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期间,我方当时使用的轻武器种类五花八门,有自己造的、有缴获日寇的、有国外支援的,但大家耳熟闻详的有驳壳枪(即德国毛瑟7.63手枪)、歪把子(即日寇的11式6.5轻机枪)、捷克式轻机枪、马克辛水冷重机枪等等。 驳壳枪因木壳外套的英文“BOX” 音译为“驳壳斯”而得名,正式名称叫做“M1932年式7.63毫米毛瑟军用手枪”。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由德国毛瑟兵工厂原产,它是既可单射又能连射的世界上较为成功的第一种冲锋手枪。采用枪管后座式,卡铁起落闭锁,握把与木制枪套连接起来可做枪托使用。枪重1.33千克,长289毫米,口径7. 3毫米,有效射程度70-150米,装弹量10 发或20发。由于反应快速、火力很强,很多人当时还夸张的把它叫做“盒子炮”。除此之外,当时中国人给它起的别名还有“自来得”、“匣子枪”、“二十响”、“快慢机”、“德国大镜面”等。 毛瑟手枪配有10发和20发两种弹匣。木制枪盒平时装枪,连发射击时结合在枪的握把上,以便抵肩射击。因此,该枪既具有手枪外形尺寸小使 用发射可靠的优点,又具有冲锋枪射速快,容弹量大,可实施单、连发射击,近距离射击威力大的优点。1917年,一批白俄军官携带德制驳壳枪来到旧中国,其中有个叫柳拉基里连柯的彼得堡人流落到哈尔滨后,迫于生计,只好通过一个旧中国酒馆老板将其随身佩带的驳壳枪推荐给军阀张作霖。张作霖在试射后,感到非常满意,立即从德国大批订货。从此,约有40万支性能优越的德国原装驳壳枪输入旧中国。 驳壳枪以其优良的性能和可靠的质量在旧中国受到空前的追捧,被大量装备给中下级军官、侦察人员和卫士。因为远远满足不了当时军事上的需求,所以自20世纪30年代起,在河北大沽海军造船厂、太原兵工厂、金陵兵工厂和上海机器局开始仿造,尤以汉阳兵工厂仿造得最为逼真,其枪柄上的“德国造”字样几乎可以乱真。抗日战争时期,对活动在敌后的八路军来说,驳壳枪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又能快速反应,准确射击,深受官兵的喜爱。当时流传着“手上拿着一支二十响,心里一点都不慌”的俗语。同时也是抗战时期八路军的象征之一。 在新中国拍摄的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双手各持一把驳壳枪,一声:“不许动,举起手来,我是李向阳!”的光辉抗日英雄形象最广为流传。也正如俄《红星报》所说:只有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驳壳枪才产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传奇。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也自行设计、自行研制了第一种战斗手枪“80式冲锋手枪”,其具有类似驳壳枪的外形且性能不弱,也是一种既可以单发又可以连发的全自动武器。它配有两种可卸式枪托:一种是枪套枪托;一种是匕首枪托。装上枪托后可实施抵肩连发射击。有效射程:50-100米。但因为种种原因,该枪没有装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