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无题
1.(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前一个“难”指的是客观条件上的难以见面;后一个“难”指的主观感情上的难舍难分。
3.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感情,运用对偶、比喻、双关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
二十二、相见欢
1.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 独 亡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
3. 示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因“丝”“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二十三、渔家傲
1.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 C
3. “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抒发了他们斗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储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庭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二十四、浣溪沙
1. 夕阳西下几时回
2.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识。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二十五、登飞来峰
1. 示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作者把抽象的整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抒怀,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同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二十六、江城子
1.出猎的阵势 狂 发 牵 擎 卷 射 挽 望
2.C
3.“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比,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天狼星,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末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体现了作者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二十七、水调歌头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B
3.示例: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二十八、游山西村
1.游 时间 陶醉、留恋 好客、热情、淳朴
2.C
二十九、破阵子
1. 可怜白发生
2. D
3.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三十、过零丁洋
1.(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诗歌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很巧妙地挖掘机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心境的在悲苦。
3.示例:苏武牧羊、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邓世昌勇撞日舰;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三十一、天净沙 秋思
1. 借景抒情 断肠
2.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都会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走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3.
三十二、山坡羊
1.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表现了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感慨。
3.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在作者看来,不管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老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
三十三、己亥杂诗
1.浩荡离愁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离别的忧伤 回归的愉快 积极的人生态度
3.A
4.作者以落花自比,落花有情,寄托了作者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情怀。后人用此句毛病执著的奉献精神。
三十四、早春呈水部
1. C
2. 示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