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钱币简说(三)

 李平东方明珠 2021-08-28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度,中国古代的钱币也是源远流长,辉煌多姿,展现着东方货币文化的风采,在世界货币史上占有着显著的地位。

中国古代金银币

一、古代金银货币的使用

  黄金、白银因其价值高、美观、坚固、不易氧化锈蚀,在世界上很早就用来制作贵重的器饰,并且因其价值相对稳定,可任意分割,适于交换、收藏和转让,也很早就用作货币。在中国,金银用作货币也有着久远的历史,《管子》一书中谈战国的货币情况是:“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在《史记·平准书》中又记载着:“古者皮币,诸侯以聘享。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白金即是白银。所以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已不仅表示着财富,而且已进入了货币领域。
  中国金银币的货币性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是不完全的,它们早就被用作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但用作货币五项职能中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时间就较晚了。在大量先秦文献中,先秦使用黄金的记录很多,主要用于贵族之间的朝贡、赏赐、馈赠、大额支付等。
  与铜铸币不同,中国古代金银币总体而言属称量货币,须称重计值,而非计枚行使,故在各个时期往往并未被制作为统一形制、统一重量、统一成色的铸币,很多时候具有货币职能的金银甚至就是以冶炼之后的金银坯料形态出现,如“饼”形、“铤”形之类。那些为金银用于货币使用而特意制作的形态——如楚金版、宋银锭等,也不宜视为铸币,它们仍可切割,须称重行使。
  金银币称重时使用天平、砝码等,先秦衡制单位有的地区用“斤”,合16两,有的地区用“镒”,合20两;秦统一全国后,法定专用“镒”;汉改为“斤”;魏晋以后用“两”为单位。
  从古代金银币的使用看,秦统一时,法令明定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东汉开始,银始见文献有用于赏赐、贿赂之用,魏晋前后黄金使用一度减弱,唐宋时,金银币使用有了很大发展,民间也开始行用,特别是银币逐渐成为通货,宋时银已用以表示物价,流行于社会之上,元、明统治者虽限制用银,但事实上限制不住,至明中叶银币正式成为法定货币,确立了银两制度,政府的田粮、税收都折收银两,官俸和国库开支用银支付,实施了银、钱平行流通的币制。与白银在流通领域的发展相对的是,自明中期之后黄金逐渐减少了在流通领域的使用。清朝延续了银、钱并行的货币体制,清时期的银币形态变得多样化,并随之产生了许多相关的银货币制造、流通、兑换、成色鉴定等多方面的问题。后来,随着西方货币和金融制度进入中国,银两的使用受到银铸币——银元的大力冲击,旧式的银币渐渐被近代货币银元等所取代,至1933年当时的政府实施了“废两改元”的货币政策,终至结束了银两制度,旧式的银币才退出了货币流通领域。

