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居士。 早年曾因战乱移居上海,经由书法家朱复戡引荐,拜曾熙为师,而后,又拜李瑞清为师,“南曾北李”对其学艺的启蒙之路影响极深。张大千画风自成一格,因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 1949年旅居海外,1976年定居台湾,将正宗中国画传至台湾,并与黄君璧、溥心畲有“渡海三家”的美称。他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国际知名度的画家之一,也是争议极高的人物,其艺术声望、地位高超,一生充满传奇,影响不容小觑。 综观其一生,张大千生命历程丰富,曾赴日学染织,也曾入寺为僧,更于敦煌洞窟临摹两百多张壁画等等。1983年,适逢张大千逝世百日,将台北故居(摩耶精舍)捐给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管理,并成立“张大千先生纪念馆”,将其一生艺术成就及风采,留给世人缅怀。 玉照山房图 镜心 1965年
欠缺意境仍受推崇的艺术道路 谈及张大千的艺术历程,他借古开今,以师古人,师心为典范,认为“画家就是上帝,不为万物所驱”,造化在我手里,不被万物所驱使,心中若有个神仙境界,那么就可画出一个神仙境界,他作画讲究从传统出发,致力于传统水墨的求新求变。 张大千的艺术天赋极高,作画的用功程度也极高。陈传席在评张大千著作《画说》中提及关于绘画到底是天赋重要?还是用功重要的问题。张大千明确指出作画应讲究“七分人事三分天才”,他认为用功是最重要的,天赋是居于次要的。在此论点上,张大千临摹古人作品,其临摹用功程度和出产数量,堪称无人能匹敌。不断的临摹,这是他对作画的认知,也是他作画的态度。 由于早期拜师曾李二人,受其二人喜爱石涛、八大山人艺术的影响,因而对石涛、八大山人作品临摹数量最多,特别是石涛作品,其仿石涛的赝品,惟妙惟肖,与真迹丝毫不差,因而被人誉为“石涛再生”。晚年画风再变,独创泼墨泼彩技法,以西方绘画的抽象语汇为基础,体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象精神,构建绘画体系新形貌,成就画家自觉的艺术实践。 仿石涛山水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张大千终其一生艺术造诣并不高,甚至被后人评价其艺术定位只达二流画家的水平。然而,最令人推崇的竟是他大量的书画伪作,他伪作无数古代书画名家作品,并刻造画家私家章,盖之,以假乱真,就连故宫里的书画鉴定家也难以识别。时至今日,世界多数博物馆都有收藏他的伪作,国家地理频道曾拍纪录片《赝品王国》(Faking China),更封他为赝品大师。 著名鉴定家傅申对研究古代书画家作品抱持慎思、明辨的态度,他研究董巨画派,将海外收藏巨然的作品,鉴定是张大千画的。另外,也曾因研究徐渭、八大山人的作品,而经常碰触张大千的伪作。 对傅申而言,研究张大千的作品,能把他的假画全盘拖出是一件极度困难的事情。他形容张大千是血战古人,过关斩将,从石涛、八大山人到董源,再到后来的敦煌。他认为张大千的仿古之作是要向古代名家挑战,也是要向世界各大博物馆和国际上的书画鉴定家们挑战。张大千对他的伪作,更秉持着大方开诚布公的状态。 傅申又说,张大千的伪作程度就像孙悟空一样,只要拔一根毫毛就可变成另外一个人。这种毫毛也会有相同基因,他将毫毛比喻为一个人的作画风格,会有共同特征,也会有相同习惯,这就是书画鉴定中的DNA。傅申认为张大千的伪作是他用来研究、学习、临摹、仿古的一个副产品,在艺术市场中,也具有经济效益。
由于张大千高超的伪作技术,仿古作品几可乱真,尤以仿石涛画作最为逼真。因此,在他的伪作事迹中,不仅让多数鉴定家头痛不已,更有丰富的轶闻趣事。上海着名地皮大王程霖生,就以专收石涛作品而称着。程霖生曾请张大千鉴定真伪,张大千声称该作为己游戏之作,劝程不要买。数次以后,张大千与古董串通,以假乱真,骗取程霖生13000元,其后更戏称程所收藏的一百幅石涛作品,有七八成是他画的。 1925年,张大千声称画家陈半丁所收藏的石涛精品册页都是他画的,他用“假石涛”换取“真石涛”的作品,并躲过了鉴定家黄宾虹的法眼。他所仿梁楷之作《睡猿图》更骗过了吴湖帆、叶恭绰等鉴赏家。齐白石对其伪作之风极度厌恶,嗤之以鼻。有次,张大千前往拜访,齐竟闭门而拒,不召见接待,只因张大千造假太过无耻。 1944年,在成都轰动一时的“张大千收藏古书画展览”,从黄公望到八大山人、石涛等等,张大千拥有石涛最多的真迹,莫约五百幅,这是他以假乱真换取而来的收藏真迹。 1999年,高居翰掀起国际学术风波,他对大都会博物馆馆藏作品传董源《溪岸图》提出14项指控,其中认为该件作品为张大千伪作,原因在于作品曾落入张大千只手,真假之辨更长达数十年大论战。 董源《溪岸图》大都会博物馆藏 张大千毕生向古人挑战的作画态度,其高超的伪作功力,更有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他是一个人品与画品皆备受争议的画家,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绘画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更展现出高度的艺术价值,有其艺术贡献,无论是集传统绘画大成者,重新描绘敦煌壁画,或是影响甚深的泼墨泼彩技法,特别是他高超与留下无数的伪作精品,都有其不可抹灭的历史地位。
-完- 书画︱收藏︱鉴赏︱国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