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帝国之朱元璋北伐残元(九伐北元)

 金色年华554 2016-09-23


  大明帝国之朱元璋北伐残元(九伐北元)

  1367年十月至1369年十二月,明北伐灭元之战: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南京),尔后即吴王位,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权以后,先后消灭了占领湖广、江西等地的陈友谅、占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和浙东的方国珍,为北上灭元创造了有利条件。

  朱元璋根据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构想,将整个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实施。第一阶段,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占据潼关;第二阶段,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消灭元朝;第三阶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北伐战争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实施的。(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第一阶段:山东、河南:

  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人由淮入河,北伐中原。为减少北伐阻力,争取人民拥护,出兵之前,朱元璋特别告诫将士,师到之处,切勿杀掠。并向北方人民发布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对汉族各阶层人民产生了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北伐比较顺利。为了保障北伐,令留守江淮之部队加强戒备,以防元军袭击。

  从1367年十月明军主力由江淮北上,至1368年二月,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攻下山东(明攻山东之战)。山东的攻克,使元廷失去了左臂,在战略上为北伐造成了更为有利的军事态势。

  1368年三月,徐达挥军西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明攻河南之战)。一路自济宁溯黄河而上,进攻汴梁;一路由河南永城、归德(商丘)攻许州(河南许昌)。同时命征南将军邓愈率襄阳、安陆、景陵等处兵马北攻南阳,策应北征主力作战。明军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时间里相继攻克汴梁、洛阳以及嵩(河南嵩县)、陕(河南陕县)、陈(河南淮阳)、汝(河南临汝)诸州,并不战而据有潼关,基本上完成了北伐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元朝大都之屏蔽已撤,外援隔绝,陷入了明军的弧形包围圈中。

  第二阶段:大都(明攻河北、大都之战):

  1368年五月,朱元璋亲抵汴梁,听取前线将领的军事情讨论了下一阶段的战略步骤。根据当时元廷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军事形势,徐达提出由临清(山东)直捣大都的主张,朱元璋表示同意。

  遂决定由征虏右副将军冯胜守汴梁,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守河南(河南洛阳),镇国将军郭兴等人镇守潼关,徐达率大军直取大都。

  1368年闰七月初一日,明军主力自中滦(河南封丘西南)渡黄河,沿御河(卫河),经临清、长芦(河北景县)、通州(北京通县),向北挺进。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直逼大都城下。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遂于二十八日夜三鼓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1368年八月二日,徐达率军进占大都,从根本上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第三阶段:山西、甘陕:

  攻克大都之后,北方之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尽入明军之手,尤其是元主北逃,使整个北伐战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困据秦晋的元地主武装集团,完全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朱元璋得到徐达大军攻下大都的消息以后,不失时机地命其转入下一个战略阶段。

  1368年八月十五日,朱元璋命都督副使孙兴祖、都督佥事华云龙留守北平府,徐达、常遇春挥师西向,攻取山西。同时,命冯胜、偏将军汤和由河南渡河北向,以策应攻晋主力。经过近五个月的艰苦作战,明军于1369年正月攻克大同,进而平定山西(明攻山西之战)。这时盘据在陕甘方面的尚有李思齐、张思道等l0余万人。徐达平定山西以后,迅即转攻陕甘,以求彻底完成此次北伐战略任务。自1369年二月徐达派常遇春、冯胜渡河趋陕(明攻甘陕之战),至1369年十二月明军击溃扩廓帖木儿反攻兰州之军,历时10个月。明军相继攻克奉元路(明改为西安府)、凤翔、兰州、临洮、庆阳等重镇,基本上消灭了这一地区元军之势力。至此,朱元璋北伐灭元之战宣告结束,基本上实现了战前拟定的战略计划。

  点评:朱元璋北伐灭元之战,是一个战略决策和战争经过基本吻合的典型战例,显示了朱元璋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驾驭战争的能力。朱元璋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料敌先机,用兵如神,是此战获胜的重要因素。当年忽必烈令伯颜率军万灭亡南宋,仅过百年,朱元璋令徐达率军20万将其逐回大漠,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此次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光复华夏.确立了明朝对全中国的统治,让汉人重新做了中华的主人。

