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哲学上来思考什么是人 | 李氏自修(开篇)

 amy7711 2016-09-21

我昨天的文章完成了对人生的思考,人如何过完这一生呢?没有看过的朋友可以回去看一下,谢谢。

这是链接:像一个哲学家一样过完这一生 | 李氏自修

李氏自修是要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审视宇宙,解构宇宙;内省自己,解构自己。解构出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建构成一个系统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体系。然后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像一个哲学家一样过完这一生。争取更幸福的人生吧。

从哲学上来思考什么是人 | 李氏自修(开篇)

从哲学上来思考什么是人 | 李氏自修(开篇)

从哲学上来思考什么是人 | 李氏自修(开篇)

解构人生,漫漫人生路,慢慢积累完善个人的知识体系的各个方面,提升自己,服务自己,服务社会。

因为人是宇宙和人类自身的观察者,所以我们先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人?人为什么会有思维?

什么是人

我们是什么?人?这个回答能不能让我们满意?让我们释然?肯定不能够,因为我们还会继续问:什么是人?在继续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点别的:我现在是在用文字表达我这个有情物(在讲清楚什么是“人”之前,我先把我们称为“有情物”,我的意思是指由很多基本物质粒子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独立思想有感情的物体)的思想。

文字出现在语言之后,所以一切问题的答案可以从语言学的发展开始思考。那我们继续问,什么是语言?我可以这样讲,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有情物,那语言的存在肯定是没有意义的,不过他在生活中肯定会形成能让他生存下去的知识。但是不需要表达知识,独自生存,向谁表达呢?所以语言是在交流中产生的。

关于语言具体是如何产生的?这就得从有情物自身的结构说起,有情物在进化的过程中,进化出了各种感官—–眼耳等,有情物通过这些感官可以发现除了自身(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能思考,有情物就确定自身存在,但是思考需要的概念最初应该是通过感官而来的吧,如果没有感官只有大脑,有情物是否能确定自身的存在呢)之外,还有一个物质世界,这样有情物通过感官和思想把自身与外界物质世界区分开。

有了感官,有情物可以发现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存在着种种不同与相同,他们发现自己并不是唯一的,有很多自己的同类存在。

通过感官,物质世界的种种不同或相同在有情物的大脑中形成各种感知觉,感知觉就是物质世界的某部分在有情物大脑中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概念。这个概念只有他自身明白(有很多自明的知识是影响交流的),但是怎么让别的同类有情物知道他大脑中的概念呢?有情物用他们的身体器官也能表达出种种不同来—–比如发音器官发出的不同声音,手指作出的不同手势等等。然后有情物把物质世界在大脑中形成的各种不同或相同的感知觉的概念与有情物能够表达出的不同一一对应,这样有情物发出的不同声音就是语音语言,不同手势就是身体语言,用来表达有情物对于物质世界所形成的概念

这个过程是分为两步,首先,通过感官,有情物在大脑中对外界事物形成特定的感知觉,然后通过一一对应,用语言把感知觉的概念表达出来,这样有情物就可以表达出感知到的一切了。然而,有情物感知到的和用语言表达出的概念是否就完全符合物质世界的真实情况,那就不一定了。

所以每个有情物生活在两个宇宙,一是物质世界的宇宙,这是公宇宙;另一个是有情物的思想宇宙,由各种概念组成,这是私宇宙。私宇宙在多大程度上等同于公宇宙,那是有个体差异的。要看这个有情物的知识体系是否科学。

众多有情物在生活生产中统一了语言,使得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发出一个声音或一个手势,这些声音手势是表达公宇宙的事务或私宇宙中的想法,其他成员都能知晓他表达的是什么概念什么意思,而不需要看到真实客观的实体。所有的概念都是约定俗成,而且通过口传心授一直流传下去。

通过教育与交流不同有情物就具有了一个相同的公宇宙和一个部分相同的私宇宙,有情物之间不可能共享所有的概念,所以私宇宙只能是部分相同,不可能完全一样。物质世界中可感知的那些每一个不同,在哲学上叫“客体”,而可感知的相同在哲学上叫“共相”。有情物不仅给每个客体和共相一个概念,而且给客体的各个属性以及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都赋予一个概念,这些概念都可以用一一对应的语言表达出来。而有情物自身在物质世界中也是可区分的不同,他们把对自身的概念用“人”来表达。现在对人的”正名”工作结束。我们这些有情物可以自称为人了。

