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中的送别:万般愁绪都融化在字字珠玑中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9-21

唐诗中的送别:万般愁绪都融化在字字珠玑中/王群

送别,历来是伤感的代名词,因为它意味着分离,尤其在古代生存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这一别,也许就是一辈子。

所以古人们在临行送别之时,纷纷大发感慨,或寄语、或祝福、或豪情,或婉言,所有的一切,就是为了化解离别愁绪,祝愿对方明天会更好。

而在唐诗中,更把这种送别诗营造的登峰造极,我们在看到泪眼朦胧的同时,还有满口余香,我甚至都觉得,大唐那些大师们应该经常的迎来送往,请客吃饭,然后在半醉半醒中留下一首首精彩华章。

但是在大师们眼中,送别的感觉也各有千秋,先说说王勃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他送行的是一个姓杜的朋友,当然,既不是杜甫,也不是杜牧,那不是一个年代的人。这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做少府,一个不太大的官职。他俩具体什么关系我没有兴趣去研究,但这首五言律诗却横亘千古,成为初唐绝唱。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很多唐诗鉴赏对这首诗是这么评价的: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我的看法是,这纯是瞎扯,这些鉴赏评论几乎无视人性,一味地拔高个人品格,什么都能跟志向和胸怀扯到一起去,这与诗歌的本质是相违背的,所以我认为是瞎扯。

王勃是年少成名,二十出头便成为初唐四杰之首,所以年少意气的他对离别的理解显然不是很深,从诗中可以看出来,他的意思就是:虽然你要走了,但也别整的眼泪吧擦的,要真是哥们,在哪感情都差不了。年轻气盛的心态一览无遗。

虽然意思糙点,但是落在笔上却是让人真的是愁肠百转,感慨万千,就这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乃是王勃自铸名句,堪称神来之笔,古往今来只要有点文化的,没有不知道这两句诗的。

顺便说一句,王勃写这首诗的时候很年轻,不超过26岁,因为,26岁那年他溺水而死。

相对于王勃的随性和意气,另一位猛人在经历送别时的心态则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堪称盛唐“七绝圣手”的王昌龄。

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44岁了,当时已经被贬为江宁丞,而他的朋友辛渐则是从江宁取道扬州然后北上洛阳,在分手之际,王昌龄写下了这首《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则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离别惆怅,也没有给对方什么祝福祝愿的,在诗中他只明确了一点: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啰嗦地解释一下,唐代诗人喜欢以“清如玉壶冰”自励,推崇光明磊落、清澈透明,表里如一的品格。所以王昌龄此时就嘱托给辛渐一件事,就是我在洛阳有很多亲友,他们一定会打听我,惦记我,你一定要跟他们说,我在这边挺好的,还是那么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绝对没有放弃信念,同流合污。

这首诗给我的感觉就是四个字:触景生情。我仿佛能看到在寒雨潇潇、诗人清晨送别之时,四手紧握,二人低声私语,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从王大诗人的脸上滑落,没有任何对亲友的相思言辞,只有冰心,只有玉壶,只有清澈无瑕,只有澄空见底,这些,告慰洛阳的友人,足够了。

唐诗中的送别:万般愁绪都融化在字字珠玑中公元747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即董大)也离开长安。就在这年冬天,诗人高适与音乐家董庭兰在睢阳见面了。(今河南省商丘县),高适写了这首《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所以你会发现,在读前两句的时候感觉心绪惨淡,无比落寞,然后笔锋一转,一扫低落情愫,把后两句临别赠言说的无比慷慨激昂,鼓舞人心。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之所以卓绝,在于不但能为游子拭泪,更能为志士壮色。

如果给这首送别诗加上一个关键词,我认为应该是:豪放。

差不多跟高适和董庭兰分手的同一时间,开始了另一场送别,只不过地点和人物换成了渭城和王维。

这个欢送会跟今天的情况有点像,是以酒局形式开展的。参加人员有:王维、元二、……等十余人。会议纪要的名字是《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读唐诗的过程中都成了王维的粉丝,恐怕从这首诗中就能略知一二。除了轻松,还是轻松,除了向往还是向往。

你是“千里黄云白日熏”,人家是“渭城朝雨浥轻尘”,你是“北风吹雁雪纷纷”,人家是“客舍青青柳色新”,你喜欢哪种感受?

所以这首诗而言,诗人就像个摄影大师一样,对如何设宴,如何频频举杯,如何殷勤话别,如何依依不舍,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将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

说它轻松,还有一点就是这首诗没什么深刻背景,也没什么志向抱负气节那些东西,它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几乎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发生,所以这首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高居十大金曲榜首若干年。

唐诗中的送别:万般愁绪都融化在字字珠玑中必须得提提李白了。在文学界,评价李白诗歌风格的评语能有成百上千,当然我指的是好评,但是我就喜欢两句:变幻莫测,摇曳多姿。也就是说,别评价李白的诗,他的作品神出鬼没,几乎无法归类。光他的送别诗就有十多首,其中的情绪,风格,表现手法截然不同,令人叹为观止。

世人皆知的当然是那首《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如果说王勃的的送别是意气的,王昌龄的送别是纠结的,高适的送别是豪迈的,王维的送别是清丽的,那么,李白的送别只能用两个字形容:潇洒。

黄鹤、烟花、扬州、孤帆、碧空、长江,简直美去了。看不完的阳春盛景,道不透的烟花三月,望不见的远影孤帆,流不断的一江春水。

看得出来,李白心里没有任何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一路都会繁花似锦,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更喜欢孟浩然,所以在这样一片美景之中送别,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令人神往。

也许,两位大师在挥手之间的一刹那,历史便已定格,瞬间变成永恒,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就写到这罢。(完)

亲爱的读者们,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请您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激扬文字):jiyangwenzi0706,那里有我的更多原创文章,您的关注将是我进行原创的不竭动力,谢谢你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