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构9大传世名帖

 木头1018 2016-09-23

渔公子曾试问:究竟什么样的书法能称之为好?看了如下这些帖子,似乎有了答案:能令人久久凝神,体会书写者所描绘的情境与他的心情,我想就是好书法了。



1.《赤壁赋》





这是苏轼精品的代表作,纸本,行楷书。东方第一才子李小龙对此贴如是评价:“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


李小龙道出了这幅帖的精妙之处:将书写的笔法与墨的规律运用自如,呈现出方整中流动的气势。特别是用墨虽浓,但灵活不滞,看去平平整整,实则玩味无穷。



2.《兰亭序》





《兰亭序》的名声传了近千年,它不仅作为“天下第一行书”而存在,其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也造就它的这般影响力。


这幅帖的章法、结构、笔法自不用说,接近于完美。后人评价其“右军字体,古法一变。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而它也是王羲之这位大书家艺术境界的最高体现,作品中透露了他为人的气度、胸襟与情愫,所以是王羲之赋予了《兰亭序》灵魂,《兰亭序》便造就了他的“天下第一行书”。



3.《唐诗草书卷》





此贴为元代鲜于枢作,草书。他写草书的秘诀在于:将笔离纸三寸,取其指实掌平虚腕法圆转,这样写出的字则飘逸飞纵,体态自能绝出。


再回望细观,确有悬腕回锋之妙。



4.《祭侄稿》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安史之乱使得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而颜真卿闻后命人到河北寻访侄子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了这篇祭文。


作者书写《祭侄稿》时的心绪可想而知,故整幅卷面并不清爽,笔迹也颇为急促,涂抹、删补的痕迹断断续续。 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浮于纸端,开始时作者尚能驾驭住自己的感情,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激愤,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痛失亲人之悲,跃然纸上。



5.《自叙帖》





《自叙帖》 为怀素所写,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以及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


全帖七百余字,一气贯之,洋洋洒洒,笔意纵横,如龙蛇竞走,书法艺术的韵律美,从《自叙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尽管给人迅疾骇人的感觉,但每字点画体势都淮确地体现了草书法度,显示出作者精深的功力。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6.《伯远帖》





晋代王珣的《伯远帖》是历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的作品 ,内容为王珣写给亲友的一通书函,而卷前引首存有乾隆御书:“江左风华”四大字,且有“乾隆御笔”一玺。帖中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


细赏此贴,笔画写得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7.《张翰思鲈帖》





《张翰思鲈帖》亦称《季鹰帖》,欧阳询书,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妙在以险取胜。


细看字的重心压在左侧,然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



8.《颜勤礼碑》


  



此贴为颜真卿的楷书名作,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独特的风格既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国况,也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朱长文则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9.《洛神赋》





此卷《洛神赋》为赵氏行书的代表作,全卷共80行,末署款“子昂”。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后纸诸家题跋如是评述此卷,李倜曰:“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


高启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本卷共钤印37方,见于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著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