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皇帝的悼亡诗

 云中公子 2016-09-21
 乾隆皇帝酷爱做诗。他一生共创作诗歌41863首,而《全唐诗》收录的2200多位唐朝诗人,合起来写的诗总量不过才48000余首。

    所以,就数量来说,乾隆的诗歌几乎抵得上整个唐朝诗人的总和;且不说,乾隆还是一位业余诗人,一般是在日理万机之暇写作。乾隆皇帝集中,写得最多,也是最打动人的是他的的悼亡诗。这些诗语言缠绵悱恻,风格凄婉哀怨,是真情的流露。这些悼亡诗的主要对象是乾隆早亡的孝贤皇后。

    乾隆孝贤纯皇后,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是乾隆帝第一任皇后。史载:“皇后恭俭,平居冠通草绒花,不御珠玉。”乾隆对其“每加敬服,钟爱异常”。乾隆对孝贤皇后怀有深厚的感情,从他亲自拟定的“孝贤”两字可以体会出来。中国古代,极重所谓“谥”。所谓“谥者,行之迹也”。也就是帝后及大臣死后,要据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或褒或贬的称号。

    《大清会典》规定,皇帝崩逝所上庙号、尊谥,由大学士偕九卿科道等官会议,将所议定之字奏请嗣皇帝钦定;而后妃及王大臣凡应赐谥者,皆由大学士酌拟合适字样,奏请钦定。乾隆皇帝在孝贤皇后亡后,根本不理会内阁,径自降旨定大行皇后谥号为“孝贤”,实无先例

    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随帝东巡,崩于德州舟次,乾隆亲自护送载着灵柩的龙舟日夜兼程地赶回了北京。回京后,孝贤皇后被殡于长春宫,乾隆服缟服十二日,并每天到皇后生前居住的长春宫灵前祭酒。此后,乾隆用多首诗歌记下了自己日久不减的思念之情: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

    凤妾龙循何事尔,鱼贯故剑适相从。

    可知此别非常别,漫道无逢会有逢。

    芦殿惊心陈月白,取涂举目惨寒冬。

    百年等是行云寄,廿载凭参流水淙。

    这些诗均写得笔调沉重悲凉,语言生动,是其诗中上乘之作。

    做为一个有深度的男人,乾隆对女人的要求当然不仅是外表,他更在乎的是内涵和性格。在门第、外表和性格这三大因素中,孝贤皇后最为突出的就是性格。她是一位既聪明透顶,又天真烂漫;既顾大体,又重小节,既善解人意,又含蓄婉约的女人。

    孝贤皇后对乾隆感情至深,事必躬亲。一次,乾隆帝患上了严重的疖疮,经过多方医治,才渐渐初愈了,但御医一再叮嘱将养百日之后才能完全康复。皇后听说后就搬到了乾隆寝宫的外屋居住,精心服侍了乾隆一百多天,直到看到乾隆确实康复如初,才搬回到自己的寝宫居住。

   

    孝贤皇后像

    孝贤皇后与乾隆皇帝夫妻同心同德、同甘共辛。譬如,乾隆在国事中最关心的事务之一便是全各地降雨的情况,因为干旱或水涝都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和百姓的生活,以及国家的税收。当时最了解皇帝无日不以雨情为念的,莫过于皇后。两人遇旱而同忧,雨雪而同喜,真称得上休戚与共。

    乾隆在他的《雨二首》诗的注文中,还特别提到这一情形:“忆十三年来,朕无日不以雨暘为念,先皇后实同此欣戚也。今晨观德殿奠酒,若常此时遇雨,应解愁而相慰,兹岂可复得耶?兴言及此,泪欲沾襟。”

    最令乾隆满意的是,孝贤皇后非常孝敬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

    乾隆十三年正月,乾隆奉皇太后东巡至山东,孝贤皇后随驾出巡。 乾隆是一个大孝子,只要其母亲能够走得动,出游肯定要带上她,而孝贤皇后来此时刚失去爱子,还要侍奉太后,一路上车马劳顿,在行进到泰山行宫的时候,终于撑不住病倒了,在龙舟行至山东德州时,孝贤皇后撒手人寰。这一年孝贤皇后年仅三十七岁,而乾隆三十八岁,他们二十二年的夫妻生涯在爱与痛中结束了。

