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落入凡间的仙子| 兰烟粉麝瑜伽画辑『朱募沉』

 泮溪别馆 2016-09-24


 

 

落入凡间的仙子


 

首先是一个词人。那些长短句,清丽婉艳的,似她人儿一般。而词人之外,她还是一个有着美好身体语言的瑜伽仙子。
 
兰烟粉麝瑜伽画辑『朱募沉』
 

 

 

更漏子  双盘莲花座

若兰烟,飘粉麝。一念星辰弹下。凝碧月,媚清华,沙溪泛楝花。
风丝舞,双眉古。坐老珠玑玉缕。欲破茧,似忘情,素香久暗萦。

――《梵花坠影集·朱募沉》

 


浣溪纱     听经

如引莲池千瓣开,空吟似可绝深哀。镜花水月幻烟来。

泉咽五音犹在耳,心生百媚愈伤怀。情肠已热泪香腮。

――《梵花坠影集·朱募沉》

 


 

浣溪纱  打坐

趺坐恬然一段香,小窗深翠映眉行。红尘百媚只纤长。

罗绮翩仙斜鉴影,琉璃澄澈素分光。涤清神骨入天荒。

――《梵花坠影集·朱募沉》

 


 

浣溪纱  倒立

正亦反之颠倒身,鸟飞山下踏云根。无边风月看难真。

我忘君时君忘我,一归流水一归尘。相逢浅笑隐深春。

――《梵花坠影集·朱募沉》

 

一室一人坐 

一室一人坐,一心一席參,梵寂肌無塵息無埃念無往。

流風流火寒,流月流煙燦,生香室有芷身有佩懷有椒。

――《梵花坠影集·朱募沉》

 


早前练瑜伽,还特别强烈的想分享每日精进的、顿悟的、高妙的体验,更甚至希望凡是人,都应该练瑜伽。这种期冀就像释迦牟尼恨不得度尽所有世人,又觉得若能造化二三子一起学习,便像积了大德一样。

后来练瑜伽久了,便放下了这种执念,也不再苦口婆心去布道了。练或者不练,都是一种缘分。瑜伽亦不是一般人能练,就跟佛不是一般人都参一样,心不入苦海不知瑜伽之好,身不入万劫也不知瑜伽之神。瑜伽是每日习练时感受到身体,心灵变化的体验的科学,是稳扎稳打,没有任何天才的静止的动。一个动作,就知道你有几年功夫,说什么速成的,那其实是很可笑的。

瑜伽是非常高贵却廉价的运动,瑜伽的高贵是他能看着那么舒展优雅唯美飘逸,他的廉价却又只是需要一张垫子,方寸之地,不需要买门票,又没有四季之分,甚至连鞋都节约了。瑜伽又昂贵的出奇,千分之一的人能坚持,而千分之九十九的人无法超越自己的内心及身体。
 


 没有人天生热爱瑜伽,瑜伽的确在开始涉入五个月内,都感觉他是地狱,七筋八脉不管是扭曲还是伸展,都会让没勇气,没毅力的你接受他的挑战,疼痛或者无力会让你放弃。如果熬到五个月后,你会有“忽逢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惊艳,你会觉得呼吸停匀,肌筋有力,心灵静定。你开始变得细致耐心,睡觉安稳,血气充沛。

这时你就爱上瑜伽了,爱瑜伽能强身健体,美容养颜,怯病生肌(肉),而这种爱不是真爱,是功利的爱。

再更进一层,如我,瑜伽已经如吃饭喝水一样自然,做瑜伽的过程便像跟另一个自己相见、对坐、谈心,被灵性的智慧指引。感知瑜伽一切的好,然后放下,也越来越不愿意说起。

--朱募沉《浅说瑜伽》



控制物质导向心灵,使心灵的各种习性和心绪倾向得以悬止,如此我们就能安住在真如的本性中,最后得到与整个大宇宙合而为一的三摩地。所以瑜伽真正的目的不在于形体的强健或者青春不老,而是与整个天道融合,寻获我们此生最终极的存在意义,并得到解脱。

------《胜王瑜伽经》

 


 

瑜伽意味着对身体、精神以及对神的崇敬所有这些力量的驾驭;它也意味着对人类的智力、大脑、情感、意志的规范;它还意味着精神的平衡,从而使一个人能够均衡的审视生活的所有方面。

