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诗的拗救与拗救对照表 |《踏春》诗创作大赛通知

 泮溪别馆 2017-04-11

拗句和拗救 

    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来说,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常见的有: 
   1、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七言则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 
  [唐]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两首的第七句就是这种格式。

  2、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例如:[唐]李白《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拗)惊天(救)上人。 

  3、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三字改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第2、3种拗救情况可以联合使用。

  5、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6、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仄”,不要救,但是很少用。 
  例如:[唐]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入声)不(入声)转,遣恨失吞吴。 
第三句就是“平平仄仄仄”。 

拗救口诀表

   学习格律诗的难点是拗救。其实,拗救并不难,只是不好记忆和记不全。本人在学写格律诗的过程中,按照马凯求正容变的思路,根据王力、余浩然、屈红侠、清秋、杨小源、沧浪吟等人的有关格律资料和记忆口诀草拟了一个《格律诗拗救对照表》,写诗时对照参考,一目了然,方便实用。 



《格律诗拗救口诀》

A式五六小大拗,对句五字是救兵。

B式三拗五自救,一石三鸟真是灵。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相应句式平平尾,偶尔互换也可行。
七言一字最宽松,三字B式不通融。

A式小拗可不救,二字四字须分明。

 说明:

    1、本表若不包括D句式拗救内容外,便是王力《诗词格律》中所讲的全部四种拗救方法:(1A、对句相救;(2B、本句自救;(3B、对句相救和本句自救同步进行;(4C、特殊格式。


     2D句式一直存在争议,是不多见的拗句(在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式中,五六字对换变为平平仄仄平仄平),过去使用的人不多,承认的人很少。唐朝大诗人李白、孟浩然曾经使用过。李白《登黄鹤楼》一拳打碎黄鹤楼,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现在按照马凯求正容变的原则,将此句式也纳入了拗救范围,便于在遇到不可替换的固定词语、对仗、为避免三平尾等特殊情况下使用;一般情况下以尽量不用为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