人大脑的思维活动

人最重要的特点是有思维能力,我是唯物主义者,所以一切东西都要找到它的物质基础,那人的思维能力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

不同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活动对应于不同的概念,且人对这些神经活动具有可感知的能力,也就是对不同的概念有感知的能力(但不是所有的时候人都能感知到神经活动,人在深睡眠的时候大脑有电活动,但是人感知不到;浅睡眠的时候,人能感知到大脑活动,但是不具有主观能动性,你控制不了梦中的自己,我在梦中总是想睁开眼,但总是睁不开,又知道自己有知觉,如果这时候你在梦中问自己是否在做梦,然后想挣扎醒过来,但又无能为力时,那种状况是最痛苦的,特别是出现“假醒”会迷惑你的知觉,等到真的醒过来的时候,恍若隔世)。

单单对概念的感知还不能称为思维能力。只能称人具有了意识。人的思维能力是在大脑正确区分不同的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客体之间的关系或变化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即把孤立的概念整合起来的能力。

那怎么知道客体之间的关系或变化呢?物质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每个变化可以叫做一个”事件”。事件就是物质世界中客体之间或客体本身发生的变化的记录,因为每个客体在时间上是连续的,人可以对时间先后的客体进行比较,很容易感知到变化或者不变,然后赋予这些变化或者不变性一个概念。

这里有个问题是客体在时间上保持连续性,那与之对应的概念也应该在时间上保持连续性,人是通过记忆来实现这种概念的连续性的,(人不仅用记忆保持对物质世界连续性的知觉,而且用记忆保持了对个体自我连续性的知觉。)

记忆的物质基础是大脑中的物质变化和结构变化和储存。这样人脑中的概念就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了,概念随着物质世界的运动而运动。这样人可以用概念来表达物质世界的运动,并对这些运动有人特有的认知。

人的行为不仅是本能的条件反射,而且有能根据自己的认知的作出能动反应(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根据主观意志,控制自己的身体去改变物质世界)。

人思维有两点最重要,第一:区分不同的概念;第二:对概念的整合分析概括出新的认知概念。人所表达出的概念所反映的是公宇宙和私宇宙中的变化与运动。即在私宇宙中可以演示公宇宙发生的事件,而且私宇宙中还可以演示公宇宙中不会出现的事件。从某种程度上说私宇宙比公宇宙更广阔。

人用概念做粒子重新建构意识宇宙

人的不同概念系统化以后,可以构成一个理论专门解释某一事件或者某一过程。很多不同的理论再发展成各种不同的知识学科,概念的来源是人类在物质世界生活中经验的总结(除外本能行为?本能行为算知识吗?),所以我们说我们的知识来自于经验。但是当知识发展到一定程度,积累了相当的概念之后,概念在脑中的发展可以脱离经验,比如数学和逻辑学。

所以有的哲学家就不同意人类知识是来源于经验。但是不要忘记了,人类最初的概念或知识肯定来自于经验。哲学开始于公元前五六百年,如果没有最初的人类在生活经验中积累了那么多的概念,不会有后来的哲学家发展出那些唯心主义的知识。

产生唯心主义的原因,主要还是在概念的发展上,最早的概念肯定是相对于客体的,概念表达的是客体或事件,但是人类大脑整合概念的过程也可以称为事件,这些概念事件就衍生出了新的远离客体的概念,长此以往发展之后,我们的哲学家就忘记了这些概念与客体与经验最初的关系,就像现代人穿上时装(人类进化出了是非善恶羞耻等伦理知识)就忘记了自己是浑身是毛的猿的后代。关于概念生出概念,像我现在写这些东西,写下来的话跟我构思的时候很不一样,很多话都是写的时候根据前后文衍生出来的。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人活的就是一个“概念”。大家交流的都是概念,看书看电视看到的都是各种概念,学习就是学习各种系统化的概念。

------------------------------------------------------

这个头条号叫后悔药,就是我认为一个一个知识点,就是一颗一颗后悔药,日食一粒,不再后悔。 请订阅我吧!头条号:后悔药。我们一起探讨关于人生的知识,慢慢更新哦:一个坏学生,关于人生的思考。

本头条号均为本人原创文章,版权归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 头条号 ︳后悔药,以及文章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