 ――《哈他瑜伽之光》 

 

修习瑜伽,让我们身心独立而洁净,意志专注,在朴素无邪中奉献自己,这种奉献不必是壮烈的牺牲,只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个人的潜能。

――《哈他瑜伽之光》

 


瑜伽是一项理想的预防身体与精神疾病的技巧,它通过对身体的保护逐渐使人形成自立和自信。从其本质上来说,瑜伽与宇宙法则紧密相连:这就是珍爱生命、尊重真理和保持耐心。这些法则是修习瑜伽者做到平静呼吸、安宁思想和坚定意志的要素。

――《哈他瑜伽之光》

  

瑜伽所固有的精神美德也存在于这些宇宙法则中。因此,修习瑜伽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去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瑜伽练习绝不是体式上的机械重复和口头上的只说不练,就好像是一个人下定决心要去练习或者只是在形式上的祷告。从本质上来说,瑜伽是每时每刻有生命力的实践。

 ――《哈他瑜伽之光》

 


  瑜伽意味着对身体、精神以及对神的崇敬所有这些力量的驾驭;它也意味着对人类的智力、大脑、情感、意志的规范;它还意味着精神的平衡,从而使一个人能够均衡的审视生活的所有方面。
   ――《哈他瑜伽之光》


瑜伽的修行促使我们身体与精神均衡,通过回到我们身体本身我们的第一个工具,学着运用它,使它达到最大限度的和谐,通过不懈的练习,我们净化和加强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使我们在面对日常的伤害时,能释放它的潜能,避免绝望和死亡。
――《哈他瑜伽之光》



有风的地方,灯火不会闪动;同样,一个能控制自己的大脑、智力、自我的瑜伽修行者,已完全专注于自身内部的精神中。当无休止的大脑、智力、自我通过实践瑜伽所静止,修炼瑜伽的人便通过自身的精神之美寻找到圆满。
――《哈他瑜伽之光》

 


瑜伽体位的意义在于通过体位的引导,回归到我们的内心上来;呼吸作用是调和了我们身与心的连接.瑜伽体位在于你的过程,这个过程令你感受,学会了控制身心的转变,而不是在于你所要达到的目的.没有任何瑜伽经典说你的体位动作是否到位,也无所谓标准动作定义的说法,正确的含义是,适合自己的动作,配合你的呼吸,感受过程带来的喜悦,快乐;如此,你就建立在瑜伽练习带来的健康中.

――《哈他瑜伽之光》

 


 

瑜伽是一种很容易理解的锻炼系统,能伸展,巩固和调和整个身体,从而调整和增强身体得健康。瑜伽意味着对身体,精神,以及对神的崇敬所有这些力量的驾御;它也意味着对人类智力,大脑,情感,意志等的规范;它还意味着精神的平衡,从而使一个人能够均衡的审视生活的所有方面。瑜伽是印度哲学六大正统体系之一。
瑜伽的系统就在于教授人们如何把个体的灵魂与至尊超灵结合与相连,从而最终获得解脱。

――《哈他瑜伽之光》

 


当无休止的大脑、智力和自我通过瑜伽的修习而静止,瑜伽师通过他内在的神性恩赐找到了最终的圆满。于是他懂得了永恒的快乐,它超脱于那些苍白的感觉之外,这是理智所无法领会的。他遵守这种真实,从此毫不动摇。他已经发现比其他所有事物都更为珍贵的珍宝。没有任何事物比它更重要。已经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即使再大的悲伤,也不会为之所动。这就是瑜伽的真意——从痛苦和悲伤中解脱。

――《哈他瑜伽之光》

 


瑜伽也被描述为在纷繁事务中所具有的工作智慧或生活艺术,一种和谐相处、适可而止的智慧。

 

加德奥义书(Kat·hopanishad)中这样描述瑜伽:“当感官静止,大脑休憩,心智不再摇摆不定时,圣贤认为这就达到了最高境界。这种对感官和大脑的持久控制被称作‘瑜伽’。那些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就从幻觉和假想中获得了解脱。”

――《加德奥义书》

 


