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80年代,知道什么是幸福

 ymzxshy 2016-09-23




记忆中的故乡,总是充满诗情画意。那时候你还是一个孩子,无论家乡多么贫穷,土地多么贫瘠,交通多么闭塞,生计多么艰难,你的记忆里也只有那些田园诗般美好的景象。




八十年代初诞生了“万元户”这个词,用来描述那些在改革中先富裕起来的人们。1982年农副业总收入达14000多元,住二层楼,院子里四轮车、摩托车、自行车一个不少,绝对是八十年代农村典型的“万元户”。




在农村集市上,除了卖商品的小贩和摊位,还有各种组织抽奖的、演马戏的、炸爆米花的、扭秧歌唱大戏的……震耳欲聋的高音叭喇的声音吸引着人们快到这里来看热闹。




小学在村里,初中就要在乡里或者镇上了,距离村子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在平原地区,很多孩子上初中以后就有自行车可骑了。那时候,买辆自行车对于家里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支出。


这是八十年代的华西村村貌,无论是今天还是八十年代,华西村在中国农村都属于最富裕的一类。在1985年,村里除了耕地,还有十几家棉织、钢铝材等工厂,80%的人在工厂做工。


八十年代,农村也出现了很多个体户,开小卖部的,搞养殖的,开米面加工厂的等等,这些人大多成了先富起来的人。


那时候农村的医疗条件不好,缺乏有素养的医生和专业医疗设备.图为1980年,一个赤脚医生在给田间给农妇打针。


八十年代农村的交通情况也非常差,山区情况更糟。很多地方也都是土路,一刮风尘土飞扬,一下雨就泥泞不堪。


80年代的学生上课都很积极。

那时候农村里青壮劳动力还都在村里,人们虽然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老老少少在一起,却是发自心底地开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