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光第一步:推敲安放适合当的侧光位置 侧光是从左边还是右边? 如果房间的窗户在右侧,那么光位应该设定在演员的右侧,学生拍电影常见的错误就是搞错了光的位置,所以,布光的第一步就是推敲摄影视点和演员位置的关系,主要光源的设定的依据应该从哪里来。图1镜头侧光从左边来,不符合观众“心目中的自然”,图2镜头侧光从右边来比较自然。 设想好的主要光源,就叫做“主光”,它就成为打光最重要的基本光,这基本设定的位置把握好了,即使一个灯光也可以创造出有表现力的好镜头(图3、图4) 图1 主光方向错了 布光第二步:调节明暗 布光要领是调节明暗 布光效果的原点是主光,确立场景的光源只是决定了主光的方向性,主光的位置不同会生成正侧光、斜侧光、上侧光、前侧光、后侧光,这是没有限制的,是自由的。 那么,在画面中没有光源的依据的环境下,应该根据什么来确定新的主光位置呢? 第一,我们要考虑:1侧光产生影子,2受光面,3阴影面的明暗反差比例。从物体的形态去考虑侧光的位置来打光,要考虑物体上的反光特点如何。为了很好地传达所拍摄影像的立体感和质量感,考虑明暗对比度是最重要的工作。
图4主光应该放在蜡烛的延长部分 其实,主光的奥妙就是处理影子,然后是处理明暗对比度(图5所示)。
我们希望光线所到达的地方会产生明暗关系,并且能够自由的处理明暗反差比例,这就是所谓控制明暗对比的技能。 布光的第二步是调节明暗:“主光”照到物体的右面,其左面的部分会过于阴暗,这时要在左面放置一块反射板进行补偿(图6) 图6 主光加辅光是基本布光 摄影机左边放置一个反光板,给演员添加辅助光。 这种方法就“一举两得”,能以一根灯做两种类别的光亮,但是,反光板必须放置在画面以外。如果“机位”设定为全景,反射光无力到达被摄体的位置,这种情况,为了处理阴暗的部分,必须另外增加一个灯光来辅助我们处理明暗关系。 在布光入门阶段,补偿阴暗的光位,不能放在“主光”相反的位置,应该放在摄影机的正后方,这样正面投射光线,物体投影落到物体后面,利用物体本身来掩盖其影子,因为多一盏灯,必然多一个影子,画面上应该避免产生两个影子,所有辅助灯光放在摄影机背后是理想的,对这个新增加的灯光,叫做“辅助光”,也叫“辅光”。
布光第三步:添加逆光 给演员添加逆光,让头发的轮廓从背景中浮现出来。 作为支配地位的“主光”是必须的,如果能够处理明暗对比度,调节“辅助光”亮度,就可以创造出更加生活感的世界。 图8 辅助性的灯光应该添加描图纸 如果再增加一根灯光可以让物体轮廓更清楚,并且还可以提高表现力,创造物体的质感、量感及美妙的光泽。基于这样的考虑再加一个灯光,称为“边光”、也有称“修饰光”、“润色光”、“神韵光”。 这些灯光,从摄影机方向看去,光位处于演员的背后。灯光师把从演员的背后照射过来的光线,叫做“后侧光”,俗称“逆光”。 布光的第三步是给演员添加逆光,其效果如下图9,能让头发的轮廓从背景中浮现出来。 图9 主光加辅光,再加轮廓光是创造性布光 布光第四步:“画龙点睛” 布光的第四步是“画龙点睛”,就是给演员添加修饰成分的边光,描绘演员脸部色泽如图10所示,增加灯光能够提高影像的表现力,但是盲目粗暴地增加灯光,不仅不会达到效果,反而会发生问题,因此,学生必须牢记照明基础知识。 图10最后给演员添加边光 散射光线的效果 直接照射物体的灯光,叫做“直接光”,因为没有对光线进行任何处理,所有也叫作“生光”。 生光是强力的,它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容易让人感到生硬,具有一种强硬的表征,所有又叫它“硬光”,不过硬光不是坏东西,只是因为比较难对付而已,直接运用到电影表现上会显得太过于生硬。 因此,一般的情况下,打光要挂上一种让光线扩散的材料,使生硬的光线变成了柔和的光线,这个扩散光线方法是照明实践的必要技巧。上面的图片就是一个例子(图7、图8),就像这样,用描绘纸或石蜡纸挂在灯前,或用半透明的塑料纸贴在一个铁丝框上,挂到灯具照明发光部位,这样原本生硬的光就会变得异常柔和,另外,布光会产生多余的“影子”,这是个核心问题,为了避免影子的发生,需要光线柔化技术。 总之,“生食”需要加工才有味道,同样的道理“生光”也需要加工才会变成我们想要的光质,所谓光质,就是光的味道。 今天小编分享的这本满满干货的《电影布光技法》就是我们下牧建春老师所著的 11月2日,下牧建春的日本影视摄影灯光提升实战班, 第二期的报名已经展开了! 你确定不加入我们的课程吗??? 你确定不来学习下牧老师的布光技巧吗? 想学东西,就赶快来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