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玉新:记叙文写作:写事要有点波澜

 江山携手 2016-09-23

写事要有点波澜

张玉新  卢军良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对高中的学习生活尚有陌生感,面对语文学科学习方式的转变还不够适应,这不仅表现在阅读上,也表现在写作上。初中阶段的作文课,虽然也写过许多记叙文,但多是600字左右的简单记叙文,从文体分类上看,又都是狭义的记叙文;高中阶段要求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字数在800字左右,从文体上看属于广义的记叙文。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有待提高。就普遍情况看,学生需要观察的方法,又需要提高认识能力,也需要记叙文写作的相应技巧。但是应该明确,作文的源头是生活,技巧不是作文的根本。

目标定位

1.从知识上弄清广义记叙文和狭义记叙文的区别,明确高中阶段的记叙文写作应该以狭义的记叙文为主,但不排除写广义的记叙文。

    2.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有特点的记叙方式。

教学简案

写事要有点波澜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前请同学们阅读了教材中“表达与交流”的“‘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并请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评价,不知大家有什么感受,可以说出来,共同研讨一番。这节课我们就从教材出发,共同探讨如何写事。

二、教材内容辨析

此部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可能的情况是对教材内容的赞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明确:

1.       教材内容存在对记叙文定义不清的问题。记叙文是通过真实地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并列的三种文体,以主要的写作方法为文体命名原因,是舶来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章三分法本来是指向非文学作品的。但是,目前对记叙文概念的涵盖又是比较宽泛的,它不仅包括了上述的情况,还包括历史上的记史、山水人物记、笔记文、以及日记、年表、世系谱;还包括现代的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速写、游记、参观记、回忆录、传记、年谱、大事记等。以上是狭义的记叙文,其实文学作品中的散文也涵盖在内。广义的记叙文还包括叙事诗、虚构的小说等文学作品。这样看来,无论广义还是狭义,都与文学体裁的四分法构成交叉关系。这在一定意义上给教学造成了混论。而教材中关于记叙文的情况,也没能说清楚基于狭义的记叙文写作还是着眼广义的记叙文写作。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我们一般强调的是狭义的记叙文写作,那就必须强调一个情况:要真实,不能虚构。

但是,高中的作文教学中,也涉及到文学作品的创作,这就要求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可以虚构。

这就造成了矛盾,就要求我们分清楚自己所写的记叙文是那个类别的。如果是狭义的记叙文,就不能虚构;如果是文学创作,就必须虚构。追难以把握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也就是不完全真是,有了虚构,又不是文学创作。

2.“话题探讨”部分的内容失当。编者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但文章写的是阿长,即是在写人,而不是记事。虽说写人记事没法截然分开,当年本课强调的是记事。因此此例不当。第二个是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想要证明的观点是“社会事物又是不断变化的”。同学们知道,塞翁失马这则寓言故事中本身就蕴含着“社会事物又是不断变化的”这个命题,而寓言故事往往不是真是发生的事情。那为什么不举一个真是的事例证明这个观点呢?可见思维上的欠缜密。

3.“写法借鉴”部分的举例失当。编者使用的例子是《生命中的大石头》,在美国的MBA教学中也有这样的一堂课,但故事的源头是佛经。如果所说的时间专家的那堂课是真实的,则事情经过本身就是具有波澜的,时间专家就是为了让他的实验有波澜,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作为文章,真是记录就可以了。但编者说:“试想,如果时间专家一开始就连续不断地把大石块、砾石、沙子、水倒进去,接着就点明人生的道理,文章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文章”二字混淆了时间专家和写这篇文章的作者。这件事不在于时间专家怎样展示自己的实验,即便是像编者说的那样“如果时间专家一开始就连续不断地把大石块、砾石、沙子、水倒进去,接着就点明人生的道理”,文章同样也可以是精彩的,时间专家可以回过头来分布阐释其中的道理。要知道,波澜并不仅仅表现在事件过程中,哲理的阐释过程同样具有波澜。

