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裂缝” 地面裂缝的简称。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有时地裂缝活动同地震活动有关,或为地震前兆现象之一,或为地震在地面的残留变形。后者又称地震裂缝。地裂缝常常直接影响城乡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
定义
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成为一种地质灾害。地裂缝的形成是指强烈地震时因地下断层错动使岩层发生位移或错动,并在地面上形成断裂,其走向和地下断裂带一致,规模大,常呈带状分布。

简介
地裂缝是一种独特的城市地质灾害,自50年代后期发现,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活动明显加强,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过量抽汲承压水导致的地裂缝两侧不均匀地面沉降进一步加剧了地裂缝的活动,地裂缝所经之处,地面及地下各类建筑物开裂,破坏路面,错断地下供水、输气管道,危及一些著名文物古迹的安全,不但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在中国发育的各类地裂缝中,除地裂缝和基底断裂活动裂缝外,其他各类均能人为地加以控制和防御,甚至避免和根除。而对地震裂缝和基底断裂活动裂缝,目前的技术手段还难以抗御。改善人类活动和一些治理措施只能起到一定的减轻作用。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认识状况下,各类工程建筑绕、避这类裂缝区段,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减灾措施。如地裂缝灾害严重的西安市,制订了“地裂区建筑场地勘察设计暂行条例”,规定各类建筑物按其类型和重要程度在地裂缝两侧各避让一定的距离,这对减轻西安的地裂缝灾害起了重要的作用。

形成原因
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地壳活动、水的作用和部分人类活动是导致地面开裂的主要原因。按地裂缝的成因,常将其分为如下几类:
1、地震裂缝 各种地震引起地面的强烈震动,均可产生这类裂缝。
2、基底断裂活动裂缝 由于基底断裂的长期蠕动,使岩体或土层逐渐开裂,并显露于地表而成。
3、隐伏裂隙开启裂缝 发育隐伏裂隙的土体,在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冲刷、潜蚀作用下,裂隙中的物质被水带走,裂隙向上开启、贯通而成。
4、松散土体潜蚀裂缝 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冲刷、潜蚀、软化和液化作用等,使松散土体中部分颗粒随水流失,土体开裂而成。
5、黄土湿陷裂缝 因黄土地层受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浸湿,产生沉陷而成。
6、胀缩裂缝 由于气候的干、湿变化,使膨胀土或淤泥质软土产生胀缩变形发展而成。
7、地面沉陷裂缝 因各类地面塌陷或过量开采地下水、矿山地下采空引起地面沉降过程中的岩土体开裂而成。
8、滑坡裂缝由于斜坡滑动造成地表开裂而成。

活动特征
1. 地裂缝活动具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每年的第二季度地裂缝活动明显加快,第三季度活动量最大,与西安市地面沉降速率年内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2. 地裂缝活动具突变性。仪器监测资料表明,活动过程中常出现突变,这种突变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如1998年1月5日陕西泾阳县永乐镇发生4.8级地震之日,西安电子城地裂缝仪器自动监测曲线出现明显的突跃点。
3. 地裂缝具有统一的三维空间变形特征。
活动速率
根据1989-1996年平均垂直活动速率将地裂缝的活动划分为四级:
活动强烈,速率>30 mm/a;
活动较强烈,速率20-30 mm/a;
活动中等,速率5-20 mm/a;
活动微弱,速率<5 mm/a。

分类
1 、[地震裂缝] 各种地震引起地面的强烈震动,均可产生这类裂缝。
2 、[基底断裂活动裂缝] 由于基底断裂的长期蠕动,使岩体或土层逐渐开裂,并显露于地表而成。
3 、[隐伏裂隙开启裂缝] 发育隐伏裂隙的土体,在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冲刷、潜蚀作用下,裂隙中的物质被水带走,裂隙向上开启、贯通而成。
4 、[松散土体潜蚀裂缝] 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冲刷、潜蚀、软化和液化作用等,使松散土体中部分颗粒随水流失,土体开裂而成。
5 、[黄土湿陷裂缝] 因黄土地层受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浸湿,产生沉陷而成。
6 、[胀缩裂缝] 由于气候的干、湿变化,使膨胀土或淤泥质软土产生胀缩变形发展而成。
7 、[地面沉陷裂缝] 因各类地面塌陷或过量开采地下水、矿山地下采空引起地面沉降过程中的岩土体开裂而成。
8 、[滑坡裂缝] 由于斜坡滑动造成地表开裂而成。

防治措施
1 、加强了地裂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一些城市还制定了相应的条例,法规;
2 、采取各种行政、管理手段限制地下水的过量开采;
3 、对已有裂缝进行回填、夯实等,并改善地裂区土体的性质;
4 、改进地裂区建筑物的基础形式,提高建筑物的抗裂性能;
5 、对地裂区已有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
6 、设置各种监测点,密切注视地裂缝的发展动向。
除了上述几项外,还有许多,如在矿区开采中,增大、增多预留保安柱,限制开采区域等。采取这些措施,大大减轻了我国地裂缝灾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