在《瑜伽经》第一章的第二条箴言中,帕坦伽利把瑜伽描述为:精神的变化万千受到了克制,或者意识的飘忽不定得到了控制。“契塔”(Chitta)这个词表示精神的整体,包含了三大部分:(1)精神(manas,即个人的精神所拥有专注、选择和拒绝的能力),这是精神摇摆不定、优柔寡断的一面;(2)智力或者说理智(buddi,即分辨事物的决定性状态);(3)自我(aham·kra,字面意思为“我”这一概念的制造者,即“我知”的状态)。

――《瑜伽经》

 


“乌若提”(Vr·tti)一词来源于梵语词根vr·t,意思是转变、旋转、流逝。因此,它指行动的进程、行为本身、存在方式、条件或者精神状态。瑜伽是使无休止的大脑获得平静的方法以及将内在能量导向有益的渠道的方式。就像一条汹涌的河流通过大坝和运河的适当引导后,形成了一座大型的水库,抗洪防灾的同时,又为工业提供充足的电力;当大脑被控制后,内心就像拥有了一个蓄满“平静”的水库,为人的灵性提升创造了充足的能量。

――《哈他瑜伽之光》


  控制精神并非易事,正如在《薄伽梵歌》第六章中的一段对话中,阿朱那问施瑞·奎师那:“奎师那,你告诉我说:瑜伽是梵我(Brahman)合一,两者原为一体。但精神却永不安宁、飘忽不定,如何才能持久体验梵我合一呢?精神是如此冲动、固执、强大和任性,像狂风一样难以驾驭。”施瑞·奎师那回答道:“毫无疑问,精神确实永不安宁而且很难控制。但是通过不断的练习(Abhysa)以及消除欲望(Vairgya),就可以使精神得到训练。一个无法控制自己精神的人将很难获得梵我合一的体验,但是一个自律的人,只要努力尝试并以正确的方式引导能量,则可以获得这一体验。”

――《哈他瑜伽之光》

 

   瑜伽的阶段

  正确的方法与设定的目标同样重要。古代印度先哲帕坦伽利把这些方法归列为进行灵性探寻的瑜伽八分支或称八大阶段。它们是:

1制戒,即普遍适用的道德戒律;

2内制,即通过自律进行自我净化;

3体式;

4呼吸控制,即有节律的呼吸;

5制感,即精神从感官和外部事物的奴役中撤回并获得解放;

6专注;

7冥想;
8
入定或三摩地,即由深邃的冥想中产生的超然意识,此时瑜伽修行者与他冥想的对象——超灵或宇宙圣灵合而为一。

――《哈他瑜伽之光》

 

制戒和内制控制瑜伽修行者的情感和激情,使他与自己的同伴和谐共处。体式使瑜伽修行者保持身体健康强壮,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瑜伽修行者从身体意识中解脱出来。他征服了自己的身体,并把它驯服成灵魂的最佳载体。最初的这三个阶段是向外探寻阶段。

 


接下来的两个阶段,呼吸控制和制感使瑜伽修行者控制自己的呼吸,从而也就控制了自己的精神。这有助于使感官从欲望的奴役中解脱出来。瑜伽修行的这两个阶段叫做向内探寻阶段。

 


 

专注,冥想和入定把瑜伽修行者带入自身灵魂的最隐蔽处。瑜伽修行者不从天国去寻找神。他知道神就在他的内心,也就是内在真我。

 


 

最后的这三个阶段使他与自身和他的创造者保持和谐。这些阶段就称作“向灵魂最深处的探寻”,通过深刻的冥想,知悉者、认知和被知者合而为一。观看者、观看与被看者之间也就不分彼此。这就如同一位音乐家与他的乐器和他所演奏的曲子合而为一。而后,瑜伽师将处于他自己的本性中,并且觉悟其自身的真我,即居于内在的至尊超灵。

――《哈他瑜伽之光》

 

一个人可以通过不同的道路最终回归创世主。积极的人通过业道得觉悟,即通过完成工作和职责而觉悟内在的神性。感性的人通过虔道寻找到神性,即通过对神的投入和爱来获得觉悟。聪慧的人则追随慧道,即通过汲取知识而觉悟。善于冥想或沉思的人则会遵循瑜伽道,即通过控制自己的精神来获得神性的觉悟。

――《哈他瑜伽之光》 

 