    编者使用的《小城故事》,应该算是狭义的记叙文,是真实发生的事情;第二个《麦琪的礼物》则是欧·亨利的小说,是文学作品,属于广义的记叙文。

4.配图与内容无关。配图是一张摄影作品,就叫“黄河九曲”。我们知道,这个“九曲”并非正好九道湾,是言其多。那么这幅摄影作品就是为了解释课题中的“黄河九曲”吗?实在没有必要,太过简单和肤浅。

以上分析说明,作文不是按照什么课本或作文指导之类的书就能学会的,关键是自己动脑,具体实践,不要迷信任何纸上的东西。古诗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三、具体指导

门径指引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中国的园林,往往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断展现“山重水复”,又不断展现“柳暗花明”。写文章也是如此。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名著名篇在叙事中很注重写出波澜。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杨志、鲁智深等人物命运发展的起起落落,施耐安的巧妙设置令人叹服。《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生际遇几番变化,情节戏剧性的推进紧紧牵系着读者。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契诃夫的《变色龙》,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妙也都在于情节的波澜起伏,形成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同学们在描写一个事件时,缺少的正是这种写出波澜的能力。我们往往平铺直叙,轻描淡写,展示不出事件本身丰富、变化的面貌。有时为了情节曲折而生编硬造,留下很多莫名其妙的文字。能否写出事件的波澜,既反映出我们是否具备细致观察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也能看出我们是否具有必要的想象力和描摹能力。让我们在名著名篇的导引下,从学习开始,调动生活的积累,在写作训练中不断实践、发展叙事的能力,使文字在我们的笔下获得生命的活力。

要点指津

     有波澜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但是,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方法,才能巧妙地显示出事件的波澜。下面教大家几招,关键在于如何在写作实践中运用,切不可拘泥成法。

1.悬念法:悬念法又称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

    2.抑扬法:“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叙述中,先让情况尽量向某一个方向发展,造成对后面情节的一种充分的反向蓄势,然后使情况向相反的方向陡转,从而形成落差和波澜,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抑扬法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3.伏笔法:伏笔,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作的提示或暗示。与这种提示或暗示呼应的就是照应。有伏笔就有照应。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主线贯穿始终,结构更加严谨。

4.巧合:巴尔扎克认为:“偶然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性就行。”对生活最精彩的艺术表现,就在于对带偶然性现象的把握和描述,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个别现象,揭示事物普遍性的规律和实质。巧合,既能更集中、强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魅力。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于文章的曲折生动性的追求,也要以如何有助于达到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为依据,切不可单纯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违背客观真实故作惊人之笔。

 经典品鉴

“写事要有点波澜”中的“波澜”主要表现在情节上。写作之前,要充分考虑到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与变化性,构思、预设好事件的转折点,在整体把握事件的基础上,确立写作的中心,然后运用恰当的叙述技巧,以实现艺术表达的理想效果。下面的三篇文章,无论从事件的整体结构上还是艺术技巧上,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伏击

                             傅昌尧

城里人精,城里人懒,城里人喜欢当老板。

老板是个女的,开了家音乐茶坊,要找个打杂和看门的。女老板来到外来民工市场,转悠了三天,才看中一乡下少年,他叫木伢。女老板说,木伢你听着,白天你在茶坊的后屋干杂活,随叫随到,叫干啥就干啥,不许偷懒。

木伢不敢看女老板的脸,低头应道,晓得。

女老板说,你长得又凶又丑又土,可不许随便进前厅,免得让客人见了吓着,影响我的生意。

木伢点头,晓得。

女老板又说,晚上,客人走了,你就睡在前厅看门,关好门,不准出来。不准把你的老乡招来串门,发现一次,扣你半年工资。

晓得。

女老板说完了,木伢还低着头。干活去吧!女老板说。

木伢抬头偷睨老板一眼,脚步犹豫了一下。女老板像是忽然想起来了,说,对了,工资每月三百,干一天算一天。

木伢心里一热,他们家在山里苦一年也挣不到三百。木伢心里快活极了,怎么拼命干活也不觉得累。老板心里也高兴,当月多发了木伢十块钱,木伢说你数错了。老板一笑,没错,奖金你懂不懂?木伢还是不懂,说好了,怎么多给十块?木伢往家里寄钱时,留下了十块,他怕老板啥时不高兴了,要回去,到时拿什么还她?