二、形形色色的古代金银币

  金银币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具有多种形态,须分别认识。
  金饼、银饼 金饼、银饼是熔炼出金银后形成的圆饼形坯料。金饼正面多有锤打痕迹,中央凹入,边缘略高,背面凹凸不平,金饼上常有记重等刻文,有的还打有戳印,金饼大小不等,重量不一,时代大致在先秦两汉。银饼应早已有之,但早期银饼尚未发现,所见有唐时用作向官府缴纳庸调的银饼。
  楚金版 楚金版又称爰金、郢爰、印子金,是战国时楚国的货币。大块的楚金版成不规则的版状(有的两端凹入),正面排列着一个个阴文的篆书印文,印文多为两字,如郢爰、陈爰、专爰等,因多有“爰”字,故被称为爰金,因以“郢爰”字样者最多,故常以郢爰指代这类金币。楚金版被切割、称重使用。
  银布币、金贝、银贝 河南扶沟县古城村曾出土过十几块银布币,布身长短不一,与先秦铜铸币空首布形态相仿。河北平山县中山国故地墓中出土有少量金贝、银贝,样子仿自贝币。这三类东西发现很少,其时代应是先秦,但当时是否是金银货币的固有形态,尚无定论。
  马蹄金、麟趾金 汉代曾较多地使用马蹄金和麟趾金两种金币,马蹄金形似马的蹄壳,底椭圆形,中空,外壁向上斜收,外底光洁,中心微凹。麟趾金形似瑞兽麒麟的蹄壳,底圆形,中空,外壁向上斜收,外底光洁,中心微凹。
  白金三品 汉武帝为解决连年对匈奴用兵引起的财政紧张,曾用银锡铸造白金三品银币,用以敛财。三品中其一为圆形龙币,上有龙形图案,规定一枚值三千铜钱;其二为方形马币,上有马形图案,规定一枚值五百铜钱;其三为椭圆形龟币,上有龟形图案,规定一枚值三百铜钱。因为这是脱离了银币本身实际价值,人为过高定价的“虚币”,因此盗铸严重,致使社会上真伪莫辨,无法流通,不久白金三品即被废止。使用白金三品事史籍记载清楚,也是白银被明确作为法定货币的早期记载,但至今尚未见到被确认为白金三品真品者。
  金铤、银铤 历史上多有金铤、银铤之说,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作者)注《淮南子》所说:“铤者金银铜等未成器铸作片,名曰铤。”则铤也如金饼一样是尚未做成器物之前的金银坯料,既可用以进一步加工成金银器,又因其本身为贵金属,也可直接用作宝藏和大宗支付等。其形态呈长、直、薄的条形。铸后两面经过锤锻,显得光滑平整,上多有手工凿刻的文字。金银铤至迟在汉代已经产生,宋元之际在货币领域内逐渐被金银锭所取代。在宋时南宋境内还有一种制作较为精致的小金铤,“铤各长三寸,阔如巨指”,较薄,上有“十分金”、“出门”等戳印,分为两等,分别约重宋制官秤一两、半两,这种小金铤应不是坯料一类,而是作为货币铸造的。
  金锭、银锭 唐宋以来,金银,特别是白银在货币流通领域内作用加大,官府和民间广泛使用白银,为适应这一变化,就要求其形态也要变得便于携带和使用,所以铤形发生变化,趋向标准化、小型化、等级化,逐步过渡到新的专用于货币领域的形态——锭形。宋时银锭大致分为三等,大者50两左右,中者25两左右,小者12.5两左右,形态也演变为束腰砝码型,锭身保留有铸造时留下的蜂窝状孔洞。细别之,北宋银锭两端平直,文字较多,文字凿刻而成;南宋至元朝的银锭两端成圆弧状,文字较少,且多戳模砸印而成。银锭上的文字多用作记述和取信之用,如记用途、年份、铸图11地、重量、监制者和制作者等。
  金朝在承安年间曾铸行“承安宝货”银锭,从一两到十两分作五等,虽然承安宝货只行用不长的时间,但它是中国古代银两制中出现图13的向计枚行使银铸币发展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元宝”一词原曾用于铜钱的称谓,如“大历元宝”、“得壹元宝”、“淳化元宝”等。元朝的金锭、银锭也称作“元宝”,有些银锭上还自铭“元宝”字样,“元宝”意为“元朝的宝货”,日久,“元宝”二字遂成为金银锭,特别是后来两端起翅金银锭的俗称。
  金牌、银条 与南宋境内小型金铤一起出现的是一种金牌,长方形,薄片状,略似截取小金铤一截而成,上亦砸印有铭文,注明成色和制作地点铺号等。金牌分两等,分别重宋制官秤一钱半和一钱。宋代并有一类小银条,长70毫米左右,重30克上下,应是承继条状铤银演化而来,正背面皆铸有文字,注明制作时间及用途。
  金钱、银钱 金钱、银钱是用金、银按方孔圆钱形式制作而成。汉代即见有金五铢钱,金钱、银钱后代续有制作,唐、宋时制作更多。其制作有仿流通铜钱者,如开元通宝金钱、银钱;有仿流通钱而加以改造者,如天启通宝背“金·五钱”者、淳化通宝背佛像钱;有上铸吉语,如“福宁万寿”、“天下太平”者;有上铸制作者和重量、用途,如“太平天国”、“矿银”者。金银钱不是流通货币,而是被用作赏赐、馈赠、庆典纪念、首饰、供养寺庙、避邪祈福、随葬及上供税银等。
  历史上有不少鎏金钱,要注意与金钱相区别。
  古代外国金银币 自古中国与外国就有友好往来和商贸交流,特别是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开展,国外古代的金银币也多有流入中国的,如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和拜占庭、日本等国的金银币,近年来这些钱币时有发现,展现了古代外国钱币的风貌。
  实行银两制后的银币 明中叶后确立了银两制度,白银大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流通使用。流通使用的白银大体分为四种:一是元宝银,又叫宝银、马蹄银,重五十两;二是中锭,重约十两,多为锤形,也有作马蹄形的小元宝;三是小锞或叫锞子,也叫小锭,状似馒头,重一至五两不等;四是散碎银子,多在一两以下。因明、清政府未就白银的形制、成色、甚至称量白银的秤的标准作出规定,所以各地官炉、私炉生产的银币的形状、名称、重量、成色各有特点,非常复杂。就形状别之,有元宝形、圆形、方形、长方形、砝码形、牌坊形等。
  中国古代的金银币异彩纷呈,是中国传统货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