那些懂得如何运用辨别力和智慧区分不真实与真实、短暂与永恒、愉快与美好的人是幸福的。那些懂得真爱并能够去爱神所创造的万物的人们将获得双倍的赐福。而那些充满爱心、为别人的福祉进行无私服务的人们则将得到三倍的赐福。然而,具备凡人的有限知识却兼有爱心和无私奉献的人是神圣的,他们成为了圣地,如同恒河、沙拉斯瓦蒂河和亚穆纳河的汇合处。遇到他的人都会变得宁静安详,身心纯净。

――《哈他瑜伽之光》

  

大脑是感官之王。那些征服了自己的大脑、感觉、情感、思想和理智的人就是人中之王。他具备了修炼帝王瑜伽——与宇宙圣灵合而为一的王道的条件。他拥有了内在的光芒。

――《哈他瑜伽之光》

 

征服了大脑的人被称作帝王瑜伽师。Raja的意思是帝王。Rja Yoga这个表达方式暗示了对自我的完全掌控。帕坦伽利解释了控制大脑的方式,但在他的格言中没有把这种科学称作帝王瑜伽,而是把它称为八分支瑜伽。由于它暗示了对自我的完全掌控,因此我们称之为帝王瑜伽。

――《哈他瑜伽之光》

 
 

《哈他瑜伽之光》=力量或坚决的行动)的作者湿瓦玛罗摩,则把这条修炼道路称作哈他瑜伽,因为这个过程需要严格的自律。

――《哈他瑜伽之光》

 

人们普遍认为帝王瑜伽和哈他瑜伽完全不同,彼此对立。人们认为帕坦伽利的《瑜伽经》主要涉及精神的自律,而湿瓦玛罗摩的《哈他瑜伽之光》则主要是讲身体的自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哈他瑜伽和帝王瑜伽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一条通往灵魂解脱的道路。正如登山者要想攀登喜马拉雅山雪峰不仅需要梯子、绳子和铁钩,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严格的训练一样,瑜伽修行者需要湿瓦玛罗摩所创的哈他瑜伽中的知识和训练方法去达到帕坦伽利的帝王瑜伽的高度。

――《哈他瑜伽之光》

 
 

这条瑜伽之路是其他三条道路的源泉。它带来内心的宁静,也为完全臣服在神的脚下做好了心灵层面的准备,在神的面前这四条道路最终合而为一。

――《哈他瑜伽之光》

 

 高级习练者意志坚定,具备练习信仰瑜伽的条件,具有男子气概、独立自主、品格高尚、富有同情心、宽容大度、诚实可靠、年轻勇敢、受人尊敬、尊敬师长、专心投入瑜伽修炼。他可以通过6年的练习而悟道。古鲁会教授这样强壮的人哈他瑜伽。

――《哈他瑜伽之光》

 
 

至高修行者非常具有男子气概,充满热情、外表优雅、勇敢无畏、熟识经文、勤敏好学、心智健全、心情开朗、永葆青春、饮食规律、自控力强、不恐惧、洁净、精明、慷慨、乐于助人、立场坚定、聪明、独立、宽容、人品好、说话温和、敬拜古鲁。他适合修炼任何形式的瑜伽,并且可以在3年内达到开悟。

――《哈他瑜伽之光》

 


尽管《湿婆本集》和《哈他瑜伽之光》提到了不同修行者开悟的时间,但帕坦伽利并没有列出个人的灵魂与神圣的宇宙圣灵合而为一所需要的时间。按照他的说法,持续坚定的练习和欲望的消除使人的内在安宁平和。他对于所下的定义是:长期、不间断地努力,专心致志地练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哈他瑜伽之光》

 


瑜伽修行中遇到的种种障碍、考验和磨难,借着一位古鲁的帮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消除。(gu的意思是黑暗,ru的意思是光明。古鲁就是“能够驱散黑暗和带来光明的人”)。“古鲁”这一概念意义深远。他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领路人,而是灵性的导师,他所教授的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方式。他传授有关灵性的知识,接受这些知识的人被称作弟子(Sis·ya)。

――《哈他瑜伽之光》

 

所有瑜伽的重要经典都非常强调瑜伽修行或不断练习。瑜伽修行不仅指对瑜伽的典籍进行理论学习,也指一种精神的努力。油籽必须经过压榨才能出油,木材必须被燃烧才能带出隐藏其内的光明。同样,修行者必须不断地练习才能点亮他体内的神圣之火。

