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培养操作规范(临床篇)

 angelzhang69 2016-09-21


       对于临床怀疑为细菌菌血症、真菌菌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的相关感染患者,血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微生物学诊断手段。本文将根据《临床微生物室血培养操作规范》,就医生和护士应该知晓的相关内容做详细介绍,希望能对临床的工作带来便利。



       针对特定的患者,临床医生应掌握采血指征、采血时机和采血套次。同时,应严格执行指南要求,以诊断或鉴别诊断CRBSI。

采血指征

  • 发热(≥38℃)或低温(≤36℃)

  • 寒战

  • 白细胞计数增多(>10.0×109/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或减少(<3.0×109/L)

  • 皮肤黏膜出血

  • 昏迷

  • 多器官衰竭

  • 血压降低

  • CRP升高

  • PCT升高

  • G试验升高

  • 突发的急性呼吸、体温和生命体征改变

采血时间

  • 宜在寒战或高热高峰前后采集

  • 尽可能在使用(或下一次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采血套数

  • 成人:同时采集2套(4瓶,需氧和厌氧各2瓶)

  • 儿童及新生儿:1瓶儿童瓶,宜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 医嘱:血培养及鉴定,每个瓶子开1条医嘱,如需要采集2套,则共计4瓶,需要开4个医嘱

关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 管可拔除的,应采集外周静脉血2套做血培养,同时送检导管尖端5cm做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

  • 导管不可拔除的,应采集外周静脉血2做血培养同时采集导管血1套做血培养,同时送检



 

        临床护士应严格按要求执行医嘱,把握采血量和采血程序,着重关注消毒环节,最大限度降低血培养的污染率。

 

血培养瓶

  • 绿色:需氧瓶

  • 橙色:厌氧瓶

  • 黄色:儿童瓶

采血量

  • 成人:每瓶8~10ml(如采集2套,需2个穿刺点,每个穿刺点需抽16~20ml静脉血)

  • 儿童:每瓶1~5ml

  • 新生儿:0.5ml

  • 采血量充足时,应先注入厌氧瓶,后注入需氧瓶

  • 采血量不足时,应先注入需氧瓶,后注入厌氧瓶

血培养采集及运送程序(3个消毒)

  • 粘贴医嘱条形码,1瓶1条码,采集前核对病人信息

  • 手消毒:推荐戴无菌乳胶手套

  • 培养瓶橡胶塞消毒:去除塑料瓶帽后,75%酒精消毒,自然干燥60s

  • 穿刺点消毒:推荐三步法

  • 75%酒精消毒穿刺点,待干30s以上

  • 含碘消毒剂消毒穿刺点,60s,待干

  • 75%酒精脱碘60s,待干

  • 使用注射器穿刺取血后,直接注入血培养瓶,轻轻颠倒混匀

  • 脱手套,洗手

  • 在LIS系统中录入采集时间

  • 切勿冷藏,尽快送达检验科(24小时值班,随时接收)

       血培养是菌血症、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不明原因发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最佳标本。

来源:中医附一医学检验病理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