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言律句的平仄宽严

 老刘tdrhg 2016-09-22
     妮子问:有关近体诗的格律要求,我看了许多书,也听你详细介绍过,已经初步掌握了。特别是你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口诀的分析和批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你当时仅仅从这口诀容易造成诗病的角度来谈的,我还是有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能再换一个角度来说明吗?

       
无名答:关于近体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流传甚广。初学者轻视这口诀,有时难以记住全部平仄基本句型和拗救形式,但如果一味墨守这个口诀,也会带来许多诗病。因为这口诀不完善不全面,没有正确说明孤平、三平调、三仄调及平仄拗救后的一些变化。所以这口诀只能参考和辅助,如果依靠它写诗的话,就是不失律,也会有许多毛病的。这方面的论著,外面很多,也说得很清楚,你可以自己去慢慢学习。我这里不再重复。

      
妮子说:我平时见你评论网络上一些诗在平仄上存在缺陷,我也对照着看了,发现那些句子里的个别字虽然没有严格按照平仄要求,但应该不算失律,似乎挑不出毛病呀?那是怎么回事情?

      
无名答:这就涉及你前面提出的问题,有些你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举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你就明白啦。格律好比是法律,但法律不能包罗万象,也不能面面俱到,总有疏漏的地方。发生了问题,法律上没有依据,法官怎么办?
难道就不解决了?显然是要解决的。怎么解决?凭什么解决呢?法官凭的是对法律条文和原则精神的认识、凭的是对法学的基础理论的掌握。法学的基础理论,我们称为法理,是一种内在的规律和思想,而不是具体的律条。论诗也是一样,不仅要熟练掌握格律和各种变化,还要了解一些诗律理论。那样才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妮子问:那好呀,你就围绕这个问题,给我讲讲好吗?也让我的眼光好点。

      
无名答:可以,不过我也是了解得不很深刻。现就以七言律句为例,以句为单位,来说明句中各字的宽严问题。

      
无名说:我们知道:七律一般有四种平仄配置的句式。每句七字按其节奏,可以划分四个字节。其对应关系如下:一二字为“顶节”,二四字为“头节”,五六字为“腹节”,第七字为“脚节”。一句四节,在平仄的要求上,宽严是各不相同的。如果按照严格度来说,从一数到七,是依次增严的关系,我们称这种关系是“增严关系”。反之从七到数到一,则是“降严关系”。

      
妮子问:慢点,你能逐字解释一下吗?

       
无名答:好的,因为在网络上说,只好简单些吧。我倒过来讲,或者更清楚些。
先讲第七字的“脚节”。对于“仄(平)起平收”的两种句式而言,脚节就是韵脚,一点都不许变动,是最严格的。而对“仄(平)仄收”的另两种句式而言,第七字虽一般不作韵脚,但也不能改仄为平,也是最严格的。因为它严格,所以“仄(平)起仄收”的第七字,有时候也可以作为仄韵韵脚处理,这样的诗我们称为“平仄双押韵”。

      
无名说:再说五六字,称为腹节。这两字在一句中位置非常特殊,向后贴近第七字,与第七字正好构成“三字尾”。如果一不小心,就很容易与古风体的“三字脚”相雷同,所以平仄要求也非常严格,仅次于脚节。以“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仄仄平平“三句式为例,如将前两句的第五字平改仄,将后一句的第五字改仄为平,那这三句的尾三字分别就是“仄平仄”、“仄仄仄”和“平平平”。“两仄夹一平”和“三仄调”、“三平调”都是古风体的句格,原则上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所以腹节的首字(一句第五字),只有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才可以使用。

      
妮子问:其他我都同意,但“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式的第五字改平为仄,好象你自己也用过,那是怎么一回事?

      
无名答:我是用过。但那是有条件的,和前面的所讲的不同,这牵涉到另外一个平仄变体的问题。而且,这种情况不能单独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必须出现在一联中,然后采用拗救弥补。如“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试比较我前面讲的,看出不同没有?这种句型,因唐代许浑喜用,故我们称为是“丁卯句法”。而把这样一联固定在颔联,就是我们通常所说一种变体叫“丁卯体”。此外,其他三种句式的第五字变动,也都不能单独进行,都必须在一联另外一句中的对应位置采用拗救处理。所以只有经过两次平仄变动,才能既能保证本句的平仄平衡,又能协调一联的平仄。

      
妮子说:原来如此。怪不得你经常批评人家随意乱动第五字,原来确实有讲究。我现在明白了,第五字被改动后,我为什么无法判断是否失律。照此看来,“一三五不论”的说法是大有缺陷。

     
无名说:接下来我说一下三四两字,这两字叫“头节”。除“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因避孤平不能变动外,余者句式的第三字都可变。所以,“头节”要比腹节在要求上宽松点。当然,高手对此也颇注意,一般能考虑救的还是会救的,决不会因为可救可不救而疏忽。除非真是句子太精妙了,为了非常好的意思,才舍律而不救。你要注意,这种细节是判断一个人诗学素养和功底的重要方面。

      
无名说:一句前的一二两字,称为顶节。第一字离句尾最远,位置最不重要,所以无论什么情况下,四种句式的第一字都可以平仄互换。也就是说顶节的要求最宽。总之,七言律句的每句是以宽节开始,以严节结尾的。熟练掌握这些,就能搞清楚当出现平仄不协时,什么该救,什么不救,以及怎样救等。同时对于拗句的产生,也有一定参考作用。至于五律的平仄,也和七律的平仄差不多。只不过少了顶节而已。

      
妮子说:你这次和前几次都对我说过不少格律的知识。但网络上也有许多人提出不懂格律,也可以写诗呀。只要意思有就可以啦?你怎么看?

      
无名说:我们说写诗不能“以辞害意,以律缚意”。这不错,但不能以此为借口或者作为降低自己要求的搪塞。关于诗的意、气、神、韵、境、格等问题,我以后抽空慢慢说,那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几千年来众说纷纭,各成一理。有些根本不是可以学的,也学不好的。有些就是天赋加人的素养决定的。非学得好的。我不想浪费时间和口舌在那些玄说瞎话里,希望你也不要那样。我劝你不要去看那些鉴赏类的书籍,因为你就是全部背出来也写不好诗的。诗,代表了你的灵气。所以大学者未必就能写出好诗来。至于不熟悉格律也写诗,那我看还是改写新诗算了,反正都是表达心声嘛。何必弄得不伦不类呢?同时你要记住,除非是天才,否则你打不好素描,就不要去画抽象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