老板以前吃过乡下人的亏,当然也时时提防着木伢,因为乡下人开始都挺老实,时间一长,就跟着城里人学坏了。

几个月后的一天夜里,老板关门打烊后,故意走了一段又悄悄潜回茶坊,因为她发现木伢当天有些异常,像是有什么心事。老板要伏击木伢。

果然,老板老远就发现茶坊里的灯重新亮了,心里一惊,这么晚了,他不睡觉干啥?待靠近茶坊门口,听到了里面的音乐声。老板心里的火腾地撞上脑门,正要踢门进去,忽听里面木伢在说话。老板将耳朵贴了上去。

木伢的声音:爹,娘,今天有人在我们这里过生日,可热闹了。我忽然记得,我也是今天生的。可这么多年,我从来就没见你们给我过生日。都是人,为啥城里人能过,我们就不能过?不都是从娘肚子里生出来的吗?开不起生日晚会,在天井里煮一锅汤面,把同村的伙伴们叫来一块儿喝,也喜庆啊!我来城里快半年了,可还不知道城里是啥样?老板走了,我就把同村的伙伴都叫来,帮咱过生日……

老板听到里面搬动沙发的声音,木伢说,大头你坐这,水根你坐这,兰花、小米、水芹你们几个女的坐这边,离二秃远点,他一会儿就要捣乱……老板在门外气得直咬牙,这个木伢!就差没把他们村子也搬到茶坊来了。木伢又说,你们会跳舞吗?不会?嗨,怎么进城半年了还不会跳舞?!我早会了,兰花我教你。不会跳的,就边喝饮料边看着我跳。这叫罐装啤酒,外国的。石头,你怎么连易拉罐都不会开?来,我教你,拽这个小圈圈,你瞧,砰!喝吧喝吧,敞开肚皮装!

老板心疼得浑身肉跳,她再也忍不下去了,掏出钥匙一拧,卷闸门愤怒地蹦起老高。木伢,你现在就滚!女老板还没进屋就吼道。滚!可她定睛一看,愣住了,朦胧的灯光下,当间就站着孤伶伶的木伢,四周围了一圈沙发,每个沙发上都放着客人扔下的空饮料罐。
    木伢被老板的突然袭击吓傻了,半天才扑通一声跪下,老板,我……晓得错了……饶了我这一回吧!

女老板忽然喉咙发硬,鼻子一酸,哽咽道:木伢,我是……来给你过生日的……

(选自《民间故事选刊》2005年第05期)

                                                                                 

写出波澜,涉及到合理的选材,材料要符合生活逻辑,反映生活真貌,不要为了兴波澜而随意写一些离奇无关的情节。这样,事件虽波澜起伏,但文系一线,事件有明确的主旨,能够为揭示中心服务。

设悬念、造误会:小说有一个漂亮的结构。作者设了一个悬念,先不惜笔墨,渲染木伢生日聚会的热闹和女老板的愤怒,形成误会,把读者的思路引入一个预设的歧途。然后突然揭开谜底,抖出一个完全出乎读者预料的结果,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使得我们走近了木伢们游走在城市边缘的生活和情感,了解了他们内心的渴望与孤独。悬念与误会,使读者获得了阅读的愉悦。

 

文章引用自:

一枚古钱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故乡。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得蛮不错,弗朗科·雷勃因为中了毒气,健康始终不曾恢复.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是贫苦。弗朗科·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每年,这些老战士要举行一次团聚。有一年,他们在朱力斯·格兰汀家里聚会。格兰汀长得胖乎乎的,钱袋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一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来客们坐在长桌上—一传着观赏,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古金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忽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

