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慢性鼻炎

 369蓝田书院 2016-09-24
鼻炎可分为急性鼻炎、慢性鼻炎及鼻窦炎
对不同症候的鼻炎治疗方案不同

1

急性鼻炎与慢性鼻炎的症状表现

急性鼻炎的临床表现有鼻子痒,鼻塞,打喷嚏多,流鼻涕,症状初期鼻涕有清水样,持续几日会流浓鼻涕,伴有头痛,暂时性嗅觉下降的表现。就医检查时发现,患者的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下肥甲肿大,鼻腔内有少量清性或脓性的分泌物。急性鼻炎多由感冒所致,因此伴有感冒症状,如:怕冷,全身不适,症状严重时应及时就诊。感冒表现为外感风寒症状时,以疏风散寒,宣肺通窍为治疗目的,适合服用感冒疏风丸;为外感风热症状时,出现口渴,咳嗽,流鼻涕,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浮的症状,适合服用双黄连口服液。

慢性鼻炎的临床表现有鼻塞,包括间歇性堵塞,持续性堵塞,伴有嗅觉下降,患者应及时就医,尽早治疗。越早治疗恢复越快。家庭护理可采用中药制剂滴通鼻炎水进行滴鼻,或用温盐水冲洗鼻腔,也可以按摩迎香穴治疗或保健。

2

中医辩证治疗不同症候的鼻炎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体质、舌脉的情况,采用对症的治疗方法。

急性鼻炎,有流脓鼻涕,鼻堵严重,舌红苔黄的症状,考虑是肺热雍盛引起,采用宣肺清热通窍的中药来治疗,如:鼻炎通窍颗粒,鼻渊舒口服液,这类中成药均有清肺热,通鼻窍的功效;也可以采用中药方剂苍耳子散随症加减,尤其对患鼻炎的儿童治疗效果非常好。

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多与患者体质有关,患者若有肺气虚、脾气虚,则会引发慢性或过敏性鼻炎,如:鼻子痒,打喷嚏不止,流鼻涕。

肺虚型的慢性鼻炎患者临床表现有,患者体质虚弱,怕冷,舌质淡,苔白,舌体胖,脉沉细,出汗多,这时可用补肺利气类药物,如玉屏风颗粒;

脾虚型慢性鼻炎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体质虚胖,伴有浮肿,舌质淡,苔白,舌体胖,脉沉,四肢易疲倦乏力,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肾阳虚型慢性鼻炎患者,临床上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惧冷,小便清长,小便次数较多,四肢乏力,使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过敏性鼻炎患者,除了要辨证,还应检查出导致过敏的过敏原。

3

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西药用药方案

西药激素类:首选内罗考特喷鼻液,辅舒良,内舒拿,可以改善症状;也可用一些抗过敏药,如:开瑞坦;或采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贝芬,皿治林;

肾儿灵,主要用于打喷嚏流鼻涕,同时伴有哮喘的症状,如气短、咳嗽、咳喘、胸闷。

采用西药激素类治疗,长时间使用会导致鼻腔干燥、出血,则应停止继续使用。

可以采用中药治疗,如滴通鼻炎水,可以改善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也可以服用中成药,中药汤剂来治疗,如鼻腔有灼热感,舌质红,苔黄,脉硕,由肺热引起的症状,可以使用中成药,如:用鼻炎通窍颗粒;由肺脾气虚,脾胃失和所引起,遇冷风易打喷嚏流鼻涕,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则是肺气虚、脾气虚、可以采用玉屏风颗粒或香菊胶囊来治疗。


4

过敏性鼻炎以预防为主

以预防为主,积极锻炼身体,增加抵抗力,有规律的健身,可以用凉水洗脸,温水洗鼻的保健方法。在密闭情况下易引发鼻炎,室内应多通风,改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鼻炎多发生于季节变换时节,应注意保暖。熬夜着凉容易引发鼻炎,因此饮食作息要有规律

检查自己易发过敏原,知道具体过敏原时,需对过敏原做好防范,勤洗被褥,外出是应戴口罩。

在春天和秋季也会加重鼻炎的发作,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猫狗毛,植物,农作物,尘螨,真菌,孢子;季节性过敏原有:花粉,牧草,树木;因此过敏性鼻炎患者应减少对过敏原的吸收,注重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春秋季节尽量减少去有郊外活动,从室外回来应清洗鼻腔,吃一些预防类药物和做穴位贴服。

6

中药食疗法预防、缓解、治愈鼻炎
食疗法为达到健脾利气的目的,可以采用山药,茯苓,薏米熬粥;或用黄芪,炒白术,防风,加大枣来熬玉屏风粥,可以改善体质,减轻症状发生。也可以使用辛夷花、苍耳子、薄荷、苏叶煎水代茶饮。

7

按摩穴位治愈鼻炎
按摩可以预防鼻炎,常用的穴位是迎香穴,在鼻唇沟和鼻翼交界的地方,局部按揉,每天两次,每次10到15分钟,可以缓解鼻子堵和预防鼻炎;还可以对鼻背进行按摩,从鼻根部到鼻前孔这个部位,从上往下一个方向按摩,可以改善鼻腔黏膜炎症的吸收;或用穴位贴服。

中药治疗鼻炎,鼻窦炎,鼻腔类疾病,首选苍耳子,其具有辛温散寒,通鼻窍,止痛的功效,但苍耳子有小毒,不能长期大量使用,每日用量为10g,使用两周要停药,使用时间长会导致神经毒性,临床表现有全身乏力,精神不好,食欲差。临床上用于治疗鼻炎的中药还有川芎,白芷,其对流鼻涕,鼻塞的治疗效果非常好,可以配伍中药方剂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