  1370年,明太祖第一次北伐:

  元惠宗自1368年北逃上都后一直逗留在明的边境地区,并二次南侵以图夺回原来的大都复辟。

  1369年六月,元惠宗迁都应昌府,和位于燕山的大都不过两三天的马上路程,形成了实在的军事威胁。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北宋末年燕山一带在两年之内得而复失的前车之鉴,决定北征消灭北元。

  1370年正月初三日,朱元璋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御史大夫邓愈为李文忠副将,中山侯汤和为冯胜副将,出兵进攻北元。朱元璋根据当时元惠宗在应昌府,扩廓帖木儿在定西的情况,决定“分兵为二道:一令大将军自潼关出西安捣定西,以取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一令左副将军出居庸关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应援。况元主远居沙漠,不意吾师之至,为孤豚之遇猛虎,取之必矣,事有一举而两得者,此是也。”并命大同指挥金朝兴、大同都督同知汪兴祖(即张兴祖)等先期进攻山西、河北北部作为佯攻吸引北元兵力。

  1370年二月二十五日,佯攻部队金朝兴一军攻克东胜州(内蒙古托克托)。

  1370年三月二十三日,汪兴祖一军攻克武州(山西五寨)、朔州(山西朔县)。

  1370年三月二十九日,徐达率主力攻到定西,并于四月八日在沈儿峪(在定西北)大败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逃往和林(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哈尔和林)。

  1370年四月丙戌(儒略历5月23日),元惠宗因痢疾死于应昌府,终年五十一岁,在位三十六年。其子爱犹识理达腊在和林继位为元昭宗。

  1370年五月初一日,徐达派邓愈去招抚吐蕃,自己则率主力南攻克陕西略阳、沔州(勉县)、兴元(汉中)。

  1370年五月二十三日,徐达一军回到西安。

  李文忠军:

  另一路李文忠一军出居庸关经野狐岭,在1370年五月初于白海骆驼山击败北元太尉蛮子、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剌,再于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击败北元平章上都罕。

  1370年五月二十一日,李文忠大败应昌府的北元守军,攻克这个一个月前还是首都的北元重镇。在回师途中,李文忠还攻克了兴州(河北滦平),北元军民3.69万余人投降;在红罗山(辽宁锦州境内),北元军民又有6000余人投降。

  1370年十月初六日,北元已无成建制的抵抗,徐达、李文忠等奉命班师回朝,明军第一次北征大获全胜。

  明军第一次北征,两路皆获大胜,元朝在近塞的残余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明太祖第二次北伐:

  徐达主力中路军大败,李文忠东路军得失相当,仅冯胜西路军获胜。第二次北征以失败告终。

  尽管朱元璋第一次北征已将东北一方的元昭宗爱犹识理达腊和西北陕甘一方的扩廓帖木儿赶到北元首都和林以北地区,但北元兵力未受致命打击,两年内又开始南侵,骚扰明朝北部各边塞。朱元璋本来倾向于依长城防守为主,但经徐达上奏後采纳了徐达的主攻意见,于1372年正月二十二日出击北元首都和林。朱元璋的作战策略是分三路各5万人,以中路为正,东、西两路为奇,奇正并用,三路合击。中路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雁门关,说是急攻和林,但实际上却缓慢进军,诱使北元军南下作战以便歼灭;东路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居庸关,经应昌府攻和林,让北元出乎意料,并可在北元军南下攻中路军时包抄其后方;西路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出金兰攻打甘肃一带,作为疑兵诱使北元军分散兵力。

  中路军徐达:

  1372年二月二十九日,徐达中路军进入山西境内,其先锋都督佥事蓝玉出雁门关在野马川(胪朐河,今蒙古克鲁伦河)击败扩廓帖木儿并一路追击。

  1372年三月二十日,蓝玉又于土剌河(土拉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再败扩廓帖木儿。但是这样一来,明中路军孤军深入,没有按照原作战策略行事。

