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花似的银子”和雪花银

 昵称73575260 2021-01-28
白银的货币化

白银属贵金属,具有耀眼夺目的金属光泽,是人类较早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中国古代目前已知最早的银制品,是甘肃玉门火烧沟四坝文化墓地出土的银鼻环。战国以后,银制品在我国逐渐有较多出现。火烧沟四坝文化墓地出土银耳环

随着经济的发展,白银的社会经济价值体现越来越突出,并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逐步发展成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担当起货币的角色,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几乎被所有的国家或文明地区接受。甘肃天水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的银扣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已有银贝和银铲出现。


银贝

银铲

到了唐代,白银开始较多地行使货币职能。至唐中期以后,海洋交通与贸易得到更大发展,中西贸易,皆用银币,银两自然成为了国际货币。明代中期,白银的货币职能主要体现在朝贡税赋、财富贮藏及世界货币(国际贸易)方面。明代中期以后,白银确定了国家法定货币地位,不仅用于赋税、贮藏、国际贸易,还用于货物甚至劳动力的计价和日常支付。白银取得了本位货币地位,而拥有大量白银也是财富地位的象征。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出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诗句,表现了当时社会用银的状态也极形象地描会出官府积聚财富的无度:当三年清廉知府,也能到手十万两雪花似的银子。然而“雪花似的银子”和“雪花银”是一回事么?

雪花银

目前,收藏界和学术界有一些看法,认为雪花银是指一些表面有雪花或树枝纹样的银块,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含铂的白银。其实,这都不是雪花银的真正涵义。

古代对银锭的别样称谓很多,如宋代银锭的名称,见诸于史料和实物者有“渗银”“京销银”“花铤银”“真光银”“真花银”“金漆花银”“浓调花银”“茶色银”“大胡花银”“薄花银”“薄花细渗银”“金花银”……等。如果按上述雪花银的字面逻辑意思理解,真花银、金漆花银表面应有花朵状、金漆花的图案,大胡花银表面应具有“胡花”(什么是胡花?),难道“渗银”应是银锭表面有渗出物?按这类逻辑解释显然是荒谬的。实际上,这些都是表示银锭不同成色的称谓。到了金代,这种对银锭成色的称谓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上等银”“真花银”“腰花银”“中上花银”“中白银”和“金花银”等。

金花银银锭(上海博物馆藏)

成书于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戊集·宝货辨疑(故宋掌公帑者所著),明确表示这些称谓就是指银锭的成色,并给出一了些银锭含银量的数值。

白银作为一种贵金属称量货币,人们最关注的是其成色(含银量)和重量。既然银锭是货币,它最为人所关注的属性自然是成色(含银量)和重量,这也是银锭作为实物称量货币最为重要的方面。在不同的时代,对银锭成色习惯称谓的变化是很自然的。自明代起,描述银锭成色的术语又有了变化,如“纹银”“纹足”“细丝”“白纹”“凸心镜面”“镜面”等。众所周知,纹银就是足色银的代名词,是通过白银铸锭特殊的表面状态来代指不同成色等级的银锭,而非刻意强调银锭表面丝纹这种物理状态。

高成色的白银浇铸的银锭,表面呈雪白色光泽,白亮刺眼,自然为人们所钟爱,故对这类纯度高、质量上乘的银锭冠以“雪花银”的称谓。至于银锭表面有的呈现雪花或分散的树枝状纹理,与白银的铸造工艺有关,在铸造过程中的收缩、以及浇铸温度和速度、环境温度、人工干预、银液纯度等因素,都会影响银锭表面状态。

根据我们对银锭铸造工艺的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掺入一定量的铜,在一定的铸造条件下,所得银锭表面会有褶皱,会以类似雪花或树枝状的形态表现出来。我们在四川检测的一些出土银锭中,有表面呈所谓“雪花”状的小银块,就含有一定量的铜(2-3%),排除锈蚀的因素,其纯度也达不到95%。另外,我们还注意到,表面有“雪花”的小银块,其雪花状图案不止一个,有的银块在切割时切痕直接从“雪花”中间穿过,从而破坏了“雪花”的完整性,如果雪花银真的是以完整的雪花图案作为标志,为何切割时却不注重“雪花”的完整和对称性呢?不能说表面呈现雪花状的就叫雪花银,那么表面有树枝状纹理的能称“树枝银”吗?

所以,雪花银是对高成色银锭的一种称谓,表示这种银锭品质纯、质量好。

元代秦简夫 《东堂老》第四折:“你父亲暗寄雪花银,展转那移十数春。”清代孔尚任 《桃花扇·拒媒》:“可知定情诗红丝拴紧,抵过他万两雪花银。” 许地山《凶手》第二幕:“弟弟,你就先秤五十两雪花银给他罢”等等。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提到的雪花银,也都是指白银货币本身质量好,成色佳,是对白银货币属性和质量的一种称赞。

至于说含铂的白银是雪花银,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目前经过检测的古代银器饰和银锭,没有含铂的。铂是与金相邻的元素,常与金矿伴生,而银中不含铂,古代更没有银铂合金,而且古人也不可能提炼出铂添加到银里面。因此,将雪花银臆想成是含铂的白银,毫无依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