――《哈他瑜伽之光》

 

“无论是年轻、年老、甚至高龄以及体弱多病的人,都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瑜伽的完美境界。成就会伴随那些刻苦练习的人,而不会垂青于那些不去练习的人。仅仅从理论的角度阅读瑜伽的神圣经文无法获得瑜伽的成就。仅仅披着瑜伽师或出家人的外衣或整天谈论瑜伽,都无法使你成就瑜伽。只有不断的练习才是成就的秘诀所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哈他瑜伽之光》第一章第5

 

 “如同一个人通过学习字母表最终掌握所有的科学一样,通过系统性的身体训练,瑜伽习练者可以认知真理(TattvaJnna),即:个体灵魂的本质与宇宙普遍存在的圣灵(Supreme Spirit)是一致的。”

――《格拉达本集》,第一章,第5

 

通过身体、感官、精神、理智以及真我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和全神贯注的努力,瑜伽习练者才能赢得内心平静并使自己的灵魂如愿以偿地与其创造真神相会。人生中至高的冒险历程就是回归他的创造真神之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瑜伽修行者需要很好地发展和协调他的身体、感官、精神、理智以及真我。假如这些努力无法相互配合,那么他的旅程就会失败。在《加德奥义书》的第一部分第三章里,死神阎摩(Yama)通过一个战车的寓言向寻道者纳奇柯达(Nachikt)解释了这个道理:

 


 

记住,真我好比坐在战车上的至尊主(Lord),理智就是马车夫,大脑是缰绳,感官是马匹,他们的目的地是牧场。当真我与感官、大脑协调一致时,圣哲称其为享乐者(Bhoktr)。非明辨者无法驾驭大脑,他的感官就如同马车夫手上的几匹野马。明辨者则始终驾驭着大脑,他的感官就如同训练有素的良马。非明辨者注意力分散,意念不纯;他无法达到目的地,总是从一个躯体游荡到另一个躯体(轮回)。而明辨者则小心谨慎,意念纯净;他会达到最终的目标,不再进入轮回。那个拥有明辨的马车夫掌控缰绳(大脑)的人达到了旅途的终点——永恒圣灵的至高居所(the Supreme Abode of the everlasting Spirit)。

――《哈他瑜伽之光》

 
 

感官比欲望的对象强大。比感官还要强大的是大脑,比大脑更高一筹的是理智,而比理智更优越的是“他”——无处不在的圣灵。依靠真我约束自己,摧毁你那伪了装的敌人,那披着“欲望”外衣的敌人。――《薄伽梵歌》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除了需要不断练习还需要修炼“舍弃”(renunciation)。一谈到“舍弃”,问题就来了:到底我们需要舍弃些什么?瑜伽师不舍弃世界,因为那就意味着舍弃创造真神。瑜伽师舍弃的是所有那些把他从神那里拉走的东西。他舍弃自己的欲望,他意识到所有的灵感和正确的行动都来自于神。他舍弃那些反对神的工作的人们,那些传播邪恶思想的人们,以及那些只是嘴上谈论道德而不去实践的人们。

――《哈他瑜伽之光》

 


瑜伽师不舍弃行动。他切断了那条将他本人与他的劳动成果系在一起的纽带,他将这些劳动成果奉献给至尊主或全人类。他相信履行自己的职责才是他的特权,也相信对其劳动成果他毫无权利可言。

 ――《哈他瑜伽之光》

 


 

其他人在召唤他们履行职责时都纷纷沉睡了,醒来时一味地索要权利。瑜伽师为履行职责而时刻警醒着,却在索要个人权利方面保持沉睡状态。因此,有这样的说法:在众生安睡的漆黑夜晚,自律而安静的那人独自醒着到天明。

――《哈他瑜伽之光》

 

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思想真实、言辞真实并且活得真实,那么此人便具备了与无限的宇宙圣灵合而为一的条件。真实的存在本质上就是爱和真理,并通过这两个方面表达出来。瑜伽师的一生必须严格遵守真实的这两个方面。这就是为什么他必须遵从以爱为核心内容的非暴力。求真以思想和言行的真实性为前提。任何形式的不真实都会使瑜伽师与真实的基本法则无法协调一致。

――《哈他瑜伽之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