  1372年五月初六,北元扩廓帖木儿和贺宗哲的联军在岭北击败徐达的中路军主力,明军死万余人,被迫南逃。

  1372年七月十一日,偏将军汤和又在断头山(宁夏宁朔东北约300里处)被北元军击败,指挥同知章存道战死。中路军两路均败。

  西路军宋国公冯胜:

  西路军则比较顺利,颍川侯傅友德的5000骑兵于西凉(甘肃武威)击败北元失剌罕,又在永昌(甘肃)忽剌罕口再败北元太尉朵儿只巴。然后傅友德和冯胜西路军主力部队会师,于扫林山(甘肃酒泉北)大败北元军,斩首400余级,俘虏北元太尉锁纳儿加、平章管著等人。

  1372年六月初三日,北元将领上都驴以830余户投降西路军。西路军攻到亦集乃路(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北元守将伯颜帖木儿也举城投降。西路军在别笃山口大败北元岐王朵儿只班,俘虏北元平章长加奴等27人及牲畜十余万头。傅友德追击到瓜州(甘肃安西)、沙州(甘肃敦煌西北),再次大胜,俘获岐王的金银大印和牲畜2万头,然后胜利班师。

  东路曹国公李文忠:

  1372年六月二十九日,东路李文忠攻到口温(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北元守军闻讯逃走,留下很多牛马辎重被明军俘获。李文忠留部将韩政守辎重,率主力顺著哈剌莽来(蒙古洪戈尔)、胪朐河追击元军,在土剌河、阿鲁浑河(鄂尔浑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北)一带与元将蛮子哈剌章激战多日。最终北元军被击败逃走,被俘北元人马以万计,但东路军死伤也很多。李文忠继续追击,一直追到称海(蒙古哈腊乌斯湖南、哈腊湖西),各路北元军又会聚起来回攻东路军。李文忠见无法取胜,就决定退兵,一路以兵法故布疑阵全身而退,北元军队害怕明军有埋伏,不敢追击,双方脱离接触。东路军虽有一定优势,但没有完全击败所遇元军。

  第二次北征中的三路明军,基本是各自为战,没能按照战前制订的策略配合,因此按所遇对手的强弱,命运各不相同。孤军深入到达北元首都和林一带的中路军和东路军都被北元拼死反击而损失很大。此战,主力中路军战败,东路军得失相当,仅西路军获胜,明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轻敌冒进。

  1380年,明太祖第三次北伐:

  1380年二月至三月,朱元璋对北元进行第三次北征。

  1380年二月,北元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率领上万人在和林屯扎,怀疑有南侵动向。十一日,朱元璋命令西平侯沐英率其陕西明军进攻北元。

  1380年三月二十一日,沐英行军到达灵州(宁夏灵武),侦察到脱火赤已经到了乃路(内蒙古额集纳旗东南)。于是沐英急行军七昼夜,渡过黄河,经宁夏翻过贺兰山进行突袭;在距离脱火赤军营50里的地方分兵四路,分别从各个方向乘夜合围攻袭。脱火赤、爱足等遭突然袭击,未经激烈抵抗就被明军俘虏南下。

  1381年,明太祖第四次北伐:

  1381年正月,北元平章乃儿不花等南侵明边境。

  1381年四月十五日,朱元璋任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分两路出塞北征。东路以傅友德为先锋,在灰山(内蒙古宁城东南)大败元军,俘获不少元军人畜;又行军到北黄河(即潢河,今西辽河),遇到的北元部队不战而逃,被明军追击,北元平章别里不花、太史文通等被俘。西路军以沐英为先锋出长城古北口(北京密云东北),攻取高州(河北平泉境内)、嵩州(内蒙古赤峰市西南)、全宁(内蒙古翁牛特旗),渡过胪朐河(中蒙边境克鲁伦河),俘虏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众。

  1381年八月底,明军北征各部胜利班师。

  1387年,明太祖第五次北伐:

