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诗漫议

 江山携手 2016-09-22

散文诗漫议

 

张德明

 

 

 

散文诗不是散文的诗化或者诗的散文化,而是诗与散文的双重超越。一方面,散文诗没有诗的分行但要表达出诗的情绪节奏和意义跳跃,这使得它必须比诗歌更注重语言的锤炼和句式的架构;另一方面,散文诗没有散文的文体自由性和表达灵活度,因为它时刻受到的艺术约束,但它又要像散文那样做到随心所欲,自然灵动,形散神聚,这使得它必须想方设法让散文的叙述语式中时刻流溢诗性之美,从而以诗的意象和气息将散漫的话语蓦然照亮。

由此可见,散文诗表面看来很好操作,很易上手,其实是最难写好的。一首优秀的散文诗,往往是鲜明的文体意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思想底蕴三者相互拥抱而生成的艺术成果。这也难怪近百年中国散文诗史上,再也没有另一部散文诗作能与鲁迅的《野草》比肩了。

 

散文诗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情是散文诗的血肉,理是散文诗的骨骼。有情无理,散文诗会显得绵软无力;有理无情,散文诗会显得死板生硬。情理相融,散文诗才显得气韵生动,丰满而强健。在此方面,泰戈尔的《飞鸟集》、纪伯伦的《沙与沫》堪称典范。

    

散文诗的语言形态是独特的,它既不是诗歌的那种纯诗化语言,也不是散文的那种散漫型描述语言,而是一种准诗化或者说泛诗化语言。对于一章散文诗来说,如果所用的语言太过诗化,那么可能会因诗意过于绵密而导致与读者对话空间的流失;如若语言太过散漫自由,散文诗的诗意浓度就会显得不够充足,其艺术成色就将大打折扣。

    

散文诗的篇幅宜短不宜长。篇幅过长,情绪就将变得松散,意味也会被稀释,最后很可能被人当作并不合格的散文来看待。篇幅不长,诗人就可以在精心安排的字句中把情感与思想最为有效地表达出来。
    
在我看来,散文诗的篇幅一般应控制在150500字之间为宜。

    

散文诗的结构丰富多样,平列式,承接式,递进式,散点式,絮片式,等等。不同的结构选择,依赖于诗人所要处理的情绪的多寡和思想含量的浅深。有时候,一章散文诗可能只有一种结构形式;有时候,一章散文诗会容纳多种结构形式。在散文诗中,单一的结构形式体现着诗人情感的单纯与明了,复杂的结构形式则反射着诗人情绪的繁复和诗歌题旨的多重。


    

    必须重视散文诗的野草传统。这种传统包含这几方面内容:其一,鲁迅先生的《野草》代表了近百年中国散文诗的最高峰,鲁迅在《野草》中的形式创新、技法使用、语言架构和思想彰显,构成了散文诗最为重要的美学传统,构成了今人从事散文诗创作时重要的习学范本;其二,散文诗虽然是一种舶来品,是从外国文学中移植过来的,但它也一直深烙着中国古典文学如晚明小品的传统印记,因此,这种文体也如同“野草”一样有着宽厚而肥沃的传统文化基地;其三,散文诗虽然在文学大家族中身份并不显赫,地位比较卑微,如同“野草”一样,但它自由,灵活,生命力强大,也一如“野草”一样。


    
散文诗和小诗、微型诗一样,本质上都是一种小制作,一种轻文体,尽管它们也不乏四两拨千斤的艺术功效,但总体而言只能算小桥流水,无法拥有洪钟大吕般的振聋发聩之力。散文诗与小诗有时是可以相互改写与转换的,如冰心的小诗:“生离——/是朦胧的月日/死别——/是憔悴的落花,改成散文诗为:“生离是朦胧的月日,死别是憔悴的落花,意义和韵味没有什么变化。泰戈尔的散文诗:“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可改为小诗:“让生命/如夏花绚烂/让死亡/如秋叶静美,也不失原有内涵。

 

著名散文诗家柯蓝曾出版了一部非常有影响的散文诗集,名曰《早霞短笛》,诗歌充满生命的感悟和思想的睿智,如这章:“流动的白云定格在湖水的深处,是一种美。把理想的追求定格在行动里,是一种力量。把自己的失痛的煎熬定格在心灵里是一种磨练。把对你的打击定格在微笑里是一种坚强。把失误定格在内疚里,是一种升华。”

事实上,短笛不单只是柯蓝散文诗的集子命名,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散文诗这种文体的性质与功能的生动隐喻。的确,一首散文诗恰如一只短笛,制作小巧而声音清脆、响亮、悦耳,始终给人带来了悠悠不绝的审美享受。

 

 

刊载于《诗潮》2014年第7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