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思享 | 张来武:我们的经济理论出了问题,”六次产业“不能甩开农业!

 yanyahoo 2016-09-23


【大农微语】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提出了“第六产业”概念,鼓励农户“产加销”三产结合,以获取更多的增值回报。近年来,“第六产业”逐渐为我国农业界认知,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实践农业“三产”融合。

张来武认为,传统的“第六产业”无法真正破解中国农业、乃至整个经济层面的发展瓶颈。对此,他在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构架基础上提出新的“六次产业”理论。

张来武是北京大学数学系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经济学“双料博士”。曾任国家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等职。现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数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和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均有研究,长期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主要“操盘手”。主要科研成果有《教育也是生产智力资本的产业》、《三螺旋创新理论》、《六次产业划分理论》、《以六次产业理论引领创新创业》等。本文是他今年在复旦大学关于其“六次产业”的一篇演讲,大农团队略有删改。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任务。大家都知道不转型不行、不升级不行,但朝哪里转,往哪一个产业去升级,很多人心里仍没有方向。

中国现存城乡二元结构、食品安全、生态环保及亚健康四大挑战,如何解决这四大挑战,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学家至今没有拿出一个有效彻底的方案。在我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经济理论出现了问题,而这正是“六次产业”理论的起点。

“三次产业”理论存在局限

目前的“三次产业”理论将农业归为一类,为自然产品;对自然产品进行加工形成的工业产品,为第二产业;除此以外统称第三产业。

费歇尔和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在历史上引领了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但那是人类社会脱农化的产物,是人类从农业经济社会走向工业经济社会时期的产物。现在,人类已步入从工业经济社会走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时期,我们的理论却仍停滞在脱农化时代和工业化时代。无论是自由经济学还是古典经济学,只要主流经济学以“三次产业”理论作为主要理论,都必将面对历史错位。 

知识化和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在于,它不仅需要对产业分工、产业规律进行研究,更需要对产业综合进行研究。技术的日新月异,显然无法让经济学的增长函数固定在那里,不然,经济学模型本身就难有作为。

 斯蒂格利茨研究经济信息理论的时候,提出了经济学信息不对称理论。我们从来都认为,信息就是你知我知大家知,但实际上不可能。就此而言,早期“三次产业”分类理论已经严重脱离信息化市场,严重脱离知识经济时代。

主流经济学面临挑战

全世界在金融危机后都在谈创新,但从没有一个完整的创新经济学。熊彼得在他的五个创新体系中提到创新,开创了创新系统的创新理论研究。在他之后,是1935年小布什发展为创新的线性理论。该理论认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企业应用等是一个线性过程,结果造成了创新可以由政府一手设计的误导。

现在西方较为先进的创新理论研究是“双螺旋”理论,认为市场应用是吸引力,而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力。

我们则在发展“三螺旋”理论,认为科学和技术要分开作为“两螺旋”,科学可以通过生产性知识(而不是只有通过技术发明)进入生产经营,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甚至人力资本。这是对主流经济学的直接挑战,即应该从传统经济学走向创新经济学,也就是从“三次产业”理论走向“六次产业”理论。

 什么是“六次产业”理论?

六次产业理论划分的范围如下:第一产业可以不变,是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的传统农业;第二产业也可以不变,自然产品再加工,是工业产业;第三产业本质上不变,但略做一些变化,增加第四、第五、第六产业的服务内容。

互联网⊕(不是互联网 )是第四产业;第五产业是文化创意⊕;第六产业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形成的综合产业。我在使用“ ”时,会在上面画个圈,写成“⊕”。这是公理化系统中的运算符号。“⊕”可以代表世界上任何运算规则,而小学数学中的“ ”只代表最简单的运算。

用我们的文学语言来表达,“⊕”就是融合,用经济学语言来说,就叫创新。

“第六产业”是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在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日本农业收入问题而提出的名词。今村奈良臣主张,不要将农业经济学局限在第一产业内,第一产业可以连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经济理论来看,今村并没有脱离“三次产业”理论。因为1 2 3等于6,1*2*3也等于6,所以就称之为“第六产业”。

今村奈良臣提出的“第六产业”对日本的产业政策发挥了作用,对日本的农民收入提高有所贡献,但当时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文化创意⊕,因此不可能有真正经济学理论意义下的“第六产业”,更没有系统的“六次产业”理论。

今村所谓的“1 2 3”,与我们提及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有本质上的区别。这里的“ ”仍然是线性相加,即拼凑,而拼凑无法产生任何新产业。

我们用汽车行业举例,将玻璃、轮胎、钢铁拼凑在一起不可能成为汽车。简单的“ ”只会增加成本,只有把人的创意和设计“⊕”进来,才可能形成汽车产业。统计学上,把玻璃、轮胎和钢铁的利润拿走,如果剩下的利润微不足道,就没有新产业;如果剩下的利润远高于拿走的部分,那么汽车产业就诞生了。也就是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简单相加,永远无法得到“六次产业”理论体系下的“第六产业”。

第四产业是“互联网⊕”

在“三次产业”理论下的第三产业中,信息化基本上是工业化的延伸,即工业化的信息服务。

但第四产业与之不同。第四产业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平台经济,它可以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毫不相干。第四产业的规律在于收罗点击率,只要有点击率,就可以利用其它方法赚钱。2012年至2015年,互联网服务连续3年在服务业增长中占到72%,而传统的信息化第三产业服务只有12%左右。这两个数据背后呈现出裂痕性的变化,正昭示了第四产业的诞生。

