后的大部分时间就在日本唱歌。

 

我爸爸到日本看我工作的时候,觉得我的工作太忙了。旁边的人帮我做所有的事,而且那么年轻那么出名,赚那么多钱,觉得对我的影响不好。所以他说,你应该去加拿大学习,把大学读完。我觉得他说得很对,爸爸常常跟我说,明星(地位)或者是金钱,都像流水一样,但进入你大脑的东西就是你自己的宝贝了,没有人可以把它抢去。我觉得他说得很对,就听他的意见,去加拿大读书了。

 

2.你在书里说,当时实在太忙,连大学都上不了,朋友都交不上。眼见我如此糟糕的生活状态,父亲提出建议,希望我去留学。

能不能描述具体一下,到底是怎样糟糕的状态?你当时内心具体的焦虑是什么?

答:我当时在日本非常红,被视作偶像,所以每一天工作的时间大约是20个小时。睡觉也没有时间,早上上学有时候不能去。上完学就去电视台录影,都是唱歌的节目,2~3个,录唱片;11·12点的时候还要拍照。经常去各地表演。每天都是这样,非常忙。脑袋里面空空的,就希望可以睡一觉,休息一下。回到香港也一样忙,拍戏、录音、拍电视剧,拍电影。整个人的状态就是很忙,很累。

 

3.当时你大儿子出生后,你去斯坦福读书,引发“agnes争论,能给我们具体说一说是怎样的争论吗?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答:生第一个小孩的时候,把他带到电视台电台。因为我当时要喂奶,所以就要带着他。那个时候在日本,这种情况很少见,他们的观点还是比较传统的。他们说你结婚生小孩应该回家,为什么要把小孩带到工作的地方;要是你喜欢工作的话,那就不应该有小孩。所以就引起了很大的论争。在很多新闻上都登了,差不多有一年多,连美国的times杂志也做了报道。times上面的报道被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看了,就联络我让我去找他,他说你应该来跟我学习学习经济学或者教育学,拿一个博士学位,这样回去的时候,这一个论争就不仅仅是歌手的论争,而是一个可以改变社会的论争。所以我就相信他,去斯坦福读博士学位。

 

4.斯坦福的博士课程非常繁忙,你当时去读书的时候,你的儿子多大?怎么做到合理安排时间?

答:我去斯坦福念书的时候,我的大儿子两岁多,我的肚子里也有了第二个孩子。我9月份在斯坦福,11月份生了第下二个儿子。然后我就一边带这两个孩子一边读书。

 

5.你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你先生在身边吗?是否他负责照顾孩子多一些?

答:我在斯坦福读书的时候,我先生在日本工作,只有有假期的时候才会过来。但在斯坦福大学里面有很多托儿所,有专门帮助妈妈学生的机构,所以不太难,而且有很多朋友帮我。所以我觉得还好。

 

6.据我所知,日本对于主妇有一些优待,比如生完孩子后3年不用工作(有没有这样的讲法?),你自己的经历是这样的吗?如果一个女性生3个孩子,是否意味着,她连续10年都不能出来工作?

答:现在日本的法律是,母亲在生完孩子之后可以带薪休息一年。如果一个妈妈愿意,她可以连着休息,可以3年不上班,但是没有工资。但是日本的保险公司大概会付三分之一的工资。

 

7.能不能讲一讲生三个孩子跟自己的工作具体是如何安排的?

答:这是非常辛苦的,每天都很忙。早上起来做早餐做便当,送他们上学,然后我去工作,尽量在7点钟左右回家,给他们做晚餐,直到他们睡觉,都跟他们在一起。工作中另外要做的事情就是等他们睡着之后。没有见朋友没有自己的时间。所有的一切都交给儿子们和工作。

8.生孩子之前,有没有过计划?对于人生的规划等等?当时的规划是怎样的?有没有涉及孩子和家庭的部分?很想知道当时对自己的人生是做怎样的安排的,可以分享吗?

答:我结婚比较晚,30岁才结婚。我就希望快一点有小孩子;然后我觉得有小孩子也还是应该工作。没有特别的计划。上天给我小孩子,我就很高兴。生了两个小孩子,过了7年再生第三个小孩。非常高兴,非常感恩。

 

9.我看过有一本书,讲一个香港的女性,在生完孩子之后立即去读了法国的蓝带学校9个月,期间孩子交给家里人看管。你的书里说,孩子的主要大脑发育的时间在三岁之前,所以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我认为,孩子在3岁之前,母亲或者父亲,需要有一个安定的人在他身边爱他教他,这对小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10.在大陆,年轻的家长们非常焦虑。一个孩子常常需要4个老人加2个大人一起看管,还没有算上保姆等助手。他们应该非常想知道,你们在两人都要上班的情况下,如何抚养3个孩子。会不会让自己的父母帮忙?还是完全依靠自己?还是时间的问题,要怎么安排呢?

