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得来,到底有多重要?

 北书房2014 2016-09-22

作者:沐沐

来源:MU事务所(mushiwusuo)

摘自沐沐新书:

《你必须有一个不可动摇的第一》

小W把我们几个叫到她家。窝在她家客厅里看《猫和老鼠》。我们从大学保留下来的传统,隔一段时间重温一下,然后一起笑得人仰马翻。这一次,笑着笑着,发现空气里夹杂着小W的啜泣声。

小W跟男朋友分手了。她们高中相恋了三年,又经过了一年异地恋,然后熬过了七年的异国恋。终于各自完成了学业,回到家乡。所有人都以为他们的爱情马拉松要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他们给出的却是一个终止符。

小W说,之前异地恋,见面的时间总是很少,每一次见面都被久别重逢的喜悦占得满当当的,很多问题都被掩盖了。等真的要在一起的时候,才发现,异国的这七年,他们已经走得越来越远。经历了不同的事情,接触过不同的人,彼此都已经不再是当时的少男少女了。

而他们对彼此的印象,更多的是停留在十五岁到十八岁的懵懂期。结束多年的异地恋,天天腻在一起后,发现能聊的越来越少。两个人都意识到感情发生了变化,他们守候的不是一份爱情,只是一份爱情理想。

七年的异国恋都熬过来了,怎么会聊不来呢?七年,人的全身细胞都更新换代一次了,他们两个人都已经不是七年前的人了,何况他们的爱情呢?虽然他们半年前已经订了婚,但是小惠确认,自己不想为这个“爱”了十一年的人披上嫁衣。于是就这么散了。

那小W这七年不是白等了吗?

小W只是幽幽地说:“谁的青春没有搁浅过。我这一次搁浅了七年,我不能再一直搁浅下去。找一个聊得来的人结婚,我的人生才能扬帆远航啊。”

小W多年的守候,败给了“聊得来”。也常听很多朋友说起来对另一半的期望:聊得来就好。若再深问,会认真解释道:真的不是敷衍,聊得来,两个人才能保持在同一频道上。

其实不仅是爱情,友情、亲情也是如此。要聊得来,感情才能深远而长久,经得住时间和现实的考验。

聊得来,到底有多重要?

聊得来是情怀,更是一种需要。

“聊得来”,说起来很简单的三个字,实际上要找一个聊得来的伴儿一点都不简单。曾经看过一段话:“找一个你爱与之聊天的人结婚,当你年龄大了以后,就会发现喜欢聊天是一个人最大的优点。”找一个喜欢跟你聊天、你也爱与之聊天的人,两个人的爱情才可能得以同步和升华。刚过二十岁的时候,以为聊得来只是一种情怀,慢慢才发现,是一种需要。

有一次熟识的几个朋友饭后闲聊,说起来某男的幸福生活。他笑了笑,然后很认真地说:“你们不知道,刚结婚的时候,我基本上每周都要崩溃一次。有时候想想,你们嫂子这样的人也挺好的,很容易知足,也不操心,当孩子妈了还像一个小女孩儿一样,一碰到问题就找我,解决办法只有一句话‘怎么办’。她这种性格更容易快乐。”然后端起酒杯跟大家碰过,一饮而尽。

我理解不了他说的“每周要崩溃一次”是什么意思。后来问哥哥这是一种什么状态。他说可能是不被理解,就会崩溃。

“比如男人做一个策划,满心欢喜,踌躇满志地回家跟太太说起来这次的志在必得,太太只是回答说‘差不多就行了’,或者直接岔开话题,‘晚上去哪儿吃饭’。男人说起来白天打球跟谁扛上了,太太只是说‘多大点事儿,过去了就算了’,这样的对话若成为一种常态,人就会崩溃。这是一种完全没有办法沟通的节奏。都当孩子妈了,还只会问‘怎么办’的太太,需要男人内心很强大,难怪你那朋友会崩溃。”

见我还是困惑,他接着说:“比如,你买了一件衣服回来满心欢喜地穿上问我好看不好看,我头都不抬地说‘多大人了还跟小女孩儿一样’,你唾沫乱飞地跟我讲今天方案汇报的种种威武,我敷衍式地回应‘真棒!走,吃饭去吧’。经常这样,你崩溃不?男女都一样。‘说说话’的需求不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也需要有个人能说说话。”

找一个聊得来的人说说话,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随时会有。所以,人总是很贪婪地需要随时随地能有人说说话才好。

《艺术人生》有一次访谈,朱军问一直单身的演员王志文:“四十了怎么还不结婚?”(这个是多久的节目了)

