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 于济源 选自《大东北风俗史话》
距今百十年以前,在吉林的东部,尤其是珲春一带,居民有跑南海的习俗。那时,珲春设副都统,归吉林将军节制。珲春所辖地面较广,包括乌苏里江以东直至鲸海(习称南海、东海、日本海)的大片土地。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以后,沙皇将江东大片土地抢掠而去。吉林东部居民跑南海谋生之路被切断,但保留在他们口头中的习俗,至今还在传播。 跑南海主要是指去摩阔崴子(现称波谢特湾)、海参崴(现称符拉迪沃斯托克)等沿海地带从事煮盐、拧海带、叉海参、捕鱼等海上及滩涂作业。 本文着重说一下煮盐作业。 盐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物品之一。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味觉需要,还可以保存食品不致变质腐烂,如腌制肉、鱼、菜等。正惟如此,在中国很早就有制盐的历史。据《史记》记载,黄帝时就有用卤水煮盐的说法。管仲说:人无盐则肿。《礼记》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盐。”北方天寒,故民喜食盐且多。《天工开物》一书也这么说。《新唐书·北狄传》说,“渤海有盐泉,气蒸薄,盐凝树巅。”这一记载很重要,足以证明,林下海水煮盐及树叶盐、草叶盐的真实存在。 古人为了提取盐,采用诸多办法,如从植物汁液和动物血液中取盐。最常用的方法是从含盐较多的卤水和海水煮盐。卤水放入锅中,煮时加入豆浆等,提取杂物,煮至22.5%盐水时,卤水就可以结晶成盐。《天工开物》说:“凡盐产最不一:海、池、井、水、崖、砂石,略分六种,而东夷树叶……赤县之内,海卤居十之八,而其二为井、池、土碱。”这几种提取盐的方法,关东自古皆有之,这在《东北地区食生活史》(王建中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均有记述,如芜萸白盐、青盐等。而珲春沿海滩涂产的是树叶盐、草叶盐和水煮盐。黄海、渤海沿岸有晒盐之俗,且是取盐的大宗,而珲春一带滩涂面积小,天气又寒冷,只能以锅煮海水取盐。 海水煮盐,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有详细记载,且附有插图。从图可知,其锅很深,口面很大,下面盘的灶门有十数个,同时烧火。提取结晶物 用的是椎碎的皂角和粟米糠,“投入其中搅和,盐即顷刻结成。盖皂角结盐,犹石膏之结腐也”。南方天气较暖和,树木较稀少,所取得的只是海边滩涂的粒盐,不可能得到树叶盐和草叶盐。 元明以前,东北北部地区咸盐奇缺。黑龙江以北地区,人们生吃海藻、海草等植物,或者吃海鱼、海虾、海贝,以补充人体盐分的需求。而远离海岸的大部分人还得食用咸盐。交通又十分不便,不可能从辽南海边往北方运输咸盐,只能从盐土、盐池和海水中熬取咸盐。早在魏晋时代,满族的先民勿吉人就开始在东海煮盐,民间称之为熬盐。鲸海一带冰冻较早,且气温较低,不利于晒盐。而珲春一带森林茂密,烧柴取用不竭,很利于煮盐。所谓煮盐,就是在海边滩涂的树林下盘造锅灶,用牛拉海水, 装入大铁锅中,灶下旺火猛烧。铁锅煮的盐晶莹洁白,远胜于滩涂上晒的盐。猛火烧煮海水,海水沸腾,水汽袅袅上升,在草叶上、树叶上就凝结成盐粒。锅里的海水达到饱和时,放入结晶物,就结晶成盐粒。远看,下面灶膛烈火熊熊,锅上水汽缭绕,而树枝树叶却像树挂(雾凇),虬结盘曲,十分瑰丽壮观。人们就在树下,铺上油布、桦皮,用木杆抽打树枝、树叶、草叶,盐粒纷纷落下。这就是树叶盐和草叶盐。树叶盐、草叶盐洁白清纯,质量是最好的。海水煮盐,解决了北方各民族食盐的困难。至今,在岩杵河下游、摩阔崴子一带还保留有“盐锅”、“牛圈”(用牛来运输海水、柴火)等地名,就是海水煮盐的明证。 这就是关东的水煮盐、树叶盐和草叶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