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问世,给弟子们的第二封信

 供需相应 2016-09-22

新书问世,给弟子们的第二封信

我要让经典重新焕发光芒

大家好:

中医文化已经几千年了,古代的中医,只是拿药找病,用某一味药治某一个病,这就是原始的中医。原始的中医不讲医理、不讲病理、不讲病因,有情可原,因为那时候中国的文字还没有形成,还处在远古文明时代。

那时候还没有治病的概念,只是在生活中发现某一地方不舒服,比如讲浑身疼,就找某一味药来治;比如讲,肚子胀,找某一味药来解决。

治病的概念要从神农尝百草说起。神农尝百草,一开始首先是为了替人们寻找安全的食物,人能食、能填饱肚子的植物,当做食物来用,还能解决身体痛苦的植物,当做药草来用。根据记载,神农他一共尝了404味药草,他把这404味留给后人当做药草来治病,人们在生活中遭遇的所有身体痛苦都以这404味药草来对号入座,从那时候开始逐渐才有了病这个概念。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后来经过能人的整理,根据简单的症状区别,用404味药搭配成808方。就这样,一直到汉代之前,中医都没有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不讲病因病理,这就叫原始的中医。

       大概一直到了西汉时期,《黄帝内经》问世,它只讲理论,几乎没有方剂,方剂很少。《黄帝内经》这本书不是一人所作,都是能人在生活和修道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各有各的学说,汇集成一本《黄帝内经》,借助岐伯与黄帝的对话,后人才知道、才相信有《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包涵了各家的学说、各家的思想,包括了阴阳学、五行学、五运六气等等,这就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学,到了东汉末,才出了个张仲景。

张仲景的中医学术思想,他首先讲病因、讲病理,讲究追根求源。他辨出了脏腑整体观,他辨出了脏腑的盛衰规律,辨出脏腑的虚实寒热,他才写出了六经辨证;辨出了六经受外感后出现种种症状,他才辨出表里;表病就是外感,以风寒为准绳,表不解才有长期携带的概念,才有传经的理论,传经就是表证的变化。有了表证的变化,他才写出了条文;辨出了脏腑的虚实寒热,他才写出了处方;他以六经为纲,处方才有定位。

仲景他把桂枝汤定位在太阳经上有汗项强,麻黄汤定在太阳经表实无汗,葛根汤定在阳明经表证兼无汗,白虎汤定在阳明经过经日久化经热,小柴胡汤定在少阳经表证,大柴胡汤定在少阳经过经日久化经热,三阳经就是这样定位。

       就这样,每一经三篇三个方,九篇共九方,没用到二十味药。我们看看这九篇,具体有多少条文?那就是398法,那就是九个方不到二十味药,就把太阳三篇所有的病都概括了。如果仲景不懂病因病理,不讲医理医道,不知道脏腑的寒热错杂,他就做不到那么简单------九个方子不到二十味药。所有的三阳经表里、经热腑热,就是这九个方子,三阳经所有的病就这么简单,加加减减,三阳病全部治完。

      你要是懂得病因病理,懂得医理医道,治病就非常简单。不是药多就能治掉病,不是这样的,万变不离其宗,三阳篇离不开桂枝、麻黄,离不开葛根、石膏、知母,离不开厚朴、枳实、大黄,离不开柴胡、黄芩,翻来覆去就这几味药。仲景他用药如用兵一样,分出将帅,一将能顶兵百万,一帅指挥百万兵,这就是仲景的伟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人能比、无人能及。

若他不懂病因病理,就这么简单的几味药,岂能做到包揽三阳的寒热、三阳的表里、三阳的虚实而方方有效?岂能做到药到病除、方到病解?仲景他老人家用药前赴后继、步步为营,不错用一味药,不乱用一味药,不多用一味药,他用的都是精兵良将,所以百战百胜。用简单几味药,大病小病,加加减减,万变不离其宗。仲景在三阳篇那不就是这几味药吗?就是桂枝、白芍、麻黄、葛根、柴胡、黄芩、甘草、生姜、大枣,你懂得六经辨证,就是懂得了中医的生活化。

       仲景太伟大了!在六经辨证中,他不错走一步,对每一经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完整地留给后人。他以六经辨证写出治病的框架,百病不出六经,六经不出百病,这个框架打得太好了,打好了框架,好比搭好了戏台、编好了剧本交给我们这些后来的学者,连戏怎么唱、怎么演,他都交代的一清二楚,我们再不去学,再不去演、再不去唱,我们还能对得起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吗?

       我们中医只有六经辨证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三阳传经长期不解,这叫携带,所有的慢性病都属于过经携带,携带就是过经带病,带病再不好就叫再病,所有的合病、并病都是过经再病、过经再再病。

只要不出三阳,病仍在三阳,都属于过经带病。只要病在三阳经上,要用上桂枝、麻黄、有表证携带的,都不能算杂病,没有杂病这个说法,那只能说是过经带病、过经再病。

过经带病、过经再病,这两个概念是本人提出来的,其实还是仲景的原意,有依可据,我可以举一反三。我们看看仲景在条文中说,十二天不愈,过十三日为过经,那十三日不好,就为过经带病。比如说颈椎病带上三年五年的,还用桂枝麻黄,病还在太阳经上,这不是过经带病吗?不是过经再病吗?

葛根汤是伤寒阳明经病第一方,到了痉证篇,他也写出了葛根汤,还是伤寒的方,病还没出伤寒。白虎汤在阳明经第二篇出现,到《伤寒论》最后397条又有竹叶石膏汤出现,仲景说: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这不是过经带病吗?不是过经再病吗?

《伤寒论》第 103 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论》第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味承气汤主之。

看看上述这些条文,我们就知道只有过经带病的说法,没有杂病的说法,不管后人怎么质疑我,我都不管,我只是把仲景的原意变个说法。只要你读过我的书,用心去读,你的质疑可能就没有了。比如说,大承气汤是不是阳明第三方啊?那还不是在三阳经上吗?三阴篇仲景提到急下存阴,他用的还是阳明方大承气汤,难道不是过经吗?三阳不过经,怎么能出现大承气?

如果能对上述这几个方、这几个条文理解到位,你就会明白没有杂病了,你的脑海里面就没有《金匮要略》杂病的概念了,那只有过经带病,只有过经再病。你能理解过经带病,《伤寒论》就好学了,就好懂了,就好理解了。不论大病小病,只要出现在三阳篇里,只要出现在三阴篇里,你只要往六经上一靠,你就不会误治误判,就不会开错方、用错药,你很快就能走上六经大道,你将来就能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懂六经辨证的良医。

你若想做一个良医,你只有在六经上死下功夫,你不要有私心杂念,你要放弃门派之见。医不讲家族、学术不讲门派,中医只有一派,就是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如果你要另行一套,你也行不通,中医只讲学术,只讲治病疗效,治好病就是良医,随你笔下有多大功底,你说的再好,写的再好,你离开了六经辨证,没有好的疗效,最终结局还是一场空。

希望我的学生们,看完老师这第二封信,要用心去读这两本新书。你们知道老师对你们是用心良苦,希望你们放弃一切旧见和杂念,要把过经带病论、过经再病论在脑海里牢牢扎根,这就是老师对你们的希望。你懂得过经带病论、过经再病论,你们将前途无量。老师希望你们能为弘扬仲景的六经辨证,为蔡氏经方传播于天下而不懈努力!

                                                                   你们的老师

                                                                      蔡长福

                                                                    2016.9.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