王志文说:“没遇到合适的。”

“你到底想找个什么样的女孩?”王志文想了想,很认真地说:“就想找个能随时随地聊天的。”

“这还不容易?”朱军笑了。

“不容易。”王志文认真地说,“比如你半夜里想到什么了,你叫她,她就会说:‘几点了?多困啊,明天再说吧。’你立刻就没有兴趣了。有些话,有些时候,对有些人,你想一想,就不想说了。找到一个你想跟她说,就能跟她说的人,不容易。”

是啊,能找一个随时随地愿意和你聊天的人,真的很难。相信有人跟我一样,常常体会到这句话里那种深深的难以言说的滋味。

跟朋友一起喝茶,兴致很高地分享一件事情,你刚开始说,她叫服务员来续杯;再接着说,她问你有没有带面巾纸;再要开始说,她拿起手机回了个短信。然后你沉默了,她让你接着说。你愣了下神,说“说完了”。她问你然后呢,你会回答“没有然后了”。再也没有了分享的兴致。

再比如,当你想说话的时候,拔出去一个电话,听到的却是“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人接听,请稍后再拨”。两三个小时之后,即便这个电话回过来,即便还是同一个人,当时的心情也已经捕捉不到了,想要说的话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只能悻悻地说:“也没什么要紧事,就打个电话……”

聊得来,是一种来自生命本源的渴望。

很多人都说要找一个聊得来的人,若接着深究:“你觉得跟什么样的人能聊得来?”大部分人是说不出来的。

其实两个人能不能聊得来,只有聊了才会知道。聊得来的人不会嫌你话多,重复的话说很多遍,也不觉得无聊;芝麻绿豆大的事,两个人也可以聊得兴致勃勃;甚至中间的沉默,也是一种聊得来。

聊得来,就是在你想说话的时候,能把话说出来,不用拐弯抹角,不用害怕自己啰唆,不用担心打扰到他。在聊天的时候,你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对方这件事情发生了,更重要的是,你的存在感。聊着聊着,痛苦也不那么痛苦了,看不开的事情好像也没那么难过了。或者,什么主题都没有,两个人只是聊得很愉快,你也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慢慢地懂得了一个道理:其实人最害怕的不是不开心,而是失去别人或自我的深层的联结;人最渴望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幸福与快乐,而是尽可能地被别人和自我接纳。

二战之后,很多从集中营里出来的犹太人,选择了自杀。集中营里的艰难都没有把他们打倒,也没有击溃他们的生存意志,但是回到家中却受不了了。有人分析,他们从集中营里出来之后,诉说成为释放压力的方式。当他们讲自己曾经所受的折磨和苦难时,发现周围的人根本理解不了,更不能感同身受,甚至对他们一遍一遍地讲述的那些苦难表示厌烦。最终导致他们精神崩溃。

身体上的痛苦人们往往是可以独自承受的,而精神的孤独,是一个人无法独自排解的。这就需要说说话,需要人懂,需要跟别人或自我的深层的联结。这种联结,来自亲人那里,朋友那里,爱人那里。

我上大学离开家乡之后,每次回家都要跟妈妈挤在一张床上,像姐妹一样聊天,一直聊到天亮。有时候,爸爸会叫我坐下来,我们不看电视,不吃东西,只聊天。这样的聊天,是一种深化感情的方式,让亲情更宽广。

为什么大学舍友的联系会那么紧密,毕业很多年还会有一种特殊感情?我想跟每天同进同出、深度卧谈有关系。路过好朋友的城市,总是可以躺着聊上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不觉得饿也不觉得困。也许长聊过之后,能记得的有效信息并不多,但是聊的过程很享受。而跟你特别能聊的这个人,在心目中的地位也必然会不同于旁人。

恋爱中的人,更需要满足彼此“被接纳”的渴望了,需要能一起说说话谈谈天,要不然怎么说“谈”恋爱呢?做了噩梦惊醒的时候,凌晨三四点,男友在电话那头接起电话轻声安慰,带着困意却没有丝毫的不耐烦。然后听你支支吾吾、反反复复地讲完梦境。直到你握着电话睡着了,那边轻唤名字确认之后,才挂掉电话安然入睡。这难道传达的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接纳吗?

一直觉得人的内心,在本质上是孤独和寂寞的。我们需要一个“聊得来”的人来依偎着取暖,那种被认可和被接纳的感觉,便是刚刚好的温度,温暖我们的内心和灵魂。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找一个“聊得来”的伴儿,陪我们一起,走过严冬和酷暑,走过喜悦和悲伤;一起把岁月变迁,走成一世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