答:我不提倡把小孩子交给别人带。因为很难找到一个非常好的、你完全放心的人。而且我觉得小孩子还是在父母身边长大比较好,尤其是小的时候。对于小孩子来说,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爱。如果你要做父母,决定要生孩子,就一定要自我牺牲,不可以把自己放在第一,一定是孩子在第一。带孩子这个事情上,不是人多就好了,很多时候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就够了。只要你是百分百去爱你的孩子,付出百分百的爱,就可以做到就可以平衡。要有这个信念。

 

11.在这些年中,有没有非常崩溃非常艰难的时刻?又是怎么处理好的?能不能说一两个具体的例子?

答:当然在那么多年中有很多事情发生过,比如说我患了乳腺癌,当时很难过。但过去了也就没有觉得什么了,这样来说,也可以算是比较顺利。当然每一次对我来说都是挑战,但有挑战是好的。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做不过来,我要死了,这种念头,一次也没有。

 

12.对大陆的教育了解吗?有一些什么样的看法?跟日本的教育以及欧美的有什么不一样吗?答:对大陆的教育不是很了解。有一本李安(香港的编辑)给我的书,我正在读,我希望见到你的时候会有一些新的意见。

在美国在日本,每个人都差不多可以读到初中、读到高中,有一半的高中生可以继续读大学,所以可以说情况还不错。在日本,小孩子的竞争很大,一定要读书读得好,不然就很难找到好的工作。我认为日本的小学还是不错的,很开心,但初中高中就比较应试,儿子们压力很大。

 

13.常常在国外,看到大家都生好多孩子,两个人带,好像也很轻松的样子。为什么在大陆,6个大人带一个小孩会如此紧张?

答:因为在中国只有一个小孩,所以不能够失败,就会很紧张。日本的小孩也不多,只有一个两个。但是在美国,一个家庭有45个小孩,家长们就没有那么紧张。以我自己来说,生第一个很紧张,第二个就还好,到了第三个,就真的是一个享受。不一定要成功嘛,希望他们长大,希望他们做一个好人,希望他们快乐。用这个想法带孩子,就会轻松很多。

 

14.斯坦福的教育学博士,对于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帮助吗?你把三个孩子培养得如此好,是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还是自己研究出来的方法?

答:我觉得在加拿大和日本学的儿童心理学是最有用的,而且在斯坦福的教育学博士,对带小孩子也非常有用。我爸爸教了我很多很好很重要的事情,而且我妈妈是要求很高的人,她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努力。这些年我的经验,一方面来源于我的父母,一方面就是在大学和博士学位的时候学的,对我教孩子很有用。

 

15.怎么看待全职太太?

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全职太太也有她们的人生理想。她们希望留在家里教孩子帮丈夫,是她们的选择。全职太太没所谓,就是全职丈夫也是没所谓的。每个人都有她的理想,要看具体的情况而定,如果情况能允许她们这么做的话,这是她们的自由。

 

16.你的先生,在你们家庭的孩子教育上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夫妻两人平时怎么分工?

答:我的先生跟我一起带孩子,他不觉得他是在帮忙,他觉得他是主角。我们两个都分担带孩子的责任,他跟我结婚之后也学了怎么做菜怎么买东西,这些他都可以做,所以我需要把孩子交给他的时候,我是很放心的。

 

17.现在孩子们都读大学了,到了独立的年纪,跟孩子的关系是怎样的?是更倾向于欧美人的那种亲子关系还是中国人的这种?

答:我跟我的孩子们的关系很好,他们很喜欢跟我在一起,说话呀上街呀旅行呀玩呀,跟我谈世界上的事情,什么都谈。在一起的时候就非常高兴,所以我也非常感恩,因为我的孩子们都非常孝顺。我想我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尊重,他们现在已经长大了,他们的意见我会很小心地听,向他们学习。他们也很听我的意见,向我学习。这个关系我希望可以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到他们结婚之后,也可以是这样。

 

18.孩子成年之后,还会在经济上支持孩子吗?

答:目前我没有经济上支持他们,他们找的工作也不错,现在收入也很好。所以反而有时候他们请我吃东西买东西给我,带我去旅行。可是如果他们特别需要的话,我相信我是会借钱给他们的,当然他们现在不需要,而且他们不喜欢有这个想法。所以基本上,我跟他们的金钱关系是没有的。



再次感谢 上海三联书店投稿引荐:

上海三联书店以“真诚生活、认真读书、追求新知”为宗旨,是一家历史悠久、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出版机构。自1986年复社以来,上海三联书店始终坚持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传承人类优秀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上海三联书店坚持以优秀人文社科著作、高校教材、大众文化、专业工具书等为图书出版方向,着力打造“中国学术出版名社”,先后策划推出了“思想与社会”、“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上海三联法学文库”等学术文化出版强势品牌,深受学界和读者好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