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天快报

 lj0279 2016-09-21

从《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的用笔细节说起

瓜瓜斋2016-09-19阅读原文

俗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细节。

上图是赵孟頫《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的开头。欣赏这样的字,肯定会长寿。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个字:

“故”字的最后一笔,捺,被处理成反捺,这是常见的写法。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捺并不直,而是有几次方向的调转。再看呢,会发现,好像是本来要写正常的捺,写到过半,却突然改变主意,向右下顿笔,成了反捺。这是怎么回事?

再看几例:

有意思。可见不是误笔。几个字的捺画都是反捺,但并非直直向右下按笔的反捺,而是有波折在里面。行笔过程,不但有运行方向的改变,还有提按轻重的微变。最重要的,反捺的末端,存在着指腕对笔力的控制,不是一按到底,也不是草率出锋。

再看:

两个“之”,上面据说是冯承素摹王羲之的,下面是赵孟頫的。不难看出其中的同构关系。这两个反捺,都是出锋有速度,但仍然保持了厚度,绝非草率出锋。

上、下分别是王羲之和赵孟頫的“足”字。上“足”出之以劲健,下“足”仍然是在有速度的同时,用按、提动作,保持了笔画的厚度。

可以再看看正常的捺画:

分别是王和赵的“之”字。这两个字,最关键的一致之处,在捺画的末端,因为是送笔毫到末端,而不是轻佻出锋,所以,捺画有了分量感,也有了从容之态。古人喜欢用自然界的生物比拟书法,大家可想象一下,这里的捺像什么。

又如:

“廣”字的撇,“人”和“舍”字的撇、捺,都是把笔颖送到末端,并作藏锋处理,避免轻佻的出锋。这种笔画,简直是斜向的横画或竖画。这告诉我们,写字,笔画末端草率不得。

以上所言,并不是说撇、捺的末端不能潇洒出锋,关于潇洒出锋,以后另谈。

为了增加趣味性,我们看看几位当代名公的字(当然,字例是隐去作者的):

这个“人”字还好,不过已经快要飞起来了。据说临的《兰亭序》,不知《兰亭序》里有没有这样的“人”。

图片虽然有点小。但还是能看到捺画的失控。

这个就不光是捺画失控了,撇画特别像玉足一只。。。

丑怪的东西看多了,谈多了,写多了,回头看美丽的东西,会觉得不好。

南宋姜夔在《续书谱》里说:“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是说用笔贵在顺着笔的自然性格。老赵这字,分析起来好像是有意安排,欣赏起来却要赞叹他的天资卓绝了。那支笔,在他手里,确实是发挥出了它的性格。

毕。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