  北元太尉纳哈出占据松花江以北地区,有部众几十万人,成为明朝在东北的边患。

  1387年正月初二日,朱元璋任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前军都督商焉参赞军事,率领20万明军北上征讨纳哈出。朱元璋指示各军采取如下战略:“驻师通州(北京通县),遣人观其出没。彼若在庆州(内蒙古巴林左旗索布力嘎),宜以轻骑掩其不备。既克庆州,则以全师径捣金山(吉林双辽东北),出纳哈出不意,必可擒矣。”同时又派已投降明廷的原纳哈出部将乃剌吾北上劝降。

  1387年二月初三日,冯胜按计划到达通州,侦察到纳哈出有兵在庆州屯守,就派蓝玉以轻骑乘天下大雪突袭,杀北元平章果来,俘虏其子不兰奚。

  1387年三月初一日,冯胜等率明军出松亭关,修建了大宁(内蒙古宁城)、宽河(河北宽城)、会州(河北平泉)和富峪(河北平泉北)四座城池,主力驻兵大宁。

  1387年五月二十一日,冯胜留5万人驻守大宁,再按朱元璋指示攻打金山。

  1387年六月十九日,明军到达辽河之东,俘获北元守军300余人,马40余匹,在金山的西面驻扎准备攻打。这时被朱元璋派出劝降的乃刺吾也到达了松花河。纳哈出在明军的软硬兼施下投降。明军俘获纳哈出的军民24万余人,牲畜辎重无数。

  1387年六月底,傅友德以新得到的辽地汉人军士驻守大宁,冯胜等胜利班师。辽东从此成为明朝势力范围,后来成为奴儿干都司的一部分。

  1387年—1388年,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1387年九月三十日,朱元璋诏命永昌侯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延安侯唐胜宗、武定侯郭英为左右副将军,都督佥事耿忠、孙恪为左右参将,率军15万人第六次北征北元。

  1388年三月,明军行军到达庆州(内蒙古巴林左旗索布力嘎),侦察到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中蒙边境之贝尔湖),决定急行军直扑元帝所在。

  1388年四月十二日,明军到达捕鱼儿海南岸,探知脱古思帖木儿的营地就在捕鱼儿海东北80余里,于是发动突袭。脱古思帖木儿毫无准备,与其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匆忙逃走,蓝玉率明军精骑追击千余里也没有追上,但脱古思帖木儿逃脱后不久即被其部将也速迭尔(阿里不哥后裔)缢杀。留在营地的北元太尉蛮子仓卒迎战,失败战死,其余北元贵族投降,其中包括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119人、吴王朵里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2994人、军士男女7.7万余人,俘获马4.7万匹、驼4800余头、牛羊10.24万余头、车3000余辆,以及北元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等,北元行政的根基被动摇。

  1388年四月,明军胜利班师。

  1390年,明太祖第七次北伐:

  1390年正月初三日,朱元璋因为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多次骚扰明边境,诏命晋王朱?、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北征。西路由晋王朱?率定远侯王弼出山西。东路由燕王朱棣率领,以颍国公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南雄侯赵庸、怀远侯曹兴为左右副将军,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为左右参将,于三月初二日出长城古北口。燕王朱棣侦察到乃儿不花在迤都(蒙古苏赫巴托尔省之达里甘戛附近)屯扎,就决定乘大雪天远道突袭。

  1390年三月三十日,燕王到达迤都围住了乃儿不花的营地,并派乃儿不花的朋友观童入营劝降。乃儿不花在燕王的软硬兼施下投降,其部众数万人、牲畜数十万头都被明军俘获。晋王朱?则没碰到北元人马而还。

  1396年三月,明太祖第八次北伐:

  1396年三月,朱元璋获悉大宁卫(内蒙古宁城)以北有北元军队活动,就命令驻扎在北平的燕王朱棣领兵去大宁歼灭之。朱棣行军到彻彻儿山,果然碰到北元军。北元军大败,索林帖木儿等数十人被俘虏。明军骑兵追击到兀良哈秃城,又遇北元将领哈剌兀,再次大败北元军凯旋班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