众座哗然。指责的指责,否认的否认,最后.有人提出抄身的建议。大家深表赞同,只有雷勃反对。朋人们无不为之惊讶。

“你不同意抄身?”格兰汀问道。

雷勃涨红着脸说:“是的,我反对抄身。”

“你是否明白,拒绝抄身意味着什幺?”金币的主人不客气地追问道。

“我没有偷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抄身。”雷勃回答。

尽管如此,抄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口袋翻开,等着搜查,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注意力又转移到雷勃身上。

“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吧?”格兰汀问道。雷勃默不作声。主人气呼呼地走出了房间,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人们有意避开他。雷勃更穷了。不久,他妻子也离开了人间。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格兰汀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古金币。

真相既白,格兰汀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他急忙跑进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当时何必反对抄身哩?”格兰汀嗔怪道。

雷勃那滞呆的目光停落在格兰汀的脸上。“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跟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啊。”(选自《现代世界短篇小说选》 安徽出版社)

                                                                                   

我们平时写记叙文,往往只注意叙事有条理、线索清晰、结构完整,看不到曲折和起伏。这样的文章虽然也使用一些叙事的手法,但读来总是缺乏点情趣。好文章是指叙事时有张有弛,起伏错落,能够调动人们紧张的心情,以吸引读者。

埋伏笔法,设悬念:这篇小说波澜起伏、回旋跌宕。开头设置了“生活贫苦”而“自尊心强”、“我没有偷金币”以及“狼狈退出”三处伏笔,与结尾“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密切照应。

聚会上金币“不翼而飞”,平地起波澜。雷勃一再坚持反对搜身,文章由此产生了悬念——雷勃到底是不是偷了金币呢?找到金币,雷勃洗脱贼名。情节由暂趋平缓。但笔锋一转,“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情节发展实在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我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选自《美国短篇小说选》中国青年出版社) 

                                                                                

悬念在一切叙事文学中都具有神奇的魅力。李渔《闲情偶寄》曾说:“戏法无真假,戏文无工拙,只是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好戏文。”

设悬念:一个手持50万美元的人到银行办理一笔一美元的借贷,这项业务连银行行长都感觉蹊跷,作者着实成功的设置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引发了阅读和探得究竟的兴趣。答案是一个精明智慧的商人的商业运作。由不解到恍然大悟,由设疑到解疑,这篇小说左右着读者的思考,情节出人意料,是小小说创作的成功典范。
 
记叙文的选材与组材 教案教学设计
 
[转载]张玉新:记叙文写作:写事要有点波澜 <wbr> <wbr> <wbr>记叙
【教学目标】
能够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材,并且能够有效地对原有素材进行改进,学会修剪、嫁接、移植的组材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例文的分析掌握修剪,嫁接,移植的组材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
二、学习选材的方法。
     1、真,有积极意义;
2、小,有典型意义;
3、实,有独特感受;
4、新,有真切体验。
三、学习组材的方法。
1、学生阅读【例文1】,梳理主要的故事情节。
【例文1】
就在那一瞬间
那天早晨,天阴沉沉的。妈妈说可能要下雨,让我带伞。说不清为什么,我就是不想带,心想,下雨怕什么。
    下午快放学时,天空乌云翻滚,不久,豆大的雨点就“噼里啪啦”地落下来了。同学们掏出伞,三三两两地回家了。
我站在校门口,想一口气冲回家。谁知雨越下越大,路面上竟有了积水。我正发愣,忽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的眼帘。哦,是妈妈,是妈妈送伞来了。就在那一瞬间,我被母爱感动,我的眼眶湿润了。