如何来评价互联网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的价值呢?如果以第三产业的算法为标准,依照财务制度来评价,很多企业早已亏本。然而(现实社会中)亏本的企业仍然能够在市场转让过程中卖出好价钱,为什么?因为伴随第四产业而来的,还有市售率、市梦率等新评价标准。我们可以“梦想”这个企业将产生怎样的利润,可以按市售率来入股。事实上,这样的规则已经完全形成。

 第四产业以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为特征。当然,也可以获取新知识、利用新知识。第四产业的知识是一般性知识、和信息相关的知识、普通知识、认知的知识,或记录的知识、数据的知识,这方面,它与同样利用知识的第五产业存在区别。

第五产业是“文化创意⊕”

如果说,“互联网⊕”只是我们在“ ”号上面加了个圈,听起来和“互联网 ”没啥区别。那么,第五产业就完全是独创了,我们创造了“文化创意⊕”这个词来概括第五产业。

“文化创意⊕”是什么呢?当代未来学家阿尔夫·托夫勒指出,在狩猎、农业、工业、信息社会后,要出现一个“梦想社会”。梦想社会的特征,是以情感、精神、梦想为生活的主流。也就是说,在梦想社会中,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将与对肉、蛋、奶等的需求处在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

这一假想能够引出第五产业的第一条理论基线。不论未来梦想社会是否将全面来临,精神需求越来越具有市场附加值,是毋庸置疑的。开始时总是使用价值决定市场价值,但不断升华的附加值却不能停留在使用价值上。只有在精神需求上做文章才能产生品牌,品牌的概念其实已经包含精神需求的观念。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北京的草莓卖到日本,一盒两千元,供不应求,原来是用了天皇的盒子来包装,它借助了日本人对天皇的崇拜和精神依赖;新疆的番茄素在哈萨克斯坦一夜成名,成了总统的品牌,无非是改了个寓意“吉祥健康”的哈萨克语名字,被哈萨克斯坦的市场和文化承认。一头输入生产性知识,一头输出精神需求和附加值,这就是第五产业的产业模式。

 有很多做法能够将精神需求转换成市场,使定价系统涉及到文化。比如,使用微信计步功能,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第一的评分被超过时,又会不由自主多走几步。当我们把走步变成一种社交,群体交流与点击率势必会得到提升,这就是把简单的走步变成了社交文化的需求。

 第五产业的第二条基线是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设计出来。之前已经提到,第六产业也就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这种融合绝非拼凑。如果没有第四、第五产业的贡献,基本不会有真正的第六产业产生。“1 2 3”直接的叠加效应,只能产生一些微不足道的效益。

第六产业想要融合成一个真正新的综合产业,第五产业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可以简单相加,但要真正融合,就需要第五产业的精妙策划设计。可以说,第五产业是我们第六产业创新的总设计师。谁想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系统设计成新的综合产业,谁就必须掌握第五产业的精髓妙义。

 第五产业还是生产人力资本、生产人工智能的产业,这是第三条基线。传统主流经济学和管理学已将人力资本看得比资本还重要,生产人力资本的现有大学模式尽管不能真正成为第五产业,却蕴藏着第五产业,因为生产性知识来源于大学。

与此同时,第五产业还生产人工智能。李世石和Alpha Go的“人机大战”表明,人类已经进入能够造出人力资本和人工智能的时代。Alpha Go战胜李世石的原因与第五产业不无关联。通过第五产业的发展,人类已可以让知识和生产性知识走向资本,走向智能,变成能力、竞争力,运用到市场竞争和诸如围棋这样的博弈中去。这都说明了第五产业不能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取代,即便是第四产业,也只是为其提供了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手段。第五产业本身输入的是知识及强化学习的数据,输出的是人工智能、人力资本,将精神需求转化市场和附加值的能力与方法,以及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与设计。这种情况下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成就了新的产业——第六产业。


第六产业不是简单的“1 2 3”

 第六产业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融合不是简单相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否融合,首要的标准是市场竞争力,也就是利润。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零边际成本社会》告诉我们,如果懂得第四产业的规律并会使用它,在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时,就绝对不要轻易投不必要的钱,而是应当把平台用尽,贡献点击率。这实际上是在探讨第六产业能否把第四、第五产业充分为我所用,做到不花边际成本。

 不论哪个产业,若要和互联网或文化创意融合,都需要注意控制成本,同时找到自身的合作价值,使对方愿意达成合作。这就是零边际成本的做法。最初会需要一定投资,等发展下去,效益就会在不多投钱的同时不断叠加。这中间不仅有智慧,还有一种文化和精神。懂得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懂得用零边际成本效益控制成本,懂得用其他非成本方式的人,绝不是在用传统经济学的方式寻找合作。他一定懂得开源、分享与合作,这就是“创客精神”。

 需要强调的是,第六产业有一个限制性的前提。它首先要以第一产业为对象,解决现代农业问题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甩开农业,将不能作为一个以六次产业理论划分的新产业。第六产业概念的关键词,就是要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

 总之,我们要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起来,推动中国第六产业的诞生,使中国真正实现“第六产业”的产业升级。第六产业一定要去市场上建,到地方政府去建,变成可投资的、可就业的、可赚钱的产业。欢迎大家一起成为中国第六产业的创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