    孝贤皇后刚刚去世之时,乾隆更多感到的是震惊。而真正摧心彻骨的悲痛,则是在以后的岁月中。结发二十二年,他和皇后如鱼得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不能分。登基之后,进入后宫的年轻妃子越来越多,在皇后容貌褪尽的同时,她们如同一朵朵含露的花朵,竞相绽放。然而皇后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增加,因为这种魅力源于内心,就像一坛芬芳的酒,岁月越老,就越醇香。

    清朝皇帝从清太祖开始,多是用情专一的情种。皇太极之于宸妃,顺治皇帝之于董鄂妃,都把感情仅仅献给自己所挚爱的一位后妃,但与皇后关系都不甚亲密,顺治甚至还废了皇后。但乾隆,则把感情献给了嫡妻孝贤皇后。

   

    乾隆帝认为孝贤皇后的死,与她连生二子,而二子又接连夭亡有关系。他表示如果真是如此,宁可不让她生这两个皇子以保全性命。他的这一想法在临送孝贤皇后梓宫奉移静安庄时所做的诗中有充分地体现:

    凤转逍遥即殡宫,感时忆旧痛何穷。

    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恶红。

    温凊慈闱谁我代,寂寥椒寝梦魂通。

    因参生死俱为幻,毕竟恩情总是空。

    廿载同心成逝水,两眶血泪洒东风。

    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

    乾隆十三年七月,皇太后命乾隆册立那拉氏为皇后,乾隆勉强遵从皇太后懿旨,次年仅仅晋封那拉氏为皇贵妃。在诗中,乾隆坦率地写了这样一句:“六宫从此添新庆,翻惹无端意惘然。”又自注道:“遵皇太后懿旨册封摄六宫事皇贵妃礼既成,回忆往事,辄益惘然。”

    乾隆十五年,是孝贤皇后去世的第三个年头。这一年八月十三日又逢皇帝四十整寿,在皇太后的一再催促之下,皇帝只得勉从懿旨,立那拉氏为皇后。乾隆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能不强作欢颜,内心却不能忘怀爱妻。

    自从孝贤皇后过世之后,济南城成了他永远的伤心地。

    此后,他在每次东巡或南巡途中,凡是经过济南时都绝对不再入城。在他所作的诗句中,每每可见他难平的憾恨伤痛,其中最感人的一首便是乾隆三十年,当他第四次南巡时所作的《四依皇祖南巡过济南韵》一诗:

    四度济南不入城,

    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莫分偏剧,

    十七年过恨未平。

    乾隆对孝贤皇后,总是有表达不尽的情意。乾隆二十五年,他以半百之年,再到陵上祭奠,写了一首名为《孝贤皇后陵寝酹酒》:“谒陵之便来临酹,设不来临太矫情。我亦百年过半百,君知生界本无生。庚回戌去诚倏尔,日夏夜冬有底争。扫却喜愁归静寄,盘山山色实相迎。”

    自从与结发贤妻白头偕老的愿望随着运河中的春水一去而不复返地流逝以后,皇帝所企盼的只是在另一个世界与孝贤皇后重逢。乾隆55年春天,他在孝贤皇后陵前表白了这一心愿: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

    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时年八十岁的乾隆对地下的妻子说,我与你阴阳相隔,无法把这么多年的经历与苦楚一下子都告诉你。想起当年与你度过的一个个冬夏日夜是多么美好,唯一能够安慰的是,和你相会地下的愿望再过不到二十年就能实现了,乾隆认为自己能长命百岁的。 乾隆写给孝贤皇后的上百首诗,都堪称至情至性的上乘佳作。

    在这些诗中,乾隆才真正放下了帝王的尊严,尽情地抒发了内心深处对妻子的眷恋,而这些情文并茂的悼亡之作,足以使乾隆跻身于清名诗人之列而毫不逊色,尽管他一再申明“不欲以诗矜长”,“亦不欲与文人学士争巧,以贻后世之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