情节:
(1)妈妈让我带伞我就是不想带。
(2)放学时同学撑伞回家我无奈。
(3)为难时分妈妈给我送伞来。    

2、学生阅读【例文2】,学习修剪的组材方法。
  【例文2】
就在那一瞬间
“亮亮,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你上学记得带伞哦。”刚要出门,妈妈就跟着唠叨开了。
“我不带!”我不耐烦地扔下一句,转身要走。    
    妈妈冲出卧室,一把抓住我,将折叠伞塞进我手里。我推了回去:“妈,烦不烦?下雨我就冲回来。”妈妈又往我包里塞。我愈发不耐烦,顺手一挥,“啪”的一声,伞落在了地上。我转身而去,
留妈妈一人呆在阴沉沉的过道里。这段日子以来,不知为什么,我就是不想听到父母的声音,仿佛他们一 开口,就会有几座大山压到头顶,仿佛一听话,就又会变成小孩子。可是不知为什么,这一瞬 间,自己心里总会酸酸的,一个个儿时与父母亲昵的镜头就会跳到眼前,挥之不去。

修剪法,即根据素材先概括主要情节 ,看哪个情节可以挖掘出独特立意,然后抓住这个情节重点写,其余的略写。

3、学生阅读【例文3】,学习嫁接的组材方法。
【例文3】
就在那一瞬间
那天放学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雨。早上妈妈叫我带伞,我偏不带,这会儿只能发呆
站在校门前,我茫然地看向远方:妈妈从去年金融危机失业后,就在一个特别苛刻的小公司打工,每天很晚才到家,中途不许请假。今天一早,妈妈给我做好早饭,放好伞,可我就是不肯带。唉,此刻妈妈也一定很着急吧。可是,那是谁呢,朦胧的雨雾中那个匆匆的身影?是妈妈,妈妈来接我了。“妈妈,你怎么来的?老板不会骂你吗?”妈妈轻轻一笑:“不管他了,总不能让你淋雨呀。”妈妈没说什么,可我知道她一定被训斥了。就在那一瞬间,我好后悔,为什么我不能替妈妈着想一次呢?


嫁接: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一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 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
4、阅读【例文4】,学习移植的组材方法。
【例文4】
就在那一瞬间
窄窄的土路上,妈妈撑着一把红伞来了。亮亮在校门口等了好久了。这个偏远的培智学校没有多少学生,亮亮今年十五岁,上小学三年级,算这里的好学生了。可亮亮常常情绪反复,让人无奈。今天早上,妈妈叫他带上伞,他就是不肯,现在只好送。
朦胧的雨雾中,妈妈的红伞特别耀眼。亮亮冲到妈妈身边,气呼呼地说:“你怎么才来呀?我等你半天了。”妈妈笑了笑,拍拍亮亮的头,说:“好儿子,妈妈还给你带好吃的呢。”“我才不要呢。”亮亮一甩头,拿过伞就走,妈妈在雨里小跑着紧跟在后面。
这一瞬间,谁能深深体会到:有这样一个孩子的妈妈是多么不容易啊。

移植:很多文学作品都采用了移植的方法,换掉时代、背景、人物,本质上反映的还是作者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时空错位,可读性强、发人深思。

四、学生阅读【例文5】,用自己喜欢的组材方式对例文进行改写。
    【例文5】
就在那一瞬间
我家离学校较远,我每天乘公交车上学,对公交车上的故事特熟悉。
那天我又背着大书包挤在公交车里,车摇晃得厉害,我身边一位老人总站不稳,我费力地扶着她,四处找寻可能让座的人。可是坐着的人都像被焊在了座位上,一动不动。老人家就随着车的颠簸来回晃悠。忽然,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老奶奶,你坐在我这儿吧。”原来是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     
就在这一瞬间,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助人为乐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青少年可要将它发扬光大啊。

五、作业。
根据所给题目,结合自己积累的作文素材,有效的组合完成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题目]:
1.请以“多想告诉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文体不限。
② 字数不少于600 字(如写成诗歌,则要求不少于16 行)。
③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 题目:总想为你唱支歌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学校名。③不少于600字。
3.请以“留住那份纯真”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不得抄袭;④字数控制在600—800字之间;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4. 有你真好
5. 那一次,我真的被感动了
6. ____________让我陶醉
7. 心中的那份爱
8. 竭尽全力
9. 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

【板书设计】
记叙文的选材与组材
        
真: 要有积极意义                        修剪
 选材   小:要有典型意义                组材     嫁接
        实: 要有独特感受                        移植
    新:要有真切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