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陶渊明、李清照诗词中的菊花意象浅析

 雅琳820 2016-09-23

陶渊明、李清照诗词中的菊花意象浅析  

2014-11-21 20:51:18|  分类: 舒怀悦己 |举报 |字号 订阅

 

    

陶渊明、李清照诗词中的菊花意象浅析 - 林夕 - 夕林阁

 

陶渊明、李清照诗词中的菊花意象浅析 - 林夕 - 夕林阁

 

陶渊明、李清照诗词中的菊花意象浅析 - 林夕 - 夕林阁

 

陶渊明、李清照诗词中的菊花意象浅析 - 林夕 - 夕林阁

 

陶渊明、李清照诗词中的菊花意象浅析 - 林夕 - 夕林阁

 

陶渊明、李清照诗词中的菊花意象浅析 - 林夕 - 夕林阁

 

陶渊明、李清照诗词中的菊花意象浅析 - 林夕 - 夕林阁

 

陶渊明、李清照诗词中的菊花意象浅析 - 林夕 - 夕林阁

      林夕摄影

 

         花,天地灵秀之所钟,是世间美好事物的象征。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风骨、不同的精神意蕴。如古人言 “梅标清骨,兰挺幽芳; 茶呈雅韵,李谢浓妆; 杏娇疏丽,菊傲严霜; 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 玉树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塘; 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 花的意蕴由花儿自身的特质和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交结而成,体现在诗词中的花的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有了其独特而美妙的审美价值。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菊花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菊花品格高尚,不奉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挺立不落,依然含香露芳。菊花代表一种精神,象征一种飘逸,一种性灵,一种人格魅力。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就非常喜欢描写菊花,或以菊花自况,表达孤标傲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甘愿清贫自守的高洁情操;或以菊花飘零,隐喻人生孤苦、内心忧愁、苦闷难以释怀的凄凉无助。这两类诗歌,以东晋陶渊明和两宋之交的李清照为典型代表。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他的诗描写田园风光,山水景致。诗风恬淡清新,语言朴实无华,与魏晋时期诗中盛谈玄学的世风格格不入,对后世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作出了开启山林的作用。东晋末年,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他天生傲骨、清高孤标,看不惯当时世俗的时风和腐败的官场,在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回乡,隐耕田园,直至终寿。他在归田的二十多年中,一直躬耕自种。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家位于庐山下的栗里村,每到秋来时节,南山上到处绽开的野菊,竞芳争艳。他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饮自斟。他饮酒高歌,击节赞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以愿做霜下杰,学习菊花的品格和气质来勉励自己。后人以陶渊明具有这种不羡慕荣利,志存逸士之节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李清照无疑是伟大的。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一个女子能够摆脱礼教的束缚,自由的表达内心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各种审美体验,而且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无所畏惧的勇气赢得了世人的认可,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李清照出生在封建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开明的封建文人,她青年时代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诗词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李清照的词作,经常出现菊花的意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黄花”即是指代菊花。李清照这些词作表达的主要是思念的淡淡忧伤和感时伤怀的悠悠情思。李清照和其丈夫赵明成感情甚笃,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经常唱和诗词,一起搜集古玩,研究金石,清照对丈夫十分依恋,丈夫宦游外地以后,她一个人独守幽闺,内心忧愁孤寂,形容枯槁,竟然比“黄花”还要瘦,实在可怜。丈夫过世以后她一个人孤苦无依,更因为遭遇金人入侵,国家山河沦丧,故乡沦于外邦之手,而其本人又随着南下的朝廷颠簸流离,饱尝人间辛酸,因此就有了“憔悴”、“飘零”的感觉,悠悠情思,溢于言表。

  在陶诗和李词中的菊花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审美情趣。陶诗中菊花代表恬淡怡然,清高纯洁,高雅倔强的品格。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哲学——宁愿清贫出世,也不愿向污浊的世俗妥协,折射出的是一种隐士情怀。李词中的菊花代表忧愁孤寂,孤单苦闷,飘零憔悴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情感体验,一种人生感怀,反映的是一种非传统意义上的思妇情怀。两种不同的审美取向,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性别的两个文学大家对于同一审美意象的两种价值评价。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他满腹才华,和传统的封建文人一样,深受儒道两家文化的影响,在其内心深处,是渴望能够积极出世,建功立业,“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他并不是从一开始便要和世俗妥协,为了生存,为了心中曾经的理想,他也试着融入官场,但是现实的黑暗和腐朽,和他与生俱来的天生傲骨、清高孤标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于是他选择了离开,唱着“归去来兮”的歌谣,他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终日劳作、饮酒、赏花,过着平淡安宁的生活,还在自己的笔下,勾画了他心中全部理想之所系的所在“桃花源”。陶渊明的人生轨迹,在中国古代有着典型的代表意义,个人认为陶和后世以“梅妻鹤子”著世的林逋在实践意义上,完整地践履儒家哲学体系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陶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男性,担负着传统伦理赋予的特殊地位,他的追求只可能是功名和自己人格的完善,而不可能过多地纠缠于个人的情感,因此在陶渊明的笔下,菊花总是恬淡悠然、竞芳争艳的。“秋菊有佳色”,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你看,多么美丽的菊花,在秋日的阳光下,摇曳生姿,婀娜美妙。诗人清高、卓然不群的品格就在一朵朵菊花的幽幽清香中散发出来。

  而李清照经历了两宋的交替,一生可以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李清照在一定意义摆脱了传统伦理道德对于女子的束缚。她的才情、她的智慧可以让她自由的挥洒文字,表达情感。但是当时的大环境并没有改变,李清照虽然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机会,但是封建礼教并不允许女子过多的抛头露面,她的生活也不可避免的被束缚在深宅大院中,不可能广泛的接受社会,“庭院深深深几许?”就表达她的无尽幽思和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在封建社会中,一个女子只能依附于他的丈夫,她的生活的全部的意义基本上就是爱情和“相夫教子”,其他经济仕途的事情女人是不必要太多关注的。李清照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女性,她的生活当然也被囿于闺阁和家庭中,她对丈夫的依恋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当丈夫宦游异地,她倍感孤寂,“为伊消得人憔悴”,“人比黄花瘦”。而当丈夫早逝之后,她更加感到孤苦无依,在“冷冷清清”中“寻寻觅觅”,幻想再次拾掇起往昔的快乐生活,重温和丈夫在一起的欢声笑语,然而找到的却只是满地堆积的黄花,“梧桐细雨”中点点缠绵幽思折磨着她。女人是脆弱的,而现在清照却要独自承受国破家亡的无奈现实,她的痛苦,别人如何可以完全领略。从女人当时的社会角色和其特有的细腻情感上分析,菊花在易安的笔下有着和陶诗不同的价值评价也就不难理解了。

  恩格斯提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个著名的论断,在这里我在分析陶诗和李词的时候,也想杜撰一句话,菊花意象在陶诗和李词中的不同情感象征,恰好符合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情感。

文:Indescribable Frame Of Mi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