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南挖出东周大墓 墓主可能是鲍叔牙后人

 泺源书院 2016-09-22

济南新东站片区东周大墓的主人是谁?随着两批40多件青铜器现身,这个问题自然成为大家最想知道的事儿。

多位专家学者将猜测焦点指向距东周大墓仅3公里的鲍叔牙墓,他们认为,东周大墓很可能就是鲍叔牙后人之墓,而周边现存的梁王冢以及已消失的数个冢子,可能同属鲍叔牙家族墓。

排除法:东周大墓与南朝檀道济无关

东周大墓所在的梁王庄一带,盛传南北朝时期刘宋大将檀道济在此“唱筹量沙”,梁家庄的村内之河大名本来叫韩仓河,不过当地人称为“梁王河”。此前,河西岸的大土冢(即今东周大墓上方的封土堆),当地人称为“梁王冢”,相传是檀道济的墓。村周边散布的其他不少土冢,当地人也都统称为“粮冢”,传说是檀道济“唱筹量沙”的遗物。历经变迁,如今河东岸尚存一“粮冢”,当地人也称之为“梁王冢”。

东周大墓发现后,人们才意识到,“唱筹量沙”的故事发生于公元431年的南北朝时期,这与东周时期(前770年-前256年)可是差了687-1201年,如果东周大墓的确切时段在春秋时期,那差距可是千把年之遥。

记者查阅了明清时期各个版本的《历城县志》及二十四史之《南史》后发现,志书中并没有对梁王冢的确切记载,“檀道济被封为梁王”正史中也是只字未提,看来这只是个传说,因为村子是梁王庄,檀道济被附会为梁王,村边的古冢被讹传为梁王冢。

“鲍叔牙墓差不多在东周大墓的正南方,到这里的直线距离也就3公里多。现在看,这两座墓都是东周时期,极有可能是同一个时期的。”15日,在古墓发现现场,鲍山街道热爱研究历史的刘阳(化名)先生对记者说,新发现的大墓可能是鲍叔牙子孙的墓葬。据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城东三十里,鲍山下,禹裔有鲍叔,仕齐,食采于鲍,因以为氏……叔牙世为齐卿。”

刘阳的猜测与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的观点不谋而合。16日下午,专程去看过大墓现场并了解到大墓上方原有巨大土冢后,李所长推测说,地方志上记载鲍山一带是春秋时齐国大臣鲍叔牙的封邑,梁王庄一带当时应该属于鲍邑,村子周边现存和已经消失的古冢体量巨大,显然是当时的贵族——鲍氏家族的墓群,而鲍叔牙墓也是这个墓群中的一个。

据李铭介绍,此前在文物普查中,已经在梁王庄附近发现并确定了周代遗存。2012年,位于东周大墓东面的“东梁王三村遗址”就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鲍邑是春秋时期鲍叔牙受封的首邑,像鲍叔牙这个级别的大臣,当时的封邑都不小,有的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的面积。鲍叔牙的子孙埋葬在鲍邑的家族墓地,这是很有可能的。”济南市社科院副院长张华松先生在接受生活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齐桓公时代,为了对抗来自晋国等国家的威胁,把其重要大臣的封邑都布设在西南边境,拥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即齐桓公)的大臣高傒被封到卢邑(今长清一带),成就齐桓公霸业的管仲被封到谷邑(今平阴县东阿镇),协助公子小白夺得国君之位,并推荐管仲为相的鲍叔牙受封的鲍邑,也是在这个战略沿线。

考古是一门科学,可以大胆地假设,更需要小心地求证。东周大墓的主人身份,相信即将展开的考古发掘会最终告诉世人答案。

施工方又上交一批青铜器

记者从多种途径获悉,继15日施工单位向文物部门转交了一宗残缺、破碎的青铜器之后,今天,施工方又主动将一宗品相较好的青铜器上交历城区文物局,总量有二三十件之多。

15日,记者在东周大墓发现地采访时了解到,施工方当场将十来件残损、碎裂的青铜器交给闻讯前去探查的历城区文物局工作人员。当时,施工现场就有工人反映,挖出的青铜器还要多,有人说有一二十件,有人说还要多。言语中比较一致的是,挖出的器物数量不止转交的那些,有些器物看上去较为完整,此事让热爱文物的人们不免为之而揪心。

好消息来了!16日中午时分,济南新东站片区安置房项目施工方主动来到历城区鲍山街道办事处,将从施工工人那里新收缴上来的一宗青铜器交给历城区文物局工作人员,这宗有二三十件、品种丰富的青铜器让文物工作者眼睛为之一亮。加上15日接收的那一宗青铜器,现在总量已至少有45件。据知情者透露,这两宗青铜器里面,能看出器形的,光编钟就有19件,钲八九个,鼎4个,簋2个,罍1个,还有搞不清名称、用途的青铜璧形状器物和方钮十来件。

据考古专家介绍,在周代,鼎、簋和编钟在墓葬随葬中都是有严格的等级区别的,一个墓葬中,仅凭随葬品的数量和配比,就基本能判定墓主人的身份。如编钟随葬中有“天子四套,诸侯三套”的惯例;再如,鼎簋在随葬时的惯例是“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目前新东站周代大墓中收集到的青铜器应该还不是全部,但已昭示出墓主人身份不同寻常,4鼎不合惯例,至少原来应有5鼎,那墓主人就应该是大夫一级的贵族。

16日晚,历城区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在电话中证实了新收青铜器一事,说这宗青铜器在品相上明显比第一批要好,目前出于文物安全考虑,已将它们转交历城区博物馆收藏。16日下午,济南市和历城区文物部门已和济南新东站片区安置房项目建设单位就考古发掘一事展开协商,争取尽快对东周大墓实施考古发掘。

济南市文物局局长于茸当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施工和建设单位能切实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下一步继续配合文物部门的工作,以便安排考古人员尽快进场进行考古勘探。另悉,国家文物局16日已经看到本报相关报道,并向济南市文物部门来函进行督察。

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可以说妇孺皆知。而齐桓公能成就霸业,全靠齐相管仲之改革。这也是家喻户晓。管仲能当上相国靠什么?靠的是鲍叔牙的推荐。中国历史上,靠推荐而成就自己的最有名的人,可能只有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有一个专用成语来表达——管鲍之交。这个成语最早记载于《列子·力命》中,原文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相传,管仲和鲍叔牙最初合伙做生意。管仲家穷,出的本钱没多少,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有人因此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的。”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鲍叔牙屡屡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为了爱惜管仲这个人才。管仲为此非常感动,二人于是结成生死之交。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桓公打败公子纠后,想任用一直追随自己的师傅鲍叔牙为齐相。而鲍叔牙却做了两件事,一是将管仲从鲁国手里救出来,二是婉拒齐相之位,并诚恳地对齐桓公说:“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齐国,有高傒和我就够了。如想建树王霸天下的不世功业,那非用管仲不可!”

齐桓公最终被鲍叔牙说服,拜管仲为相国,管仲任齐相后,力行改革,富民强兵,最终助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