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子变成钱原来有这么多样子!

 紫气东来2050 2016-02-26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请联系微信:anina1478~

导语

中国古代货币,小额交易多用铜钱或铁钱,大额交易用银两。银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银质货币有银贝、银饼、银布、银锭等等。中国历代货币品种繁多,甚至还有龙、马、龟等货币。

 本文叙述了从春秋战国到民国的银质货币。


中国古代的银质货币,形制与规格随时代变迁而改变,主要分银两和银元两种。银两是中国古代的秤量货币,交易时要检验成色,秤定重量。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是世界上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16世纪银元流入我国。


1
春秋战国

20世纪60年代中期,湖北省江陵县楚墓出土了外包金、银箔的铅饼殉葬冥币,说明楚国已经使用了圆饼形状的包金、包银铸币。

1974年在河北省中山国遗址发掘出4枚银质贝币 。同年,在河南省扶沟县古城村出土了18枚银布币,其中空首布 1枚,平首布17枚,均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银币。

战国银贝(高22mm)

春秋 银贝(通长:27.6mm)成交价:4370元


战国,大型银贝(高33mm,边部微损)


战国,纯银贝


战国银质“鱼型币”一枚


战国,楚国银质空首布,短身实首


春秋时期,银空首布

(长10.5厘米,宽6厘米,重134.1克,1974年河南省扶沟县出土)


2
汉代

汉代银币的主要用途为:赏赐、租税、赎罪、珍藏,与外国通商。    西汉末期,王莽于居摄二年(公元7)开始实行币制改革,发行了“银货”二品,“普通银”每流八两,值钱一千文,“朱提银”每流值钱一千五百八十文。

最早见于官方文献记载的法定银币是汉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铸造的白金三品(以银锡合金为币材),其色泽纯白。

西汉,白金三品
(龙、马、龟币一组三枚)


第一种为圆形龙币,上有龙纹,叫做“白选”,重八两,每枚的价值为三千文四铢半两铜钱。 另一种为方形马币,上有马纹,重六两,值五百。还有一种为椭圆形龟币,以龟甲为币纹,重四两,值三百。由于是“虚币”,不久即废。

西汉,白金三品“龙”币一枚

(背有古罗马字母,与外国通商时使用的官方法定银币)




白金三品“龙币”一枚,直径52.6mm 成交价:4600元


西汉,白金三品“马币”一枚


西汉 白金三品马币(通长:32.9mm)成交价:2530元


西汉,白金三品“龟”币一枚


西汉 白金三品之龟币(通长:41.5mm) 成交价:10580元


银五铢二枚

1955年,南京光华门外,黄家营五号六朝墓出土,银五铢二枚,其形制为东汉五铢,也可能是六朝时仿制,其性质应为殉葬的冥币。



3
魏晋至隋代

银币已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如在南北朝晚期的内陆贸易中,用银币作大额支付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多。这一时期银币的主要形式有银铤、银饼等。1955年在南京光华门外黄家营5号六朝墓出土有银五铢2枚,是仿照铜钱而制,可能并非用于流通。


4
唐、五代

白银进入流通领域是大势所趋,因为大额支付必须用白银。其他方面用银也很方便,例如:租税、赏赐、进奉、布施斋僧、军费岁计、官俸、赎罪、馈赠、赈灾抚恤、债务等等。尤其在岭南交广地区,“买卖皆以银”。唐、五代银币有铤、饼、钣、笏、笋、船形和银钱等。

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出土了唐代银质“开元通宝” 421枚,这些银币可能不是货币。此外,还出土了安庸调银饼等,系上贡或租税性质的银两。

1956年陕西西安大明宫出土了苗奉倩、杨国忠进奉的五十两大银铤。

1962年陕西蓝田县关村庙还发现一块“壹铤重贰拾两”的小银铤。这些银铤多在面背刻凿有阴文,内容是进贡人的姓名官衔、年份及事由等。

唐,船形伍拾两银


唐代无文五十两银铤,重2096克,此锭型锭面微向上翘,两翼保存完好,原始包浆  成交价: 109250元



唐代“浙东道 宝历二年 端午 进银壹铤 重壹佰两”一百两银铤,重4166克  成交价:2875000元


唐,罗江县,天宝五年庸调银肆拾两专管张语李德银匠主造”银饼


2006年成交价:132000元


唐,开元通宝,银质小平一组三枚


5
宋代

银两已成为国家的主要货币,民间与官方普遍使用,不受区域的限制,通行全国,也是当时纸币的兑现基金。但白银在宋代尚未充分获得“价值尺度”及“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职能。

宋代白银的形式有多种,最常见的是银锭,有大小几种。大银锭重五十两,小银锭则重量不等,有二十五两、十二两许、七两许、三两许等。大锭两端多呈弧状,束腰形,上錾文字,记有地名、用途、重两、官吏、匠人姓名等。

宋代银锭已屡有出土。1955年湖北黄石市石寨山出土了 293件,大小不等,总计约重达3400两。1958年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也曾出土了5件。

