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昌硕的诗

 hongzhuanyidui 2016-09-23

西泠印社有一副著名的楹联:印岂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铃镝,一耕夫来自田间。

此联是西泠印社掌门人吴昌硕于1918年为该社所写,后刻板挂在孤山西泠印社正厅。

吴氏为该社首任社长,以金石书画驰名于世,诗名却似仅在圈内,或许与其诗作的相当部分仅题于画有关。圈外人看画看字看印常重于看诗。毕竟,书画现其艺,诗作言其志。艺可借线条、色彩、光影诉诸视觉,志则只能心会,更难领略。

画家潘天寿专门回忆过吴氏的题画诗。如画兰题款道:“画与篆法可合并,深思力索一意唯孤行”;题画荷款说:“墨池点破秋冥冥,苦铁画气不画形”;题画梅款曰:“梦痕诗人养浩气,道我笔气齐幽燕”。一次,吴氏醉后画梅,题款如下:“三年学画梅,颇具吃墨量。醉来气益壮,吐酒向纸上。浪贻观者笑,酒与花同酿。法与草圣传,气夺天池放。”由此体会作者心志,潘氏有“苍茫古厚,不可一世”之评。

书家沙孟海系吴氏门徒,课上课余领受师教,年深日久,足证“吴先生本人则一直以诗人自居”。如吴氏《赠内》诗有句:“平居数长物,夫婿是诗人。”另一首《琴僧云闲遗照》中说:“老我不死无一能,赋诗或可天籁乘。”吴氏诗作,写于画上,亦积累于画外。其不动画笔时常有诗兴,时有新篇。有时午夜觉醒,沉吟得句,即披衣起身,录下再睡。为此,其案头专放一本以宣纸装订的诗稿册子。

沙氏曾多次侍奉旁听吴氏与老友谈诗论画。时有冯君木、况蕙风、朱疆村等与吴氏同在沪上,住宅相距不远,来往频繁。“飘灯夹巷,飞盖逢迎,茗坐清言,常达深夜”。他们彼此方音不同,言及各自诗作,口语时有不清之处,就以笔代言,留下不少手迹。沙氏珍藏的一款上述楹联并笔条子,即为吴氏1926年某夜沪上雅聚时所书。

吴氏诗作结集时,称《缶庐集》。沈寐叟为之作序。序文说:“翁既多技能,摹印书画皆为世贵尚,独自喜于诗。”吴氏见此言,当觉“吾道不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