此外,宋代宫廷还铸造过许多金银钱,作为冥钱殉葬、赏赐馈赠、娶亲时的撒帐钱或洗儿钱等。湖南长沙出土的“庆元通宝”银钱及传世的“太平通宝”银钱均属此类。

南宋'正乙郎'拾两银锭一枚


宋代,真花铤银十二两银锭

2004年成交价:26400元



南宋·东陆铺细渗铤银五十两  成交价:212750元


北宋,宣和元宝小平银钱


6
金代

章宗承安二年(1197)曾铸造“承安宝货”银币,自一至十两分为5等,每两折钱二贯。这是中国有法定计数银两的开始。

金朝民间多以银两论价,交易时用银两结算,1981和1985年在黑龙江省先后发现了5枚金代“承安宝货”银锭,面值均为一两半,重59.3克,字迹、库部押记及形制几乎完全相同。此外,还发现过正隆、大定、泰和年间的银锭。

金代“承安宝货壹两”一两银铤


金代“李国珍铸”五两银锭


金代“李国珍铸”五两银锭,重:128g 2010年成交价:1680元


7
元代

白银作为货币,其作用日趋发展,不仅借贷、俸饷、爵赏、赐功、劳务报酬、大宗交易及税收用银两,物价也以银两来表示,甚至发行纸钞的准备金也用白银,以银为本位。

此时白银已经确立了它的货币地位。其形式仍以锭为主,呈扁平砝码状,大的五十两,上面多阴刻地名、监纳、库使、库副、提举司、秤子、银匠等名称。

至元三年(1266)开始将银锭称为“元宝”。

此外,元代还曾铸造过“大朝通宝”、“至元通宝”、“元贞通宝”银钱及一种为寺庙所造的供养钱等。

元代“花银”五两银锭


元代“花银”五两银锭,较少见,重156.2克 2008年成交价:10640元


元代“扬州 元宝”五十两银锭

极为罕见,铭文:“扬州 行中书省 至元十四年 天字号 省监销铸官刘珪 销银官王琪 银匠侯君用 银匠杜元亮□ 库官孟珪 拾成色 重伍拾两 □银掌事申惟义 银□□卫佑之”;背面“元宝”,此“元宝”为目前所见此类型中文字最多者,极具研究价值,珍罕。

2010年成交价:1254400元



元·至正十二年集庆路十两银锭  通长:80.4mm 重:386.1g 成交价:51750元



元末明初束腰型二十五两银锭一枚,“王国宝 金花银 俞陆郎”成交价:207000元


元代大朝通宝银质
(直径22 mm)



8
明代

      英宗即位(1436)后,白银已体现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的货币职能。

嘉靖时期,用银就更为普遍。当时的田税、徭役、商税、盐税、关税等都一律折银征收,官俸和国库开支也用银支付。

明代后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银,而且小生意也都用碎银交易。这个时期的白银最终排挤了纸币,并取代了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

明代银的形式仍以银锭为主,最大的锭重五百两,一般元宝仍重五十两,还有各种小银锭和碎银两。大银锭上都印有铸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部分小银锭上印有年号及地名。

另外,明代还铸有大小不同的银钱,如“永乐通宝”、“万历通宝”、“天启通宝”及万历年间的各种“矿银”等。

明代各种大小银锭,其传世和出土都多。

明代四川五十两银锭


清天津“津海关光绪年月日裕丰官银号匠伍世才”五十两银锭,重1854克  成交价:425500元


成化通宝银钱


9
清代

       银两已成为法定的本位币,银两与制钱具有主辅关系,直到1933年废两改元时才被取消。

清朝银两的名称和形式种类繁多,各地银两也有自己的名称。大体可分为 4种:

第 1种是元宝,俗称宝银,呈马蹄形,重五十两;

第 2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十两,又称小元宝;

第 3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似馒头,重一、二两到三、五两,也叫小锭;

第 4种是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名称,重量在一两以下。

       清朝晚期,由于外国银圆大量流入,充斥市场,为了抵制洋圆,挽回利权,弥补银两与制钱之不足,开始自行仿铸银圆。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各朝,在福建、台湾、浙江、上海、湖南等省,先后仿铸了各种式样的“银饼”和“银钱”。

光绪八年(1882),吉林省首先用新式机器试铸过银圆,称为“厂平”,不久即废,未正式通用。

光绪十四、五年间(1888~1889)两广总督张之洞奉命在广东创办钱局,购置机器,铸造“龙洋”。各省见有利可图,纷纷效仿,均先后设厂,自铸本省的“龙洋”。

宣统二年(1910),颁布“币制条例”,规定银圆为本位币,单位为圆。清代银圆面有“光绪元宝”、“宣统元宝”或“大清银币”字样,背面为蟠龙纹图案。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 9成。在流通中按枚计数使用

据统计,清末铸银圆总计达 2.8亿枚。

清代,银锭一组五枚


清代银币一组13枚


10
民国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职,后又成为正式大总统。

当时,为了巩固国内政局稳定,发展民族经济,也为“制宪”和“称帝”作准备,于是毅然决定在全国“统一币制”。

是年(民国3年,即1914年),制定了“中华民国国币条例”,大量收购旧币,在天津造币总厂和武昌、广州、南京等分厂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全国通用,逐渐取代了“大清银币”等银币。

这便是我国历史上发行量最大、流通最广、存世量最多的10余种“袁大头”机制银币(民国3年、8年、9年、10年等)。

民国银元,袁大头三角圆一枚



民国银元,袁大头
(28枚,罐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